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四章商业与服务业区位论讲授内容知识点:中心地理论的理论概要与模型、零售业区位决策因素与零售引力模型、服务业区位决策因素与区位选择理论。重点:中心地理论的背景、目的、三原则与理论模型难点:中心地理理论的中心地三原则与空间模型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商业区位论、零售业区位论、服务业区位论的理论基础。掌握商业区位论的背景、前提、理论基础、结论、核心思想及其意义、评价,并能较好的发展与运用。第四章商业与服务业区位论§1中心地理论§2零售业区位论§3服务业区位论1、第三产业(1)分类流通业:商业、通讯、邮电、交通、仓储等服务业:为生产、生活服务,金融业、保险业、旅游、房地产、咨询信息服务等[生产服务业]科教业:教育、文化、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生活服务业]公共业:国家机关、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军队、警察等。[社会服务业]§1中心地理论(2)特点易行性:资本、劳动可进入性强。服务性:服务于居民生产、生活。普遍性:广域分布。(3)增长机理分析收入弹性驱动:需求收入弹性=需求量变化率/收入变化率,必需品、奢侈品、劣质品等。技术创新驱动:新方法、新技术、新性能,追求多样化、个性化。城市化和服务社会化驱动:经济改善与提高,休闲时间多等。2、商业生产(1)含义商业亦称贸易,是以专门从事商品流通而获取经济回报的国民经济部门,其基本职能是通过商品买卖的经营活动,在生产者与消费者间担当媒介,促成商品交换,实现商品所有权的让渡。其在促进商品生产、繁荣地方经济、保障城乡居民物资供应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2)特征依附性:其性质、内容和作用,依附于其服务的社会生产方式。中介性:为生产与消费、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地区与地区间的桥梁与纽带。链环性:存在购、销、存、调等环节,存在多级产业和价值链条。体系性:由零售点——多级批发构成商品流通网络(产业体系)。3、商业区位布局(1)含义与内容商业布局是指商业机构及其活动过程的空间排列组合形式和地域表现特征,集中于空间分析(集市、商业中心、商业机构、商业设施、消费者的空间结构研究)和区域开发(以商品流、商品生产、商品消费为中心的区际联系和区域商业发展环境的探讨)。(2)区位因子自然环境:空间与场所影响地域分布、通过影响商品生产类型和规模制约形式、内容和区际商业联系,影响商品生产的连续性导致商业活动表现强烈的时令、影响商品的品质与性能形成全国性土、特、风味商品。经济地理位置:对商业中心和商业集散地的兴衰至关重要。历史条件:历史基础、传统商业联系、久负盛名的老字号。技术因素:科学管理水平,存储技术现代化、运输技术的大型化与高速化、电子技术网络化等。消费偏好:消费行为、消费偏好、消费习惯等。(3)布局原则接近购买力原则:经济收入水平、消费倾向。最短时间原则:位于人流集散最方便的区位,顾客购物最方便。区位易达性原则:可进入性原则,位于交通最便利、易达性最好的区位。满足消费心理原则:求实、求新、求美、求选择和自尊、疑虑和害怕、偏好等心理。接近CBD原则:商业活动具有扩延效应,土地增值及群体效应。(4)商业体系中央商务区CBD:城市一切活动的中枢地带。商业带或商业街:商业步行街等地区商场中心:为地区顾客购物提供方便社区购物中心:为社区顾客购物提供方便邻里购物中心:为附近家庭生活消费服务4、中心地理论产生的背景与目的(1)背景①经济活动集聚:人口、工业向城市集聚。②城市问题涌现:环境恶化、交通拥挤等。(2)目的城市空间布局合理化——城市数量、规模及分布的规律。(3)研究方法在实际调研基础上,运用演绎法研究中心地的空间秩序。(4)核心思想提出聚落三角形、市场六边形中心地空间秩序的区位标准化理论,并构建了三原则[市场、交通、行政]中心地空间系统模型。5、基本概念(1)中心地、中心商品、中心地职能中心商品:在少数地点生产、供给,而在多数地点消费的商品。中心地职能: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基本职能、非基本职能,一般职能、特殊职能]。中心地:供给中心商品职能的布局场所或向居住在它周围地区的居民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方或场所,一般指城镇,有时也指商业零售中心。(2)中心性相对于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中心地对周围区域作用的相对意义的综合,即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是表示中心地职能大小的指标。(3)补充区域以中心地为中心的区域,即中心地周围从中心地接受中心商品供给的区域,又称市场区域或中心地区域。(4)商品服务范围商品服务范围有上限与下限两种。前者从理论上为补充区域的边界。后者为中心地内该最小限度的消费者的空间范围。(5)中心商品与中心地职能的等级根据中心商品服务范围的大小可分为高级中心商品和低级中心商品。供给高级中心商品的中心地职能为高级中心地职能,反之为低级中心地职能。(6)中心地的等级中心地系统具有层次性、等级性、整体协同性的特点,中心地数量与中心地等级称反向关系,中心地等级越低,数量越多,等级越高,规模越大,高级中心地依附有多个低级中心地。(7)经济距离经济距离为用货币换算后的地理距离,主要由费用、时间、劳动力三大要素所决定的距离,消费者行为也影响到经济距离的大小。6、克氏理论概要克里斯特勒,德国地理学家,1933年出版《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一书,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采用抽象演绎法,结合地理学的地域性和综合性、古典区位论学说,对德国南部地区城乡聚落的市场中心和服务范围进行了实验观测研究,得出聚落三角形、市场六边形中心地空间秩序的区位标准化理论,并构建了三原则[市场、交通、行政]中心地空间系统模型。沃尔特•克里斯塔勒(1)步骤①依据已有区位理论原则,确定个别经济活动的市场半径。②引进空间上组合一起的概念,形成一个多中心地商业网络。③将各种经济活动(工业区位、城市、交通线等)的集聚纳入一套多中心网络的等级序列中。(2)前提根据研究需要,提出了中心地理论研究的6个假设条件(详见教材),虽然其现实中并不存在,但又是从复杂多样的地域经济现象抽象出来的,故其理论前提可看作为一种理想的平均状态,即一个抽象的各向同性面。(3)市场区域图形商业行为中,商品供给者的经济活动目的是获取利润(纯收益),消费者以费用最小原则进行消费行为活动,由于圆形市场区域存在空白,有居民得不到最佳服务,会在空白区出现次一级中心地,依次逐一填满空白区域,这样存在市场区域重叠区,由于消费者追求费用最小,效用最大,各级中心地各占优势价格重叠部分市场,形成多级正六边形空间模型,区域中心地达到空间均衡。单一中心商品构成的中心地分布结构7、克氏中心地空间模型(1)市场原则从商品和服务供给范围最大角度出发,确立了K=3的中心地系统模式,市场原则适用于联系方便的发达地区和城市内部中心地布局,其是克氏中心地理论的核心。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形成原理示意图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具有如下关系,即:1,3,9,27,81,…。从这一数字排列关系可看出,是按3的倍数在变化,因此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3的中心地系统。13nna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2,6,18,54,…。即从区域内次级中心地开始,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低级中心地数量为其上一级中心地的3倍。1nnnaaS市场原则中心地系统的特点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距离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德国南部的中心地的数量和距离(2)交通原则从中心地间空间距离最短角度出发,确立了K=4的中心地系统模式,交通原则适用于有重要交通线通过或新开发地区中心地布局。交通原则中心地系统特点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1,4,16,64,256,…。因此,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4的中心地系统。14nna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3,12,48,192,…。1nnnaaS(3)行政原则从尽量保持低级行政区域完整性角度出发,是行政管理要求的结果,确立了K=7的中心地系统模式,行政原则适用于自给自足的地区中心地布局。行政原则中心地系统特点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原因是在行政区域划分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行政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各等级的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为:1,7,49,343,…,以7的倍数增加。因此,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7的中心地系统。17nna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中心地间的数量关系为:1,6,42,294,2058,…。1nnnaaS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发展交通条件自然条件消费偏好社会条件中心地理论的实证研究克里斯塔勒计算了德国南部中心地的中心性。然后,根据计算结果把当时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划分为7个等级(L,P,G,B,K,A,M)。测定了各级中心地间的距离,发现最低一级的中心地(M)间的距离为7km,高级的中心地间的距离是次一级中心地间距离的31/2倍。德国南部的城市、城镇和村庄分布8、克氏中心地理论优缺点(1)意义①克氏中心地理论是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其首次将演绎思维方法引入地理学,为理论地理学之父②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③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2)问题①注重市场区域上限分析,对下限分析欠详尽,未对超额利润已明确阐述②克氏确立中心地系统恒定原则,与事实不尽相符③克氏把消费者看作经济人,与现实不符④克氏忽视集聚利益⑤克氏未对需求增加、交通发展和人口移动因素影响中心地系统变化进行分析§2零售业区位论零售业由于直接接触消费者,要求其区位布局的核心思想为接近消费者。1、零售业布局区位因子(1)消费市场状况市场区域大小、消费者数量、收入贫富状况、人口构成、生活方式。零售业区位布局具有明显的消费者指向,在利润追求下考量门槛人口。(2)购物空间临近性空间距离、交通状况。影响消费者的空间费用、时间费用。(3)竞争环境状况在市场区域中同行业竞争者的数量、发展水平。(4)地价的作用地价属于经营成本,影响收入最大化和利润。2、零售业空间模型(1)零售业地域结构模型关于零售业活动的空间分布和职能结构模型,侧重于从空间角度研究零售业集聚的形态和职能。(2)零售业中心地区位模型关于零售业活动的区位模型,侧重于以中心地理论和地价理论为基础研究商业活动的区位模型。3、零售业地域结构模型(1)零售业空间类型划分①普劳德福特:中心商业区、外围商业区、主要商业街、邻近商业街、孤立商店群。②贝利:CBD核心商业区、通道带状商业空间、集聚专门化商业空间。(2)中心商业区的内部结构①霍伍德、博伊斯的中心—边缘模型②戴维斯的中心商业区空间融合模型(3)零售业引力模型①赖利模型赖利提出当AB两城市间存在一个等级相对低的C城市,两城市对C城市吸引的零售额的比率与两城市的人口成正比,与到C城市的距离比的平方成反比。如果AB两城市的规模差距太大时,对C城市的零售引力与其离两城市间的距离比的3次方成反比。②赫夫模型鉴于大城市存在多个零售中心,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空间选择具有随机性特点,提出了基于考量消费中心的规模和到消费中心的距离两因素的赫夫模型。§3服务业区位论1、服务业类型与区位特征(1)经营营利性服务业以个人和家庭为服务对象,具有营利性经营特征。区位布局类似于零售业,即尽量接近消费者。(2)运营支撑性服务业以企业、行政机关等办公机构为对象,为其提供运营活动的服务业,区位多为城市中心区。(3)办公机构性服务业该服务业主要是行使各
本文标题:商业与服务业区位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881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