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实践与思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路线,群众工作是基层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新形势下,正确把握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探索做好群众工作的新方法,加强群众工作,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意义做好群众工作,调动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法,也是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党中央对如何做好群众工作高度重视,把深入做好群众工作提到全党面前。由此可见,做好群众工作意义深远。(一)做好群众工作是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基础。群众工作水平的高低是执政能力强弱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广大群众的思想、工作、生活状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是在改革和建设实践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才干,另一方面是不同群体的利益呈现出明显差别,加之广大群众民主意识、权利意识等的不断增强,对党和政府开展群众工作提出多样化的、更高的期望与要求。与此不相适应的是,领导干部中存在一些不愿做、不会做、不敢做群众工作的。这种情况下,如果大多数群众利益受损害,由此引发群众思想情绪变化,就会对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带来不利影响。这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不仅应该具备做好群众工作的热情,而且更要具备和找准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方法,消除群众工作的不适应,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真正做到让人民群众满意。(二)做好群众工作是加强作风建设的现实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服务帮助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内容。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是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精神,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坚持群众路线的高度统一,是赢得人民群众拥护的关键。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要求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与群众面对面打交道的乡镇基层干部需要进一步转变作风,在做到廉洁自律、勤俭办事,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行为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群众期待什么、农村缺少什么、我们需要做什么,真正使作风建设的要求转变为自觉服务引导群众。(三)做好群众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社会公平正义关系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改善民生,特别是解决困难群众的民生问题,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进而实现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群众工作的核心是利益调整和利益分配问题,根本是以人为本,为民谋利,因此我们需要通过群众工作来不断协调关系、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从这个角度来讲,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需要我们把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作为根本,协调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不仅是群众工作的着力点,更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基层一级的乡镇干部,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维护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协调处理群众之间、党群干群之间的种种利益关系,对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确保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二、新时期群众工作中呈现出的新特点一是人民内部矛盾发生了变化。部分群众受传统思维定势影响,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不满情绪和利益诉求越来越多,往往借助于集体上访这一特殊形式表现出来,群体性事件大幅度增加,策略也越来越讲究,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经济利益矛盾和某些政治、文化、思想观念及社会问题相互交织,加之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和人口社会流动性,在一些群众中自由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有所抬头,当个人、小集体利益与全局利益、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更多地关注个体、局部、眼前、直接利益,对整体、长远利益认同弱化,使得某些潜在矛盾转化为显性矛盾且具有突发性,如处置不及时,往往小事变大事,造成被动局面和不良后果。二是社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随着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多元化,农村人口向城市和非农产业大规模流动,出现了新的社会组织和新经济组织,旧有的社会结构迅速分化重组,新的社会结构正在形成,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的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差距持续拉大,社会心理和道德价值取向多样化、复杂化,群众工作的对象和领域不断扩展,呈现出服务对象多元化的特点。个别干部做群众工作“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的问题比较突出。有的干部不愿到群众中去,不掌握群众心理,不了解群众愿望,不关心群众疾苦,不愿接触矛盾,不会化解矛盾,不学习新的政策和方针,依法行政意识淡薄,法律知识浅薄,与群众缺乏沟通和理解,在各种矛盾和群众诉求面前感到束手无策,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不强。三是群众的权益观念逐步转变。随着法制的完善,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等权益越来越以明确的形式规定和表现出来,群众的法制意识全面提高,依法维权、争取利益的意识逐步增强。对改革过程中有关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换届选举、村务管理等多方面、多层次、多领域的问题,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矛盾日益复杂,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明显增强。四是群众的政治意识显著增强。随着近年来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的贯彻落实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跨地区、跨行业人员流动频繁,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一些政治活动中,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自主意识、监督意识明显增强。五是宣传媒体作用越来越重要。深入人心的宣传教育工作是凝聚人心、形成合力的重要手段,是让群众知情明理的一个重要渠道。一些地方和部门面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不能够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载体和宣传资源积极地释疑解惑,及时化解矛盾,主动宣传和正面宣传不到位,不作为、慢作为,致使矛盾积累,信访上行,最终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当前,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可实现信息交换的新媒体,使信息的自由流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新闻传媒在塑造公众价值观念、强化公众意识、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尤其在公共危机事件等群众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三、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建议对策如何通过密切联系群众、经常教育群众、正确引导群众、积极组织群众、真诚服务群众,提高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一)大力发展经济,奠定物质基础。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都离不开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基本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在人民内部矛盾日益复杂,调控和整合难度逐步增大的情况下,我国之所以保持了稳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为解决社会各方面的矛盾提供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但生产力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仍然是我国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最终根源,因而保持生产力的持久发展是解决权益性矛盾的根本途径。当前,必须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坚持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为主线,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优化发展环境为保障,全面加速小康社会建设,切实办好“民心工程”,确保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根本上为解决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二)健全工作机制,拓宽服务领域。对居住相对集中,易于集中的地方,以街道、自然村或村民小组为单位召开群众会;对于居住分散的地方,以党小组或以行业、产业为单位分别召开群众会。通过召开群众会的方式,一是认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省、市、县重要会议精神以及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坚定广大群众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宣传法律法规。切实加强对《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务公开条例》、《农村土地承包法》、《计生条例》等与农村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努力培养群众的法治意识,让群众自觉遵法、守法、护法,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三是传授农村实用技术。通过邀请专家作技术指导、观看远教光碟等形式,加强对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学习,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四是向群众通报辖区内实施的重大项目、党委政府为群众办好事实事的情况和群体性事件处理的进展情况,以及村级重要事务和重大项目落实情况、干部履职情况等。五是收集并梳理归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向群众进行通报。(三)建立村规民约,规范群众言行。“村规民约”作为群众自己制定的一种守则或公约,是农村基层群众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组织形式,是村民开展群众自治活动应遵循的规章。通过村民会议制定的村规民约,其内容体现了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精神,对热爱集体、遵纪守法、尊老爱幼、文教卫生、综治安全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些村规民约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规范传统伦理道德、促进邻里和睦、推进移风易俗、加快科技生产、解决农村一般性纠纷等积极作用。村规民约在潜移默化中规范了他们的行为,改变他们的生活观念,促进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四)提升工作水平,真诚服务群众。农村基层党组织、基层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一定要把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放在首位,把握新时期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更好地为推动发展凝心聚力、提供保障。一是努力提高深入群众的能力。通过深入基层,真正了解群众呼声,真实掌握基层实情。二是努力提高组织群众的能力。有效地组织群众,尊重群众,把人民群众的意愿、要求和利益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扎扎实实的工作为人民群众谋取实实在在的利益。三是努力提高沟通群众的能力。沟通群众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桥梁,让党和政府的政策为群众所知晓,同时又要把群众的意愿作为党和政府决策的依据。党员干部必须具有与群众平等互动、有效沟通的能力和本领,善于把党和政府的政策传播到群众的心坎里,转化为群众的自觉力量。四是努力提高化解矛盾的能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社会矛盾开始凸现出来,能否通过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有效化解各类矛盾,是对执政能力的考验,也是当前加强群众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高及时化解矛盾的能力,要从源头上抓起,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切实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五)搞好政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坚持把政务公开工作与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与重大决策相结合,切实增强基层事务透明度。一是以解决村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切入点,深化村务公开内容,落实农民群众的知情权,让干部清白,群众明白。坚持以财务公开为重点,不断丰富村务公开的内容。按照《村务公开条例》规定,全面、真实、及时地做好政务、事务、财务的公开工作,公开各级党委政府支农惠农政策;公开土地征用补偿及分配、村集体经济所得收入及使用、村干部报酬、农村集体资产和资源处置情况,村集体债权债务、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公开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资金及其使用情况;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有关公共事务、社会公益事业办理情况等事项,接受群众监督。二是以保障全体村民共同参与村务决策为出发点,规范民主决策运转机制,落实村民群众的参与权。近年来,我们全面建立了科学、民主、开放的村级组织施政体系,通过听政、论政、施政、督政、议政环节,将村级民主决策的内容、形式、程序、执行等程序作了明确规定。经过几年的运行实践证明,村级组织民主施政体系是实行民主决策的重要方式,是推进村级事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重要举措,使农民群众在参与管理村级事务中实现当家作主。
本文标题: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097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