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食品饮料 > 从菜名翻译中看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从菜名翻译中看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备受瞩目,饮食文化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了解中式菜肴的英文名称能够为外国友人提供方便、同时也可以介绍宣传中国文化。但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中式菜名的翻译过程中存在着不少误译的问题。本文结合中餐菜谱的翻译,明确提出对中餐菜谱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策略,进而阐明文化因素在语际翻译中的重要性。【关键词】饮食;文化差异;翻译策略一、中餐菜名的翻译(一)误译的原因要把中餐菜名翻译成英文,首先要了解其命名方法。能够体现菜肴内容和特色的命名方法叫做写实性命名法,此外还有反映菜肴深刻文化内涵的写意性命名法,文化菜名就属于此类。由于不了解其深层含义就进行了表面直译,以往的翻译过程中有一些典型误译。比如,贵州有道名小吃叫“丝娃娃”。实际上是一层类似春卷皮的薄皮在里面包着各类素菜,看起来很像被包裹着的婴儿,于是此而得名。但有些译者将它译为“SilkBaby”。许多外国朋友一听到这个名字便感觉害怕而不敢食用。再如,夫妻肺片的翻译如大导演的电影那样阴森恐怖――丈夫和妻子的肺切“Husbandandwife’slungslice”;早在清朝末年,成都街头巷尾便有许多挑担、提篮叫卖凉拌肺片的小贩。20世纪30年代四川成都有一对摆小摊的夫妇,因制作的凉拌肺片精细讲究,风味独特,小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一时顾客云集,供不应求。一些常来品尝他们夫妻制作的肺片的顽皮学生,用纸条写上“夫妻肺片”字样,悄悄贴在他夫妻俩的背上或小担上,也有人大声吆喝,“夫妻肺片,夫妻肺片……”。一天,有位客商品尝过他们夫妻俩制作的肺片,赞叹不已,送上一个金字牌匾,上书“夫妻肺片”四个大字。从此就有了“夫妻肺片”这一小吃。(二)饮食文化的翻译原则东西方文化以及食物原料、制作方法存在着诸多差异,菜单的翻译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影响菜名翻译的重要因素是烹饪方法和菜式命名,翻译时要把握好二者的特点,既要符合西餐菜肴命名习惯,又要体现中餐特色,切忌望文生义或按字面意思直译。翻译过程中必须把握以下六个原则:第一,注重菜名的信息功能,保证菜名能够提供准确、足够的信息,而不能简单地按照中式菜肴的名称直译。如:把“麻婆豆腐”译成Pockmarkedwoman’sbeancurd、把“八仙过海”译为EightImmortalscrossingthesea、把“鱼香肉丝”译为Fish-flavorshreddedpork,这样会使外宾茫然或误解。第二,充分利用菜单的促销作用。应借鉴中餐菜肴命名的艺术手法,尽量反映中餐烹饪的特色,对一些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菜肴在翻译之后还可以附加说明。这样既保留菜名信息,又可以引人兴趣,以达到吸引食客的目的。第三,关注中餐烹调方法的类别。为反映中餐对火候的讲究及其艺术性,可进行适当的修饰。中餐烹调方法分类如下:烧、烧、烩、焖Braise炖、煨Stew煎、炸、酥Deep-fry爆、炒、熘、滑Stir-fry、Quick-fry干炒、干煸、焙Saut煮、汆、涮、白灼Boil烧、烤、烘、Roast、Barbecue、Broil、Bake第四,尽量译出原料加工后的形状。原料的形状在西餐中并不重要,但在中餐中却能反映出烹调的水平,译文应予以保留,确实累赘的,则可以省略。第五,把握原料这一核心,无论中餐如何命名,翻译时均须翻译出原材料,再加上烹调方法和味型等辅助材料。第六,避免文化冲突。中式菜肴命名为了吉祥,借用了一些不能食用的物品或西方人忌讳食用的动物名,翻译时应按原料名直译,如果原料本身是西人忌食的,这道菜可省略不译。如:翡翠鱼翅、红烧狮子头,真正的翡翠当然不能食用的,其实它就是蔬菜,而狮子西方人更不会食用,我们也是以其威武来形容肉圆罢了,直译会引起血腥的感觉。又如:脆皮乳鸽,将象征着和平的鸽子烹而食之,也是西方人不能接受的,所以最好把它略过。二、西餐菜名的翻译方法西方人所追求的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他们在制作食物时,基本上是从营养的角度出发的。强调采用新鲜的原料,在烹调过程中保持原有的营养成分及味道,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譬如,沙拉的制作方法极其简单,即把蔬菜,水果等混合起来。所以看到沙拉时我们对于其所含的原料,配料就会一目了然。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应当直截了当。如:sunshinesalad胡萝卜色拉;home-madevegetablesalad家常蔬菜色拉;fruitsalad水果色拉。三、中西饮食文化差异(一)中西饮食内容不同1.食物种类不同。西餐主要原料是动物类和海洋鱼类,辅以植物类,中餐原料主要是植物类和淡水鱼类,辅以动物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加,两种饮食体系所使用的材料日益趋同,但差别仍然比较明显。中国人视为美味的猫肉,狗肉是西方人所无法接受的,而西方人习以为常的海洋鱼类、贝壳类在中国内地并不是很受欢迎。2.烹调方式不同。这是中西餐的重要区别之一,烹饪方法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原料的加工。中餐对此十分讲究,加工后的原料有多种形状,如整体(Whole)、块(Cubes)、片(Slices)、卷(Rolls)、条(Strips)、段(Segments)、丝(Shreds)、丁(Dice)、粒(Grains)、末(Mince)、蓉(泥)(Mash)、浆(Thickliquid)、汁(Juice)等,西餐对原料的处理相比之下较为简单,通常有整体、块、片、丁、泥等几种形状;其次是火候,中式烹调对用火特别讲究,有三十多种加工方法,其中的许多方法是西餐中没有的,西餐原料加工时间较短、火温适中;最后是调味,中餐多追求复合味型,要求原料入味,西餐则强调原料的本味及调料的独立使用。3.菜肴命名的差异。中式菜肴命名较为含蓄,好听,特别是婚宴上的菜名,一般都有吉祥的寓意。且注重使用比喻,双关,象征等修辞手法,很多菜是以创始人、景物、典故和传闻等来命名的,如东坡肉,传说是根据宋代著名的大文豪苏东坡流传下来的食谱做成的;霸王别姬,则源于西楚霸王项羽和他的爱妃虞姬。西餐命名直截了当,突出原材料,一般采用原料加上烹饪方法或地名的命名原则,如:意大利比萨饼、水果沙拉。(二)中西饮食文化关注点不同1.理性的西方人关注的主要是营养与生存。西餐重科学,重科学即讲求食物的营养价值,因此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所以他们较少关注食物的色、香、味、形,但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这一点可以通过下列例子说明,科学研究表明胡萝卜养头发、养皮肤,一听说有营养,美国人就掀起吃胡萝卜风。西方人吃牛排时,服务员会问要几分熟,他们还喜欢吃生鱼,蔬菜,这对很多中国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凡此种种都反映了西方人忽视味觉,关注食物的营养。2.感性的中国人追求的是美味和享受。中国的饮食文化受到传统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这说明了在中国,味道是烹调的最高准则。中国人通常重视味道,这也反映在日常生活之中,如家庭宴客,菜端上餐桌时,主人常会自谦地说:菜烧得不好,不一定合您的口味,就凑合着吃吧。他绝对不会说:菜的营养价值不高,您将就着吃吧。在中国人的眼里,吃不单单是为了饱或为了营养,有时吃饱了,还要继续吃,这是因为受不了美味的诱惑。但在西方的理性饮食观看来,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还会危害人的健康。(三)中西方餐桌礼仪文化不同在用餐礼仪方面,中国与西方存在显著差异。在中国,不管是出于什么目的的宴席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围着桌子坐在一起共享一席。而且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营造了一种团结,友好的氛围。吃饭时,主人会频频给客人夹菜或劝酒,嘴里还念叨着不要客气,多吃点。在餐桌上,大家可以尽情聊天,男士可以抽烟。在西方宴席上,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吃东西,尤其是喝汤时不能发出大的声音,不能打嗝,否则会被认为是非常不礼貌的。客人要夸赞主人准备的饭菜。只要有一个女士在场,男士就不能抽烟。一定要抽的话,要得到女士的同意。另外,西方奉行分餐制和AA制。大家各自点自己想吃的菜。饭后结账时,采用AA制,各付各的。而在中国,人们喜欢抢着去付钱。中西方对待出席迟到的态度也大相径庭。西方人的时间观念较强,严格遵守约会时间,不能失约。如果迟到,特别是在正式场合,会被认为是非常不礼貌的,也是对主人和其他客人的不尊重。如果有事不能按时赴约,要事先打电话通知他人并致歉。而中国人则更倾向于迟到,往往过了规定的时间才会出现。四、运用文化适应性原则翻译可以更好的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一)文化适应性原则文化适应性(CulturalCompatibility)是翻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译者对某种文化意义或内涵的把握,读者对译作的接受程度及相应的审美判断效果。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很多菜名都具有历史来源。对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甚少的中国人来说了解这些菜肴的命名尚且是挑战,对于外国人来说更是如此。尤金?奈(EugeneNida)认为:“大多数关于翻译理论的讨论可以归结为充分考虑通过各种尝试办法,使读者接近文本或使文本接近读者。”文化菜名独特的文化含义是西方人所难以甚至无法理解的。在翻译时,译者很难找到现成的与之完全对应的表达,这种情况下,通常的做法是避虚就实,即将实质性的菜名进行英译,放弃其中的一些文化含义,以增强其文化适应性。(二)文化适应性原则指导下的文化菜名新译文化菜名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是西方人难以理解的,误译的文化菜名会使他们不敢品尝。文化适应性原则要求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要尽量贴近译语文化,从而使读者在文化心理上产生共鸣。因此在把中餐文化菜名进行英译时,一般采用写实性命名法,将菜肴的材料、烹饪方法、味型等重要信息翻译出来,让外国友人一目了然。例如“百鸟归巢”实际上是由鸡腿、猪肉、鹌鹑蛋和竹笋丝做成的,鸡腿、猪肉、鹌鹑蛋象征“百鸟”,竹笋丝,表示“巢”。要对等翻译的话,很可能会出现误译。最好根据菜名组合进行翻译,可译为“chickenandporkwitheggandbambooshoots”。再比如“麻婆豆腐”现音译为“MapoTofu”。五、结语由于文化差异,误译在文化菜名的翻译中很常见,在文化适应性原则指导下,译者翻译时可采取“避虚就实”的翻译方法,即首先翻译菜肴的主料、配料、味型等重要信息,在语境允许的情况下再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揭示。但笔者认为如果篇幅允许,还是应该在此基础上加注说明为好。这样更有利于外国友人了解中国文化。相信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这类写实性加注释的译法会在译介中国饮食文化,尤其是传统饮食文化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参考文献:[1]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3]刘渲传.菜肴英译与中国饮食文化[J].三峡大学学报,2004(4).[4]黄海翔.中餐菜单英译浅谈[J].中国科技翻译,1999(1).[5]白靖宇.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6]刘清波.中式菜名英译的技巧和原则[J].中国科技翻译,2003(4).
本文标题:从菜名翻译中看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124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