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6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1、1、识记战国七雄的名称,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2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33、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况、构成、功能和意义学习目标导航一、战国七雄1、背景2、形成:3、战争特点:4、著名战役:5、力量变化:一、战国七雄七国形成三家分晋:赵、魏、韩(公元前403年)田氏代齐(公元前386年)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来2、形成匈奴燕齐楚秦宋吴越晋赵魏韩三家分晋齐田氏代齐燕楚秦晋3、战争特点: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4、著名战役战国七雄——相互兼并时期主要战役交战国家典故影响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魏、赵、齐魏、齐秦、赵围魏救赵纸上谈兵减灶计齐国强大起来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战国5、力量变化: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庞涓孙膑桂陵之战赵魏齐桂陵救命啊!魏齐桂陵之战围魏救赵发生在公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八万,包围赵国都城邯郸。第二年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率军解邯郸之围,孙膑却率军进兵魏国。这是孙膑采取的避实击虚的方针,置魏军于被动地位。魏国内部空虚,都城大梁告急,庞涓赶忙从赵撤军,回师自救,当疲惫之师魏军行至桂陵时,被早已埋伏在此的齐军打得大败,生擒魏将庞涓,不久被放回国,再度为将。孙膑妙计,花最少的力气获得最大的成功。围魏救赵之役从此成为经典的战例,千百年来不断被人们研究,借鉴和传颂。马陵之战庞涓孙膑魏齐公元前341年,齐魏两国又发生了马陵之战。齐国仍以孙膑为军师,魏国又派庞涓带兵10万迎战。孙膑主动后撤,采用减灶计(第一天,在撤出营地留下的军灶,足够10万人吃饭用;第二天留下的军灶只5万人吃饭用,第三天只够3万人吃饭用)。庞涓察看军灶变化,以为齐军大量逃亡。于是,他轻敌猛进,追到马陵。那时天已大黑,魏军点火,见一棵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这时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主力被歼灭,庞涓拔剑自刎。从此,魏国大大削弱,齐国强大起来,孙膑名扬天下。减灶计秦赵长平之战商鞅,又称卫鞅,公孙鞅。年轻时好刑名之学,熟悉变法理论和实践,听说秦孝公求贤若渴,于是他发奋图强,投奔秦国,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开始推行变法。期间率军大破魏军,因功受封于商,所以又称商鞅。商鞅其人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年)法家思想二、商鞅变法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国变法的原因:各国争霸的现实压力(直接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什么相继展开变法运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1、背景2、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秦国变法舌战图变革是曲折的,充满阻力的,但历史向前发展必须变革。青年一代必须从小就树立勇于变革、积极实践的精神,才能与时俱进,顺应这个变革的时代。秦孝公改革派旧贵族百姓立木为信商鞅这个故事说明商鞅为变法创造了什么样的条件?立木为信4、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课本33页1)、改革土地制度;——使封建土地所有制得以建立。2)、奖励耕战;——有利于提高人民的劳动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3)、奖励军功;——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4)、建立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性质:商鞅变法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5商鞅变法内容的作用以及性质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各国变法: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6、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历史影响(作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和军队大大增强,秦国逐渐拥有了统一中原的雄心和力量。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仟佰,东雄诸侯。——《汉书·地理志》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王充《论衡》(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韩非子》(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西汉·桑弘羊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成功的原因:1、商鞅变法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他们要求推翻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因此,商鞅变法适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商鞅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坚决支持;3、商鞅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并制订了一系列具体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商鞅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1、实现抱负应不怕挫折和牺牲;2、应顺应历史潮流,具有创新和献身精神。.它是什么时候,由谁修建的呢?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1、修建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3、作用4、影响2、构成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防洪、灌溉、水运等。建成之后,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发挥巨大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地点:修建者:作用: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四川岷江中游李冰(秦国)防洪灌溉,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调节内、外江流量排泄进入内江过量的洪水和泥沙控制内江的喉咙美丽的都江堰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华阳国志》谢谢!
本文标题:2016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084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