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服務業區位教學模組●課程簡介本課程主要在於介紹中地理論的內涵,透過克氏所建立的中地理論思考服務業的腹地關係,了解六角型市場區域的形成過程。除此之外,也能夠指出此理論的應用價值,於地方生活圈的理論基礎,並體認台灣地區地方生活圈的概況。●課程目標1.能說出服務業的定義與範圍2.了解中地理論的基本概念2-1能說出中地理論有關的地表假設。2-2能說出中地理論有關居民特性的假設。2-3能說明中地理論的基本假設隱含的意義。3.了解商圈與商閾的觀念與其差異4.了解地方生活圈的意義5.能認識新舊零售業區位變遷及其影響因素(如:雜貨鋪─便利商店;百貨公司─購物中心或量販店;傳統小吃─速食業)6.能認識都市化消費習性對零售業類型與區位的影響●課程內容一、前言1933年德國地理學家克里斯徒勒(WalterChristaller)發表了中地理論(CentralPlacesTheory),探討區分聚落與腹地的關係,他認為聚落與腹地都有等級,大聚落有高階服務,遠道而來的顧客值得花較多的運費前來購買,所以腹地大,這些高低不同等級的聚落與腹地便組成完整的空間組織(SpatialOrganization),另假設國家是一個自然人文環境都一致的無際大平原,首市居中之後,次級大城市便分據等邊六角形的六個點,而此六個次級大城市自然與人文條件相同,也形成三級、四級的大小等邊六角形分布。二、克氏中地理論的要義(一)基本理念一個地區所需的貨物與服務是由範圍內的中心城市所提供。中心城市即為「中地」,而被其服務的區域範圍則稱為「腹地」。中地有大小之別,較大的中地提供較多種類的貨物與服務,其腹地亦相對較大。較大中地能提供較小中地所沒有的貨物與服務,而前者所提供的服務卻完全涵蓋較小中心所能提供的項目,故較大中地不僅服務其居民,同時也服務其腹地之較小中地居民,而決定中地大小之兩項因素為貨物的商閾(TheThresholdofagood)與銷售範圍(Therangeofagood)。(二)理論假設→將地表的實際情況簡化。1.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任何情況的運輸都一樣的便利,運輸型態只有一種,運費隨距離遠近而增減。2.人口平均分布。3.消費者要到離他們最近的中地(聚落)取得所需的機能或服務,意即路程極小化。4.機能與服務的供應者皆唯利是圖,他們會在平原上找尋最好的位置使利潤極大化。因此供應者彼此之間隔的越遠越好,已達到市場區域(marketarea)極大化的目的。5.供應者擴大市場的範圍,到了顧客不願前去購買這種機能或服務時,即為此範圍之界線,提供機能多者為較高級之中地,反之則為較低級之中地。6.較高級中地提供的高級機能或服務為低級中地所沒有,較低級中地的所有機能,較高級中地都有。7.所有消費者的收入相等,對貨品和服務的需求程度也相等。(三)基本原則1.貨物銷售的範圍:貨物需求量與價格呈負相關,如下圖。由於運費因距離而增加(假設1),可知距離的摩擦效應,結果是需求量因與中地距離的增加而減少。距離AC為供應者此貨物的銷售範圍。圖1:需求與價格的關係圖2:需求與距離的關係2.貨物的商閾:任何的貨物或服務業,若要出售且維持下去,必須有一個最低需求量或最小的市場,若貨物的銷售範圍低於此界線,生意就無法維持下去。這個最低限度的需求或市場區便叫做商閾(threshold),如下圖,商閾為環繞中地A的最低限度內圈,如果要賺錢,就要把市場擴大到E的區域,但最大也不能超過商品的銷售範圍AC半徑。貨物價格貨物需求量AC貨物銷售範圍貨物需求量圖4:市場區域劃分的演進由於平原很大,需求很多,提供同一種服務不只一家店,為了確保商閾範圍所以要互相隔遠一點又不能太遠,於是大家便成為等邊三角形的平均分布,而每一家店和周圍六家店也是等距的。六角形的市場區域是平原上中地服務的最有效安排,因為每一個顧客都有人替他服務,每一個供應者都有最低利潤可圖,使顧客達到購貨行程極小化的目的。圖5圖6ACDE以貨物銷售範圍距離作半徑的市場區域界限以商閾為限的市場區A→B→C→DB圓形相切型C重疊型D重疊平分型圖5:k=4重疊的市場區域演變成為六角型市場區圖6:k=3的市場原則(較細實線構成的六角形);k=4運輸原則(虛線構成的六角形);k=7行政原則(較粗實線構成的六角形)圖7的K值意義是指每一級中心管轄次一級中心的數目或是每一級市場區和次一級市場區的關係,k=3意為三倍的關係。每一個較低級中地的人要買較高階商品時,都有三個等距的較高級中心可供選擇,因此較低級中心的購買量可以被分為三等份,給三個較高級的中心,而每個較高級中心便在他的市場區的六個較低級中心接收他們每個三分之一的生意,所以6×1/3=2,相當於兩個較低級中心的人口服務範圍。但這較高級中地也服務了自己原來的較低級中心,所以總共服務了三個次級中心。圖7:中心等級及其連帶的市場區(k=3)表1:k=3的中地數與市場區域數依各級中地數目而論,由圖7可知,此區的高級中心(A市)只有一個,轄下的中級中心(B市)兩個(6×1/3=2),轄下的較低級中心(C市)有六個,最低級中心(D市)則有十八個,可參閱表一。就市場區域數目而言,高級中心市場區只有一個(最粗的實線,A市場區界),區內包含六個中級中心的市場區(B市場區界),市場區總數為三個(6×1/3+1=3),較低級C市有六個市場區,再加上周邊有三分之一個市場區在本區,總共兩個,又加上高級中地心也佔了一個較低級的市場區(C市場區),所以6+2+1=9個較低級市場區域數,以此推算,市場區域數的遞增就如表一。要注意的是為何市場區域數和中地數目會不同呢?因為市場區域是每一等級中地本身所佔的較低級市場都要算進去,因為有高階中地有低階商品出售的意義存在,但中地數目每一等級都要單獨計算,要把高一級的中地剔除,也就是低階中地無出售高階商品的意義,所以比市場區域要少。市場區域數的遞增為三倍關係。中地數目從第三級(C)以後也呈三倍遞增。(四)補充說明貝利(Berry)擬出k=3、k=4、k=7等網(network)運輸情況的排列如以下附圖:k=3的運輸路線→市場原則最高級中心(都會)有六條幹路線集中,連絡區域城市,有六條次要路線連絡較低級中心,以利都會貿易,所以稱為市場原則。k=4的運輸路線→運輸原則高級中心只有四條幹線相交,次級中心只有幹線和次級路線相交,最低級中心多在較高級中心連絡路線的中點,也有全無路線連絡的,路線作等邊菱形平均分布,並無特別集中於高級中心的型態,與k=3的運輸路線比較起來,是偏重運輸方面的。k=7的運輸路線→行政原則對於最低級中心的連絡路線棄之不顧,但次級中心貿易區將最低級中心貿易區整個包圍,高級貿易區又將次級貿易區整個包圍,毫無分裂現象,最利於行政分區。較高級中心為六個較低級中心服務,但因為這六個中心都只有一半在較高級市場區之內,6×1/2=3,再加上它自己的較低級中心3+1=4。任何較大的六角形都包括了一個較高級中心和六個較低級中心,和k=3、4相比,中地比較不會被割裂,對於行政管理而言較有效。(五)台灣的地方生活圈例子腹地為都市提供服務的範圍,又可稱為都市圈。都市愈大,都市服務機能層級愈高,影響範圍愈大。此種都市服務機能之需求會與國民生活活動週期產生密切關連,如小都市服務機能多屬日常生活所需者,故為一日生活活動中心,中型都市會提供一日至一週生活活動所需之服務機能,而大都市則屬一週至一月之生活活動中心,故都市圈即為生活圈,而聚落體系的建立即是生活圈體系的建立,是一體之兩面。台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與各區域計畫均有地方生活圈之建設,主要是設定每一地方生活圈為一個地方聚落體系,以圈內之最高發展中心提供圈內各聚落所需要之服務,而作為地區開發人口分布、工業區位、公共設施配置、運輸系統路網以及其他地區建設之主體。其概念乃結合成長中心理論(GrowthPoleTheory)而來,由於工業化與都市化過程,一國家的人口與產業會逐漸集中於少數幾個都市,形成人口分布與區域發展的不均衡及所得差距懸殊的現象。基於聚落發展的差異,加上各種資源的限制,不宜採取全面開發方式,而應採重點開發方式,即選擇若干具有發展潛力的核心,加強其公共投資與建設,吸引產業聚集一起,以期製造新的經濟活動,透過產業的連鎖關係,推動整個核心的工商業發展,經濟繁榮後,居民所得將大幅提高,吸引人口定位,並在累積作用下快速成長,然後由此核心向周圍地區產生波及效果,帶動整個區域發展。我國係以地方中心以上層級之都市為核心,故稱為地方生活圈建設。三、服務業的定義與主張各國對於服務業之分類乃存在許多分歧,因此,未來在與其他亞太主要都會比較時,應盡量避免引用標準不一之統計數據。考量了我國官方既有之統計分類方式,並採擇較為切合之「依與經濟或產業活動關聯為基準者」,並參酌國內學者林建山對服務業性質之描述方式,藉以表達出臺北市服務業特徵及其發展趨勢,大致特徵描述如下:(一)提高生活水準、素質、娛樂及心靈活動有關的服務業包含:「文化及休閒服務業」、「圖書出版業」等。(二)知識創造、知識創新及累進人力資本有關的服務業包含:「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教育服務業」「法律及會計服務業」、「建築及工程技術服務業」、「專門設計服務業」、「顧問服務業」、「研究發展服務業」等。(三)安全、保全、及與金融商品有關的服務業包含:「金融及保險業」、「不動產及租賃業」、「保全業」等。(四)人類移動、物流有關的服務業包含:「批發及零售業」、「住宿及餐飲業」、「運輸及倉儲業」、「觀光旅遊業」等。(五)實質互聯網與虛擬互聯網有關的服務業包含:「電腦系統設計服務業」、「資料處理及資訊供應服務業」、「資訊、通信服務業」等。
本文标题:服务业区位教学模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939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