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山西省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服务业培训资料山西省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二OO四年十月目录第一部分服务业普查任务的总体说明┉┉┉┉┉┉┉…┉┉┉┉┉┉┉(1)第二部分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划分规定┉┉┉┉┉┉┉┉┉┉┉┉┉┉┉┉┉┉┉┉┉┉┉┉┉┉┉(4)第三部分《法人单位基本情况》和《产业活动单位基本情况》表指标解释及填报要求┉┉┉┉┉┉┉┉┉┉┉┉┉┉┉┉┉┉┉┉┉┉┉┉(5)第四部分《服务业企业财务状况》表指标解释及填报要求┉┉┉┉┉┉(6)第五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状况》表指标解释及填报要求┉┉┉┉┉(11)第六部分第一次经济普查若干问题的规定…………………………………(18)附录:1.服务业普查基层表表式…┉┉┉┉┉┉……………………………(23)2.服务业普查综合表上报表式┉┉…┉┉┉┉┉┉┉┉┉┉┉┉┉(30)第一部分服务业普查任务的总体说明一、实施范围这里所讲的服务业,是指除交通运输和电信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企业以外的其他服务业企业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具体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仓储业,以及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金融业(不含典当)和邮政业按照《经济普查部门实施办法》具体组织实施。二、普查基层表及汇总上报表表种(一)基层表表种:包括服务业企业一套表、行政事业单位一套表,共两套8张表(见附录2)。1.服务业企业一套表:《法人单位基本情况》(601表)《产业活动单位基本情况》(602表)《产业活动单位基本情况附表》(602-1表)《服务业企业财务状况》(G626表)2.行政事业单位一套表:《法人单位基本情况》(601表)《产业活动单位基本情况》(602表)《产业活动单位基本情况附表》(602-1表)《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状况》(G627表)(二)综合汇总表上报表式:共7张(见附录3)。1.《法人单位及产业活动单位综合表》2.《按机构类型分组的法人单位综合表》3.《按机构类型分组的产业活动单位综合表》4.《法人单位基本情况综合表》5.《多产业法人单位所属产业活动单位情况综合表》6.《服务业企业财务状况综合表》7.《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综合表》三、普查基层表的填写规定1.普查表包括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时点指标的时间为2004年12月31日,时期指标的调查年度为2004年。2.普查表的各个项目以及编码都必须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需要用文字表述的,必须工整、清晰地填写;需要填写数字的,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3.在填写普查表的属性标识时,首先在选中的属性代码上划圈,然后在□中填写代码,每□中只填一位数字。4.普查表中,凡限某一行业或某类单位填报的项目,其他行业或单位免填,代码不需填“0”。5.法人单位各类表中的经济指标(从业人员数、财务状况等)应填写包括所有产业活动单位的全部数据;产业活动单位表中的经济指标只填写本单位的数据。6.普查表内所有价值量指标均以人民币“千元”为计量单位(个体经营户表中价值量指标以人民币“元”为计量单位);凡以外币形式计算的价值量指标,均以2004年年末汇率折合成人民币填写;所有数字一律取整数,凡未满一个计量单位的,应四舍五入,不留小数。7.在普查表的下角列示的“本单位实填种表”、“共页,第页”,每个单位必须按表逐张填写。四、资料上报时间各市上报服务业企业一套表、行政事业单位一套表的时间为2005年4月底之前。第二部分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划分规定内容详见《山西省第一次经济普查实施办法》第页至页。第三部分《法人单位基本情况》和《产业活动单位基本情况》指标解释及填报要求内容详见《山西省第一次经济普查实施办法》第页至页。第四部分《服务业企业财务状况》表指标解释及填报要求一、《服务业企业财务状况》表的填报对象和范围《服务业企业财务状况》表的填报范围包括:以下行业中的企业和除执行行政事业会计制度的各类单位: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仓储业,互联网信息服务、广播电视传输服务、卫星传输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典当业。二、服务业企业要填报的4张表《法人单位基本情况》(601表);《产业活动单位基本情况》(602表);《产业活动单位基本情况附表》(602-1表);《服务业企业财务状况》(G626表)。三、《服务业企业财务状况》表的指标解释(一)资产负债类指标1.固定资产原价(23):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实际工作中,把固定资产分为,生产用固定资产、非生产用固定资产、租出固定资产、不需用固定资产、未使用固定资产、土地(指过去已经估价单独入帐的土地)、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指企业在建造、购置、安装、改建、扩建、技术改造某项固定资产时所支出的全部货币总额。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原价”项的年末数填列。2.本年折旧(24):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固定资产随着其磨损而逐渐转移的价值,这部分转移的价值叫折旧费。本年折旧是指企业在报告年度内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合计数。根据会计“财务状况变动表”中“固定资产折旧”项的数值填列。若企业执行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该指标根据会计核算中《资产减值准备、投资及固定资产情况表》内“当年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总额”项本年增加数填列。3.资产总计(25):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资产按其流动性(即资产的变现能力和支付能力)划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和其他资产。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总计”项的年末数填列。4.负债合计(26):指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将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偿还形式包括货币、资产或提供劳务。负债一般按偿还期长短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流动负债是指偿还期限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应付工资、应付税金、应付利润、其他应付款、予提费用以及按国家规定提取的应付福利费等。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限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和长期应付款项等。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负债合计”的年末数填列。5.实收资本(27):是指投资人实际投入的资本(或股本),包括货币、实物、无形资产等各种形式的投入。实收资本按投资主体可分为国家资本、集体资本、法人资本、个人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商资本。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实收资本”项的年末数填列。6.国家资本(28):指有权代表国家投资的政府部门或机构、直属事业单位对企业形成的资本金。根据会计“实收资本”科目计算填列。7.集体资本(29):指由本企业职工等自然人集体投资或各种机构对企业进行扶持形成的集体性质的资本金。根据会计“实收资本”科目计算填列。8.法人资本(30):指法人以其依法可支配的资产投入企业形成的资本金。根据会计“实收资本”科目计算填列。9.个人资本(31):指自然人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金。根据会计“实收资本”科目计算填列。10.港澳台资本(32):指我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投资者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金。根据会计“实收资本”科目计算填列。11.外商资本(33):指外国投资者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金。根据会计“实收资本”科目计算填列。(二)损益及分配类指标12.营业收入合计(34):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度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利益的总流入,包括商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使用费收入等。由于企业往往同时从事多种经营活动,因此,营业收入按在的经营活动中所占比重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前者通常是指来自主要业务的收入,后者是指来自非主要业务的收入。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根据会计“利润表”中有关指标计算填列。13.主营业务收入(产品销售收入)(35):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产生的收入总额。比如:租赁公司的租赁费收入,广告公司收取的广告制作收入。此项目应根据相关行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商品销售收入”、“主营业务收入”、“营业收入”、“经营收入”、“工程结算收入”等科目发生额填列。根据会计“利润表”中相关行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工程结算收入、商品销售收入、主营业务收入、营业收入、经营收入等项目发生额的本年累计数计算填列。14.主营业务成本(产品销售成本)(36):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而发生的实际成本。根据会计“利润表”中对应指标计算填列。执行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的企业,用“主营业务成本”本年累计数代替。15.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37):指企业日常活动应负担的税金及附加,包括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和教育费附加等。根据会计“利润表”中对应指标本年累计数填列。16.费用合计(营业费用或经营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38):这里是指期间费用,指企业当期发生的必须从当期收入中得到补偿的费用,主要包括营业费用或经营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费用,通常包括企业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广告费,、以及为销售商品本企业商品所发生的费用,(包括专设销售机构的职工工资及福利费以及类似工资性质的费用,差旅费、办公费、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等业务费用),企业应设置“营业费用”总分类帐。管理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经营费用,包括企业的董事会和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发生的,或者应当由企业统一负担的公司经费(包括行政管理部门职工工资、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公费和差旅费等)、工会经费、待业保险费、董事会费(包括董事会成员津贴、会议费和差旅费等)、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含顾问费)、诉讼费、业务招待费、房产税、车船使用费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技术转让费、矿产资源补偿费、无形资产摊销、职工教育经费、研究与开发费、排污费、提取的坏帐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等。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应当作为期间费用的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损失(减汇兑收益)、以及相关的手续费等。为购进固定资产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费用,在固定资产达到预定使用状态前,按规定应予以资本化的部分,不属于财务费用。根据会计“利润表”中的“营业费用”(或“经营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的本年累计数计算填列。17.营业利润(39):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取得的利润,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由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和期间费用构成。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利润根据会计“损益表”中对应指标年末累计数填列。18.利润总额(40):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耗费后的盈余,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实现的盈亏总额,包括营业利润、补贴收入、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补贴收入,是指企业按规定实际收到的退回的增值税、按销量或工作量等依据国家规定的补助定额并按期由国家给予的定额补贴以及属于国家财政扶持的领域而给予的其他形式的补贴。投资净收益,是指企业以各种方式对外投资所得的收益与损失的差额。营业外收支净额,是指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支的差额。营业外收支净额=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补贴收入+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根据会计“损益表”中的对应指标本年累计数填列。(三)从业人员劳动报酬(41):指在报告期内支付给本单位从业人
本文标题:服务业培训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5939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