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论中国古建筑保护摘要通过对古建筑现况的考察以及了解,得出我国古建筑现存的危机,即我国古建筑迫切需要保护。本文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在结构和内容上回答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由此来进行对迫切性和严峻性的全面论证。我国已有29处文物古迹、历史名城和自然景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的第三大遗产国。还有100多个项目被列入遗产预备清单中,居全世界首位,已经成为遗产大国。古建筑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待文物古建筑必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然而目前的现实是,以山西为例共有木制结构古建筑18118处,宋、元以前的地上木结构古建筑占全国的72.6%,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保)有119处。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古建筑保护的矛盾,要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以及保护古代建筑,做到既让古代文化保存于世,也让部分古代文化遗产产生利用价值。保护古建筑需要从发展的角度来观察,要分重与轻。对于具有深刻影响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完全保证古建筑的原貌。对于需要考虑它们的利用价值的古建筑,让古建筑具有古代的外貌,并具有现代的生活条件设施或者是现代与古代设施共有的条件。由于考虑到社会发展的因素,保护古建筑有很大的难度,政府应该重点保护那些典型的古建筑,不至于全部的古建筑消失殆尽。社会也是向前发展的,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保护祖先留下遗产的重要性。但是单单保护,而不去发展,那社会恐怕也会停滞不前。这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主题。关键词:古建筑,保护,意义,实际操作,科学管理目录第一章绪论1.1中国古建筑概述1.2中国古建筑的研究现状及问题1.3本论文的研究方法1.4本论文的结构第二章中国古建筑的历史2.1时代历程2.1.1原始社会至汉代2.1.2魏晋南北朝2.1.3隋唐时期2.1.4宋朝2.1.5元朝2.1.6明清时期2.2古建筑的价值2.2.1古建筑的文化价值2.2.2古建筑的历史价值2.2.3古建筑的社会价值第三章古建筑保护的意义3.1古建筑的重要意义3.1.1中国古建筑文化仍然放射着历史的灿烂光芒3.1.2中国古建筑文化仍然具有可吸收的丰富营养。3.1.3中国古建筑文化仍然需要全社会的珍爱保护3.2中国古建筑文化的保护方法和原则3.2.1因地制宜3.2.2以人为本3.2.3讲求秩序3.2.4崇尚节简3.2.5中国古建筑文化精髓的继承和弘扬第四章如何有效地保护现有古建筑4.1综述4.2面临的状况及保护措施4.2.1石件风化4.2.2砖体的风化4.2.3大木结构糟朽变形4.3我的看法4.3.1柱子4.3.2地基基础沉降问题4.3.3采取的措施和方案4.3.4解决好传统工艺技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问题第五章结语参考文献致谢第一章绪论1.1中国古建筑概述中华民族是有着博大久远古老文明的优良民族,而这种文明持续了5000年而不曾中断。中华文明古国在这片热土上,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的艺坛巨匠,他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和物质遗产,构成了独特而灿烂的中华文明景观。它们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迄今为止,我国已有29处文物古迹、历史名城和自然景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继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的第三大遗产国。还有100多个项目被列入遗产预备清单中,居全世界首位,已经成为遗产大国。在我国,古建筑的现状令人担忧,我国5000年的建筑精髓文化岌岌可危,特别是在古建筑的保护面,通过对古建筑的现状进行研究得出我国的古建筑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1.2中国古建筑的研究现状及问题古建筑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待文物古建筑必须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我国的《文物法》规定:“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制定专项的总体保护规划,文物保护工程应当依据批准的规划进行。”然而目前的现实是,以山西为例共有木制结构古建筑18118处,宋、元以前的地上木结构古建筑占全国的72.6%,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保)有119处。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古建筑保护的矛盾,要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以及保护古代建筑,做到既让古代文化保存于世,也让部分古代文化遗产产生利用价值。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当今世界对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三种形式:突尼斯形式(完全保证古建筑的原貌),华盛顿形式(保证古建筑的外观,根据现代的生活方式改变内部需要)。因此,由此我认为:矛盾有“重点论”之说,保护古建筑需要从发展的角度来观察,要分重与轻。对于具有深刻影响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完全保证古建筑的原貌,不管从里还是从外。让世人知道古代曾经的文化风味与建筑风格。对于需要考虑它们的利用价值的古建筑,那么采用华盛顿形式来修复,让古建筑具有古代的外貌,并具有现代的生活条件设施或者是现代与古代设施共有的条件;这种保护便有了进一步的商业利用价值。由于考虑到社会发展的因素,保护古建筑的难度。政府应该重点保护那些典型的古建筑,不至于全部的古建筑消失殆尽。社会也是向前发展的,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保护祖先留下遗产的重要性。但是单单保护,而不去发展,那社会恐怕也会停滞不前。在我国,古建筑面临的现状是石件风化、砖体的风化、大木结构糟朽变形、柱子糟朽、地基基础沉降问题、彩画的褪色等一系列的问题。由此得出本文论文的结论那就是: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去保护中国的古建筑遗产。1.3本论文的研究方法本论文通过运用分类、比较、实证等方法对古建筑的保护进行多角度和全方位的论证,在此也参考了很多老前辈的意见。1.4本论文的结构本论文分五个部分来进行研究。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中国古建筑的历史。第三章:古建筑保护的意义。第四章:如何有效地保护现有古建筑。第五章:结语。第二章中国古建筑的历史2.1时代历程2.1.1原始社会至汉代原始社会至汉代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在原始社会早期,原始人群曾利用天然崖洞作为居住处所,或构木为巢。到了原始社会晚期,在北方,我们的祖先在利用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或浅穴居,以后逐步发展到地面上。南方出现了干栏式木构建筑。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商代,已经有了较成熟的夯土技术,建造了规模相当大的宫室和陵墓。西周及春秋时期,统治阶级营造很多以宫市为中心的城市。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已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瓦的出现与使用,解决了屋顶防水问题,是中国古建筑的一个重要进步。战国时期,城市规模比以前扩大,高台建筑更为发达,并出现了砖和彩画。秦汉时期,木构架结构技术已日渐完善,其主要结构方法抬梁式和穿斗式已发展成熟,高台建筑仍然盛行,多层建筑逐步增加。石料的使用逐步增多,东汉时出现了全部石造的建筑物,如石祠、石阈和石墓。秦汉时期还修建了空前规模的宫殿、陵墓、万里长城、驰道和水利工程。图2.1原始社会建筑2.1.2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发展时期。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瓦的产量和质量有所提高,金属材料被用作装饰。在技术方面,大量木塔的建造,显示了木结构技术的提高;砖结构被大规模地应用到地面建筑,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的建造标志着石结构技术的巨大进步;石工的雕凿技术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大量兴建佛教建筑,出现了许多寺、塔、石窟和精美的雕塑与壁画。图2.2魏晋南北朝建筑2.1.3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隋朝建造了规划严整的大兴城,开凿了南北大运河,修建了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唐朝的城市布局和建筑风格规模宏大,气魄雄浑。其长安城在隋大兴城的基础上继续经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在建筑材料方面,砖的应用逐步增多,砖墓、砖塔的数量增加;琉璃的烧制比南北朝进步,使用范围也更为广泛。在建筑技术方面,也取得很大进展,木构架的作法已经相当正确地运用了材料性能,出现了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从而使构件的比例形式逐步趋向定型化,并出现了专门掌握绳墨绘制图样和施工的都料匠。建筑与雕刻装饰进一步融化、提高,创造出了统一和谐的风格。唐朝的住宅,根据主人不同的等级,其门厅的大小、间数、架数以及装饰、色彩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制度。这一时期遗存下来的殿堂、陵墓、石窟、塔、桥及城市宫殿的遗址,无论布局或造型都具有较高的艺术和技术水平,雕塑和壁画尤为精美,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的高峰。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的实物仅有唐代的五台山南禅寺和佛光寺部分建筑。其建筑特点是,单体建筑的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比例较大,柱子较粗壮,多用板门和直柩窗,风格庄重朴实。图2.3隋代李春所建安济桥图2.4唐长安城明德门复原图2.1.4宋朝宋朝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宋朝建筑的规模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建筑装饰绚丽而多彩。流行仿木构建筑形式的砖石塔和墓葬,创造了很多华丽精美的作品。建筑构件的标准化在唐代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各工种的操作方法和工料的估算都有了较严格的规定,并且出现了总结这些经验的建筑文献《营造法式》。《营造法式》是北宋政府为了管理宫室、坛庙、官署、府第等建筑工程,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颁行的,是各种建筑的设计、结构、用料和施工的“规范”。现存宋代的建筑有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福建泉州清净寺、河北正定隆兴寺和浙江宁波保国寺等。其建筑特征是,屋顶的坡度增大,出檐不如前代深远,重要建筑门窗多采用菱花隔扇,建筑风格渐趋柔和。图2.5宋朝抬梁式木构架结构2.1.5元朝元朝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又一发展时期。元大都按照汉族传统都城的布局建造,是自唐长安城以来又一个规模巨大、规划完整的都城。元代城市进一步发展了各行各业的作坊、店铺和戏台、酒楼等娱乐性建筑。从西藏到大都建造了很多藏传佛教寺院和塔,大都、新疆、云南及东南地区的一些城市陆续兴建伊斯兰教礼拜寺。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逐步影响到全国各地。中亚各族的工匠也为工艺美术带来了许多外来因素,使汉族工匠在宋、金传统上创造的宫殿、寺、塔和雕塑等表现出若干新的趋势。现存元代的建筑有山西芮城永乐宫、洪洞广胜寺等。使用辽代所创的“减柱法”已成为大小建筑的共同特点,梁架结构又有了新的创造,许多大构件多用自然弯材稍加砍削而成,形成当时建筑结构的主要特征。图2.6白塔寺,位于北京阜城门内,元世祖忽必烈建2.1.6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高峰时期。明朝由于制砖手工业的发展,砖的生产大量增长,明代大部分城墙和一部分规模巨大的长城都用砖包砌,地方建筑也大量使用砖瓦。琉璃瓦的生产,无论数量或质量都超过过去任何朝代。官式建筑已经高度标准化、定型化。清朝于1723年颁布了《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统一了官式建筑的模数和用料标准,简化了构造方法。民间建筑的类型与数量增多,质量也有所提高。各民族的建筑也有了发展,地方特色更加显著。皇家和私人的园林在传统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明未出现了一部总结造园经验的著作——《园冶》,并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北京明清故宫和沈阳故宫是明清宫殿建筑群的实例,与前代相比变化较大:明清建筑出檐较浅,斗拱比例缩小,“减柱法”除小型建筑外重要建筑中已不采用。图2.6故宫图2.7飞云楼,明正德元年建2.2古建筑的价值2.2.1古建筑的文化价值中国古建筑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5000年来形成的木结构体系、建筑形式、建筑装饰、城郭形式等都是中国古建筑文化丰富的营养元素。中国的古建筑是灿烂的中华古代文化艺术中最具独特魅力的部分,是中国古文化、古文明的标志和象征。它凝聚着中国古代名阶层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无论个体建筑还是群体建筑,都是一个民族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诸条件的综合产物,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完美结合。因此,古建筑的存在,已远远超出了其作为建筑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它将历史学、文化学、宗教学、哲学、美学、考古学、民族学乃至旅游学等不同学科的价值集于一身,是民族文化的综合体。以故宫为例来说,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上现存建筑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每年有七八百万游客来此驻足观赏。但故宫不是一般的古建筑,它是皇宫,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而且承袭了中国古代宫殿的传统形式、典制规范,在总体布局上最接近“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本文标题:1建筑史考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12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