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研究进展
第28卷第6期2009年11月地理研究GEOGRAPHICALRESEARCHVol128,No16Nov1,2009:2009205218;:200920821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71069);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072002);北京市教委面上项目(KM200910028015):申玉铭(19682),男,河南浚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E2mail:shenyuming@2631net申玉铭1,吴康1,任旺兵2(11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100048;2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北京100038):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服务业中重要一支的生产性服务业正成为推动我国大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体现城市经济职能的主要方面。本文在对产业集聚和服务业区位等相关理论回顾的基础上,对目前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详尽梳理。总体来看,围绕着区域和大都市内两个尺度,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同时尚存在一些不足:¹偏重于空间集聚的格局研究,对其演变过程研究相对薄弱;º空间集聚的机理研究稍显不足,缺乏规律的总结;»研究方法上大多将制造业集聚的测度模型移植到生产性服务业,其适用性和针对性尚需进一步探讨。今后应围绕/测度辨识)格局过程)作用机理0,运用定性、定量与空间分析综合集成的方法,继续深化和完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地理学研究。: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业;集聚;大都市区;空间结构:100020585(2009)06214942141引言集聚,又名(空间)聚集,英文作spatialagglomeration,5简明牛津地理学辞典6解释为/产业、资本、人口向空间的集中0。从经济地理学角度,集聚就是指经济活动的集中,具体说来是在某一具体的空间范围内部,某种或某几种产业大量出现,形成专业化的产业地区或产业带。集聚是世界范围内由来已久的普遍经济活动现象,产业的空间集聚是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1]。著名经济学家Marshall是最早关注产业(企业)集聚并对其研究的学者之一。19世纪90年代,他首次用知识溢出效应、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以及产业关联效应所产生的经济外部性来解释产业的空间集聚,即所谓的地方化[2]。自此,国内外经济学者和地理学者基于不同研究视角对产业集聚进行了探索研究。目前,产业集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大量的集聚理论和测度集聚的指标模型大多基于制造业。虽然已有学者研究指出,服务业具有生产和消费时空上的不可分性、非物化、不可存储等特点,其比工业更依赖于本地市场的容量,并且有更为显著和典型的空间集聚效应[3,4],但相对于日益成熟的制造业集聚研究,服务业的集聚研究才刚刚起步,相关文献并不丰富,且大多仍停留在对服务业集聚这一特征性事实的统计性描述阶段(李文秀,2008)。工业经济时代,受到交通工具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运输成本一直是制约产业集聚的主要因素,制造业的空间集聚比较典型,也较容易基于经济学的理论模型(如生产6期申玉铭等: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研究进展1495成本、运输成本及规模经济理论)进行统计分析,故有关产业集聚的研究长期集中在制造业。那时候,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服务业就业比重就已接近工业,遗憾的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被工业革命的光环所遮盖,经济地理学者大多将关注的焦点集中于工业领域,只将服务业的发展看作是工业革命的附属,并没有对其引起足够重视。随着制造业高度发展并越来越呈现/服务化0趋向,制造业附加值中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来源于服务,而不是加工制造。以信息化为动力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导致信息和知识、高新技术与服务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使工业竞争、现代商业贸易和服务业更强烈地依赖信息的生产和运用,由此带动了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迅速发展。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源泉,其创造的价值和就业机会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制造行业。对于服务业,早期的学者受到时代的局限,大多还是从消费者最终需求的角度来分析服务业的性质[5,6],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并没有独立地充分表现出来。在信息技术革命兴起的背景下,20世纪70年代后,服务的生产性功能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和认同,有学者认为服务分工的深化和服务种类的增多将有效地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协调和控制专业化的生产过程以及实现规模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5,7]。随着研究的深入,服务的生产性功能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深层内涵也逐渐被挖掘出来,而城市化的进程也同服务业的集聚和扩张紧密联系在一起[8,9]。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业中重要一支的生产性服务业正成为策动我国大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和深刻体现城市输出/外向服务0这一基本经济职能的重要方面[10~12],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和集聚亦成为近年来发生在不同区域尺度尤其是国际大都市内部最为重要的经济地理现象之一。尽管学界已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但总体上仍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本文将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相关理论研究、区域集聚研究、大都市集聚的格局)过程)机理研究等主要内容以及相关研究方法的梳理,以明确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研究脉络,为国内学者进行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研究和我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提供借鉴。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相关理论研究211马歇尔是最早对产业集聚研究的学者之一,他提出的产业区(industrialdistricts)三因素论成为产业集聚理论的基石。在集聚理论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大致出现了三次的研究高潮[13]:20世纪30年代,Hoover首次将集聚经济分解为内部规模经济、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形成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的第一次高潮;20世纪70~80年代,应用资本主义发展的宏观经济理论探讨当代生产的空间组织变化,突出与/福特主义的危机0相联系,对产业集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灵活的/产业区0或新的/产业空间0,这是第二次高潮;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新熊彼特主义的观点出发,将创新、技术变化与经济增长和贸易的分析结合起来,研究产业集聚的创新体系。Krugman应用不完全竞争经济学、递增收益、路径依赖和累积因果关系等来解释产业的空间集聚。波特在价值链和价值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地区竞争力的/钻石0模型,他特别强调产业集聚对一定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这标志着产业集聚理论研究的第三次高潮的出现[13]。以Krugman和Fuji2ta为代表的理论经济学家用一个严谨的理论分析框架把马歇尔的基本概念与杜能、韦伯、克里斯泰勒等人构建的中心地理论包容在一起,对产业集聚和产业空间进行了开创性的拓1496地理研究28卷展,把空间集聚的理论带入主流经济学的殿堂,新经济地理学就此诞生[14~16]。Krugman等人把产业空间集聚理解为向心力(市场规模效应、密集型劳动力市场和纯外部经济)以及离心力(生产要素的非流动性、地租、纯外部不经济)两种力量权衡作用的结果[17],尽管这些理论主要是用来解释制造业空间分布和集聚的,对于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解释力不强[18~20],但其丰富的内涵依然可以供研究者从各个角度对其展开解读,其理论内核同样成为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重要基准点。212区位论与集聚理论密切相关,关注的侧重点仅有微差,前者更多地从空间视角出发去关注产业,而后者则较多地从产业特性出发去关注空间的变化,但很多时候也无法将两者严格区分,集聚理论必然会牵涉区位因子的变化,而区位论也需要借鉴集聚理论来发展。由于服务业(包括生产性服务业)投入产出的性质不同于一般制造业,因此传统产业区位理论应用在服务业上就必须加以修正[21]。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与服务业区位相关的理论大致可以分为经济学理论、行为及组织结构理论、制度结构理论、空间组织理论等几类。典型的经济学理论如地租理论和集聚理论,前者是服务业区位选择与空间布局的基础理论,它说明了各种经济活动的区位主要决定于与中心位置的接近性这一利益的追求和对地租的支付能力;后者在服务业上则主要体现为利益指向性、劳动力指向性和信息区位指向性的三种集聚原则。组织结构与行为理论主要包含了行为理论和企业地理理论,这以普雷德的/行为矩阵0为代表。结构主义理论主要从社会学角度探讨各种社会结构对企业产生的影响,为服务业区位提供非经济学的分析工具。空间组织理论主要包括了著名的中心地理论和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此外还有效率与公平理论等[22,23]。基于此,方远平等从宏观层面将影响服务业区位选择的所有因素分为经济区位、空间区位、信息区位和人文区位四大类,根据每一类因素内部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再划分出二级、三级、四级的区位因素体系,甚至更具体的区位因素,从而初步构建起服务业区位因素体系[24]。以上理论为研究服务业及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世纪70年代,国外学者开始关注服务业及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研究,他们大多借用已有的集聚概念或基于其他典型产业(如制造业)的集聚之意/移植0到服务业中来做探讨,并没有对服务业或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进行严格明确的界定,如Keeble和Nacham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指在一个小的地理范围内,大量生产性服务企业的集中[25]。国内有学者总结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主要沿着价值链展开延伸,并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之中,一个企业或城市在国际市场上保持竞争和优势地方的关键是保持/上游0、/中游0和/下游03个阶段的服务优势,从而形成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实质是由于分工的深化导致服务供应链的集聚[26]。3生产性服务业区域集聚的检验与比较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集聚研究是指利用一定的数据对不同空间尺度下的区域进行实证比较,也即检验生产性服务业是否存在空间集聚,不同行业内部集聚的态势是否一致,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集聚区域及行业内部差异等。从全球或国家层面看,生产性服务业在若干个大都市集聚,尤其是北美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大都市。Beyers研究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现1985年90%的生产性服务业集中在大都市区,占总就业的83%[27];Thompson通过对就业份额的计算,得出21世纪初美国大都市区就业份额是非6期申玉铭等: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研究进展1497大都市区2倍以上、生产性服务业高度集聚于大都市区的结论[28]。Gillespie等和Coffey等分别对英国和加拿大进行的研究同样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高度集中在大都市区[29,30]。Illeris等的实证研究表明,北欧各国1991年70%以上的生产性服务业集中在各国首都,首都和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大都市区区位商大于1,非都市区区位商均小于1[31]。除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整体研究以外,还有一些学者对某一行业的集聚现象进行了实证,如商务服务业在英国分布表现出高度不均衡性,主要集聚在为数不多的几个中心城区内,不均衡性要高于其他产业[32];金融产业也主要集聚在伦敦及其东南地区,而在区域和城市内部,伦敦金融产业主要集聚在金融城(CityofLondon)和CanaryWhart,而苏格兰主要集中在Edinburgh和Glasgow[33]。欧美学者的结论在亚太地区同样得到证实,即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大城市,或者说城市网络、城市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和门户城市[34]。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学者就部分生产性服务行业进行了区域集聚研究,如陈冠位等利用台湾城市作为实证分析对象,对其生产者服务业的群聚进行了量测,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往都市发展较为健全的城市群聚[35]。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数据获取的限制,我国更多学者考察了整个服务业的集聚情况。马风华等对我国11个服务业行业的集聚程度进行了测算,发现1998~2002年间我国服务业没有出现明显的集聚现象,但集聚程度在逐年增加,广东、江苏、山东、河南四省的服务业集聚度最高,且服务业有向制造业集聚的趋势[36]。程大中等讨论了中国服务业及其分部门的相对密集程度的地区和部门差
本文标题: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研究进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884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