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张新存—试论公共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机制构建的路径
1试论公共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机制构建的路径[摘要]在当前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公众参与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我们要提供公共参与公共管理的渠道,完善相关的管理机制,使公共管理更好的为公众服务。[关键词]公共管理公众参与机制构件1前言.......................................................22公共管理理念的内容.........................................23公共管理的三元体系.........................................24我国公共管理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分析.........................34.1公众参与形式..................................................34.2公众参与主体..................................................34.3信息公开程度..................................................45公共管理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45.1公共参与机制的建立............................................45.2公共参与的人群................................................45.3公共参与意识..................................................46结束语.....................................................5参考文献.....................................................521前言在当前公共管理中,公众参与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通过公众参与来提升管理的水平,使其能更好的为公众服务。2公共管理理念的内容公共管理是相对于西方代议制民主制度建立之后所形成的,由专业文官对社会进行管理的公共管理制度。公共管理理论认为,由于专业化的官僚队伍内部不能够运用市场价格机制进行资源配置,并且不以利润最大化目标为运营目的,因此存在着低效率的问题,应当在公共产品的供给过程当中引入市场价格机制,对政府部门进行民营化,从而实现公共产品供应效率的提升。首先,新公共管理思想旗帜鲜明的将现代文官政府作为自己的批判对象,认为现代代议制民主制度之下的文官政府具有低效率的特征。自西方经济学理论当中出现公共选择理论的内容以来,政府在公共行政当中所具有的内在问题就日益被人们关注。著名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唐斯在其著作《官僚制的内幕》当中,就对官僚制为特征的文官政府所具有的内在问题以及其产生根源进行了剖析。文官政府由于能够取得的外部支持相对恒定,因此新进入的人员能够获得的利益相对较少,这使得大量的优秀人才并不倾向于进入行政部门,这直接导致了行政部门当中充斥着保守者,而行政部门内部的管理人员也逐渐将组织的运作行为和组织的运作目标分离开来。文官政府内部的人员希望能够掌握更多的资源,从而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因而这些文官就往往倾向于扩张自己的部门,这直接导致了行政部门普遍存在人浮于事的现象。其次,公共管理理论的提出者普遍认为,公共管理活动当中存在的问题的直接根源是公共管理部门没有价格机制作为引导资源配置的工具和杠杆。利润、成本和价格等变量在企业实际运营的过程当中,始终都具有支配地位,但是在公共部门的运营当中,这些变量并不会直接的发挥作用。公共部门的决策者往往倾向于通过扩大自身控制的资源,从而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部门扩张当中所带来的公共部门的运营成本上升的问题,并不在公共管理部门的考虑范围之内,而政府部门并不追求自身利润,但公共产品的供给本身又难以完全的被价格等因素引导。公共产品的实际价格的提升,最终并不会带来供应数量的大幅增加,公共产品当中的相当的部分也不能够被有效的定价。这些原因都造成了公共部门脱离市场价格机制,运营成本高昂等问题。在以市场和效率为导向的学者眼中,这种现象应当被扭转和纠正。3公共管理的三元体系第三种状况是提出了三元的公共管理体系。第一种就是国家机关对于社会实施的政府主导型的公共管理行为;第二种是非公共性的管理和行政结合之下的公共管理;第三种是非国家机关,也就是公共的社会组织所实施的公共管理。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公共管理行为最终在社会和国家的整体当中得到统一,整合之后就是一种整体性的公共管理行为。不过,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公共管3理实际上不能够完全划上等号,更不是一种三等分的结构,其管理领域的边界是十分清晰的。第一种类型的公共管理行为是政府以及国家机关所实施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影响是整个社会以及整个国家的,其具备多样性以及广泛性,在国家的范畴当中具备一定的权威性。第二种类型是从私人组织的公共管理当中放大而来,它本质上就是政府的组织以委托的形式,或者部分公共权力的让渡,让部分大型私人组织拥有部分的公共管理权力。最后一种类型实际上是一种公共性和私人性的结合,这种结合就是除了非政府公共管理组织之外的公共管理行为。这种管理有时是一种政府性的公共管理,有时是具备较为明显的私人性质,这两种不同性质互相之间交叠在这一种类型之中。值得指出的是,国家公共权力机关所实施的公共管理,实际上是具备二元属性的,也就是政府所进行的公共管理是具备政治性和社会性两种特性。因为一个国家权力集合不可能不站在某一个利益立场上,其本身的政治性或者说阶级性代表了这个政府机关的公共管理,最终目的仍然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为了让政府的公共管理更加有序化,国家政府机关仍然要趋于理性,这种理性是会促进公共管理的科学性。正如恩格斯所分析的,政府实际上是国家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而政府就是从社会当中产生的,从表层上分析是一种凌驾于社会之上,并且和社会互相异化的力量,是某种阶级所掌握的利益集团。因此,公共管理三元发展不可能是超越阶级性的。4我国公共管理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分析公共管理公众参与的有效性是一个综合的反应,主要体现在公共管理全过程公众获得信息多少、整个公共管理项目决策中是否参与、自身的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时,是否拥有诉讼法律的权利等。其主要受公众参与形式、公众参与主体和信息公开程度等的影响。4.1公众参与形式我国的公众参与形式多样,主要包括网上公示、报纸公示、张贴公告公示、听证会、电台电视公示、座谈会、论证会、咨询专家意见、问卷调查等。目前,公共管理多采取问卷调查、信息公示相结合,少数项目采用召开座谈会或听证会形式,即使召开了座谈会或听证会,公众与会人员层次性、代表性不科学合理,参与人数受到一定限制,发言的权利也无法保障,公众参与座谈会或听证会大多数是被动。因此,座谈会和听证会的公众参与往往流于形式,最后意见的采纳决定于决策者。而传统的问卷调查方式在建设区域较小的房地产、小型工矿企业等影响范围不大的非生态类项目效果尚可,但对于影响范围较广的公路等生态类项目或区域规划等项目的有效性就不高了。4.2公众参与主体公众参与的主体包括可能受到建设项目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的有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4体、非政府组织、专家和公众。由于建设单位或者相关的管理部门对一些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公共管理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故并不注重保障这一环节实施中的准确性,往往还会在寻找公共管理参与主体的时候有意选择基本不会发表反对意见的公众作为代表,另外,由于参与评价的客体数目不足,取得的公共管理效果多半不具有代表性和准确性,导致公共管理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降低。4.3信息公开程度信息发布是公众参与公共管理中获取项目信息的重要环节。然而,公众参与的实施者为建设单位或其委托的公共管理机构、行政主管部门,均是与建设项目有利益关系的相关方。因此,在公众参与信息设置时对项目的管理影响程度和范围减小化,以难懂的专业术语、模棱两可的结论进行公开,以达标排放来掩盖不利的影响,或夸大效果。信息公开的不对称严重的影响公众的视觉和判断,造成公众参与流于形式,甚至有的建设方直接剔除了有反对意见调查问卷提供给公共管理单位,造成了绝大多数项目获得了100%的公众支持,无法真实体现公共管理公众参与的有效性。5公共管理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5.1公共参与机制的建立建立真正的公共参与制度主要就是要依托我国现行的一些政治制度,来建设公众参与的制度现在的公众参与制度主要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听证制度,信自、公开制度等等但是这些制度中的公众参与机制还不够完善公共管理制度中公众参与制度的建立,必须要遵守宪法,也必须要保证公平,这样才能保证公众的平等参与也才是公众参与制度建立的意义所在还要在道德的基础上兼顾不同民族,不同地方的风俗和人文环境。5.2公共参与的人群规范公共参与的程序明确“公共”参与中,参与的主体对象做好概念上的明确,不仅仅是个人,还有一些企业,地方代表,民间组织,都叫做公众,都是公众的一部分还有就是要明确参与的步骤,需要按步骤参与,要把参与的步骤公之于众要让公众参与处于一种有序的状态中最后就是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要真正的利用上我们的现在媒体,运用网络,运用好我们的人大代表制度,要更加注重公平建设管理。5.3公共参与意识5要强化主人公意识,要在公共教育中,国民教育中强化主人公意识的教育不断的推进国民素质的提高,不断的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让公众有余力能够参与到公共管理中让公众参与机制能够真正的在一种人人参与的状态下发来展,改进。6结束语在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公共的参与是很重要的,我们要不断的扩展公共参与的渠道,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提升公众管理的水平。参考文献[1]孙勇,孙华斌.公共管理理论流派综述与研究启示[J]商业时代,2011.1(1):82-83.[2]张铁军.公共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2.2(02):68-69
本文标题:张新存—试论公共管理中的公众参与机制构建的路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129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