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资料 > 英语读物 > 《赏析文学作品中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学案完美版
《赏析文学作品中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学案莫文华编写学习目标:1、掌握对比手法、衬托手法的概念和内涵。2、辨析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及其表达效果。3、通过对文章对比、衬托手法的赏析理解作的情感和文章表达的主题。4、掌握赏析文章对比、衬托手法的方法与技巧,会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学习重点:赏析对比、衬托手法的作用和效果。学习方法:识记、探究、训练、迁移一、问题导学:1、对比及其作用:把两种对立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加以比较,使之相反相成,使双方都更加鲜明突出,这就叫对比,又名对照。对比的作用,主要是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给人极鲜明的形象和极强烈的感受。不同类型的对比,作用又各有特点。两体对比,揭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一体两面的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的看清问题。2、衬托及其作用: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衬托又分为两种形式:正衬:桃花潭水深千石,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李白;反衬: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以年纪小衬托志向大。)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并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中心思想深化。常见形式:①以景衬情,即通过具体生动的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渲染人物的感情或人物的性格。例如: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孙犁《荷花淀》)该例通过对水生嫂编织芦席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这里是以景衬人。②以动衬静,即通过具体的声音或行动的描写,来烘托渲染幽静的自然环境或恬静的内心世界。例如: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橼破屋来住着,早晨走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郁达夫《故都的秋》)该例以秋天坐在院子里能听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来衬托出周围环境的宁静及作者悲凉的心境。此外,衬托的方法还有以小衬大、以美衬美、以反衬正、以虚衬实、以宾衬主、以恶衬善、以正衬正等。3、对比和衬托区别: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第一,主次分明与否。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例如: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归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今昔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让读者清晰的感受到历史盛衰的无常。这里重点是通过今昔两种境况的对照,使人从中清晰强烈地感受到某种哲思,而不是为了突出其中的某一种境况。第二,主体出现与否。在对比中,用来进行对比的两方面都要出现,否则便达不到黑白分明的表达效果;而在衬托中,衬体必须出现,而主体则允许隐藏,可以明写此而暗指彼,特别是像以动衬静、以明衬暗等反衬,常常不出现主体。二、课文链接:探究1:余秋雨的《道士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从哪些方面展开对比的?这些对比的运用有何作用?教师解析:借助对比,加深了痛彻心扉的悲剧色彩。文章使用了对比,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拿神圣的佛教圣地和无知的道士主持进行对比,作者意在从这个小小的切口中,展现清末历史管理的混乱和百业凋敝的国情,为敦煌文献遭到人为破坏和大量流失的事实作出合理的铺垫;拿王道士对古老文化的摧残与欧美艺术家对东方艺术的歆羡形成对比,从中说明国民的愚昧无知是民族悲剧发生的直接原因;拿中国政府、中国官员与外国学者对待中国历史文物的态度形成对比,一针见血的指出:中国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官员的自私贪婪,是造成敦煌悲剧的根本原因。这三组对比,让人重温了敦煌文物流失的这一民族悲剧,表达了作者对文物大量流失的痛惜之情以及对清朝政府不能保护文物的悲愤之情,引发了读者心中的愤怒、悲哀、叹息和惋惜之情,读来痛彻心脾,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个古老的民族的伤口在滴血”。探究2: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请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教师解析:1、南北比照,映衬出故都之秋的浓度与特色。作者欲说北国之秋,先道江南的秋是“半开半醉的”,是温和的、渐进的,像一杯温开水,平淡无味,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这是以南国之秋的慢、润、淡衬托北国之秋味道之浓厚,以南国秋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来衬托北国秋的色彩浓重。文章结尾再次运用比喻,南北对比,以“南”衬“北”,表达了作者不可遏止的强烈的向往和赞美之情。2、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文中写“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这是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等等,都是细小声音,能听到这些细小的声音,就能给人幽静的感觉,充分体现了北国之秋清、静的特点。三、典例探究:1、赏析《又见挑源》的对比之妙。(文本见“《赏析文学作品的语言特色》学案”迁移训练题)2、赏析《垂钓》中衬托手法的运用。(文本见《优化方案》第310页)例1:赏析《又见挑源》的对比之妙《又见桃源》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仿真景点的厌弃和对世人盲目逐利的憎恶之情。其一是将此次所见的风景与桃源对比。这个风景点恰如导游所说:“这桃林、这小溪、这山洞、这洞天深处的别有洞天,与陶翁的描写几乎不差分毫。”让人初见也觉得“仿佛就是走在《桃花源记》的字里行间,每一步都在印证着陶翁美文的一个字符、一个标点”。但是作者一比较很快发现,陶翁的梦里,怎么会有当今旅游开发的喧嚣呢?他笔下那些怡然自乐的黄发垂髫,那些“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淳朴山民又怎么会有目突突期盼孔方兄的眼神呢?原来这里的“农夫”是在表演,“黄发垂髫”是在作秀,这个桃源也是极具其“形”却不具其“神”。他们仿造桃源,原来是为了吸引游客,追逐利益。至此,我们分明感受到作者对现代仿真景点的屏弃和对世人盲目逐利的憎恶之情。其二是将桃源与其他文化资源点对比。参与争夺赤壁、隆中、女蜗故里等文化资源的地方毕竟还与这些历史、传说关联密切,而桃源则不同,因为它本来就是陶翁的想象,大江南北,相似于桃源景致的所在谁都可以称自己是“桃源”的正宗,也不管陶翁去过与否,梦见与否。这一对比,将世人争利之风之烈彰显无疑:有点关系的扯上关系,没有的就仿造。两组对比,比出了不同,更比出了作者的情感,这就是本文的对比之妙。例2:烘云托月,写景衬人——赏析《垂钓》中衬托手法的运用本文是一篇记事明理的文章,作者巧妙地利用景物的描写,烘云托月,有力地衬托了两位垂钓者的形象。(总括,扣主题)本文的景物描写主要集中在第一、七段,文章充分地运用了对比: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是“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海鸥“不敢远翔”;猎犬“对着海浪狂叫”“但才吠几声又缩却逃回”……作者通过这些对比,渲染了一种凝重肃杀的气氛。(分析审美效果)文章营造这种恶劣的环境,是为了衬托两位垂钓者的形象。周围的一切面对这恶劣的环境都在“缩却逃回”,但两位垂钓者却敢于面对大海。尤其“瘦老人却纹丝不动”,“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当大海“更加狰狞昏暗”时,他“瘦小的身影”——“倔强的身躯”“还在与大海对峙”。可见,环境愈是恶劣,垂钓者的形象愈突出。文章就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凝重肃杀的气氛,衬托了两位垂钓者的形象,从而为阐发哲理作了有力的铺垫。(总括,回应主题)四、方法归结:1、辨明所用手法。2、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展开对比或衬托的。(要尽量全面、具体)3、概括文本中的对比点或所用衬托之人(之物、之景)。4、把这些概括句作为主体部分的段首中心句。5、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其手法的运用对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突出主题等方面的作用。五、迁移训练:请赏析《崩霆琴》烘云托月手法的运用。崩霆琴(节选)李元洛①梧桐叶落的深秋时节,我在谭嗣同的浏阳。虽然迟到了许多岁月,但我终于前来这里补上了中国近代史最悲壮的一课,追寻那至今仍回荡于天地之间的崩霆琴的绝响。②浏阳位于湖南省东部。“绝顶终朝到,群峰一望收”,连云、大围、九岭三大群山磅礴县境,也绵亘在历代不少诗人的辞章中;小溪河与大溪河在双江口约会而为浏阳河,“自惊衰谢力,不道栋梁材”,它流淌在暮年杜甫壮心不已的《双枫浦》一诗里。无论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浏阳都应当是地灵人杰。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在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在黑暗与光明争斗的地平线上,浏阳的千山万岭向中国近代史推荐了谭嗣同——资产阶级激进的启蒙思想家、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和不屈的爱国主义者,就绝非偶然的了。③昔人有“剑胆琴心”之语。文武兼备的谭嗣同呢?他最钟爱的随身之物,一是在北京生死异路时赠给好友大刀王五的“凤矩剑”,一是跟他匆匆半生的“崩霆琴”。1881年谭嗣同十六岁,这年夏天一个雷雨交加的清晨,县城北正街谭家“大夫家”宅院里,两棵高约六丈的梧桐树被雷暴劈倒一株,谭嗣同利用残干先后制成两具七弦琴,一名“雷残”,一名“崩霆”,并分别作琴铭云:“破天一声挥大斧,干断枝折皮骨腐。纵作良材遇已苦,遇已苦,呜咽哀鸣莽终古!”“雷经其始,我竟其工。是皆有益于琴而无益于桐。”“崩霆琴”如影随形,十几年来和谭嗣同一起浪迹扬声于黄河两岸、大江南北,只是在1898年谭嗣同应光绪帝之诏去京参与“维新变法”时,才留在“大夫第”里。④听说谭嗣同每次回乡,都要到北城口的文庙和友人与学子纵谈天下大事,并且鼓琴而歌,于是我和友人去那里寻访。文庙宽阔庄严,殿宇近几年虽然重修,但四周围护的石栏一仍其旧,那是谭嗣同当年在断鸿声里拍遍的栏杆吗?庭前移栽于嘉庆年间的松树依然挺立,那是谭嗣同当年曾经以心相许的青松吗?谭嗣同昔日语惊四座的高谈雄辩,早已随风而散,任你如何侧耳或倾耳,都已不复可闻。他在此抚奏的崩霆琴声呢?也早已沉寂。我举目四顾,那诉说如烟往事的,只有檐角在秋风夕照中叮当作响的风铃。⑤日之西矣。我们从文庙出来,便赶紧去“谭嗣同祠”瞻仰。在第二进祠的展厅里,最令我怦然心动的是“崩霆琴”的照片,和谭嗣同的挚友唐才常的挽联。那虽是一张照片,却使我如睹现今存放在省博物馆中的故物。琴身漆黑发亮,泥金楷书的“崩霆”二字和铭文清晰可辨,它静静地躺在玻璃柜里,却飒飒然似乎有八方风雨,铿铿然仿作金石之声。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如果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那么,比谭嗣同小两岁而同是浏阳人的志士唐才常,则是谭嗣同的同代知音了。当年谭嗣同出浏阳,经长沙,取道武汉北上,谭嗣同于唐才常武汉饯行的席上口占一绝有云:“三户亡秦缘敌忾,功成犁扫两昆仑。”自许亦许友。不久变生不测,唐才常悲愤莫名。时隔两年,唐才常在武汉发动起义失败,为张之洞所执而死,与谭嗣同享年均不足三十四岁。唐才常在狱中题壁诗有“剩好头颅酬死友,无真面目见群魔”之句,临难时则高歌“七尺微躯酬故友,一腔热血洒神州”。这是何等肝胆相照生死以之的友谊呵!在天色渐暗的谭嗣同祠,在庄严肃穆的祠的大厅里,秋风起兮,我听到了“崩霆琴”金铁交鸣的巨响和它悲壮的和声。⑥“大夫第”而今安在?次日天明,我和开林相约再访,发现如今的大夫第竟然住了十户人家,拥挤不堪,天井里有人埋头洗衣,厅堂里有人升火煮饭,心中不禁涌起莫名的不平与悲凉!大夫第,大夫第,我虽然有缘登堂却不能入室,只能逐窗窥望,不知哪一间是谭嗣同和他的夫人李闰的居室?相传1898年谭嗣同赴京前夜,和夫人灯前夜话,对弹“雷残琴”和“崩霆琴”依依惜别。谭嗣同在北京给李闰的信,有“夫人如见,朝廷毅然变法,国事大有可为,我因此益加奋勉,不欲自暇自逸”之语,而李闰在惊闻噩耗之后写的《悼亡》诗,却也口碑至于今日:“已无壮志酬明主,剩有臾生泣后尘。惨淡深闺悲永夜,灯前愁
本文标题:《赏析文学作品中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学案完美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063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