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主要内容提要3.1城市建设及发展建设3.2春秋战国时代重要的都城中国城市建设史课程系列3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3.1城市建设及发展建设3.1.1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也是中华文化形成和丰富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学术思想百家争鸣,商业发达,战争频繁使筑城与攻守城技术发展,形成了城市建设的高潮。这一时期铁器工具出现并广泛运用于生产,标志着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手工业、商业发展也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的规模、数量增加,出现了不少商业都会。3.1.2城市建设商业交换的发展,使部分封建主集中的都城,或交通要道,发展成为繁荣的商业都市。由于各国之间战争频繁,城市防御功能加强。对城市选址有所研究:“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城市既是政治中心也是手工业集中的经济中心,城市统治者农村。3.1城市建设及发展建设3.2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都城3.2.1燕下都(公元前4—前3世纪)①地理位置在河北易县,是现存战国最大的城市遗址。②平面布置城市位于两河所夹的河滩地带,分为内城(城)和外城(廓)两部分,设有城墙,城墙为版筑夯土墙。内城东侧设有城壕,内外城之间设城墙和运粮河,还有一定的防御功能。3.2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都城②平面布置城内还有一些利用天然土台筑成的夯土台,主要分布在内城的东北部区域以及内城北城墙的外围;考古发现,居住主要分布在内城和外城的南部,临中易河;手工作坊主要分布在内城的中部和北部,墓区位于内城的西北角。廓城宫殿区3.2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都城③规划思路基本建设在东城(内城),西城(外城)除一些坟墓和两处遗址外,并没有其他的遗迹。整个城的中北部都属于宫廷区的范围,宗庙均分布在此区内,其他的手工作坊均环布在宫廷的周围,从而形成一个以宫为主的政治活动的中心。城之南部则安排市、民间手工作坊等,组合而为一个以市为主体的经济活动综合区。3.2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都城3.2.2赵邯郸(公元前4—前3世纪)①时期公元前386年赵国都城迁至邯郸,公元前228年为秦所灭,先后建都159年,是春秋末的重要城市。②位置位于太行山东麓,其宫城在今邯郸西南,由三个小城组成。③平面布局城内总平面面积为512万平方米,东城东西最宽处935米,南北最宽处1434米。西城比较的规整,东西宽1326米、南北长约1396米。北城也近方形,东西宽1362米,南北长约1557米。城址有土平台15处,有几处形成一条轴线。南面一台面积最大。台东西两侧有双列柱石,是宫殿的主要的建筑遗址。3.2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都城④规划思路由“赵王城”和“大北城”两部分构成。“赵王城”是“城”:宫殿,庙宇,社稷等几种与此,是政治活动中心。“大北城”是“廓”,手工作坊、市等集中于此,是经济活动中心。廓城3.2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都城3.2.3齐临淄(公元前4世纪)①位置位于今山东临淄城北,还有残址。②规模是战国时代规模最宏伟、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城市总人口在30万以上。3.2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都城③平面布局由大城和小城构成,大城南北约4.5公里,东西4公里,周围约7公里,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大城主要是居民点、工商业者和军队驻扎地;小城嵌在大城西南角(自成体系,有以“恒公台”为主体的建筑群),近似锯齿形,主要驻扎贵族王宫,与大城相接,有道路相连。城市已形成商业街道,有比较完整的防水设施,并与城外河流联系起来,城内有排水沟,从城内排出城外,出口处有石栏防御。廓城3.2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都城3.2.4曲阜县鲁城呈不规则横长方形,城垣南垣较直,东、西、北三面皆有弧度,四角呈圆角,周围有城壕。共11座城门,东、西、北面各三门,南面两门,绝大部分门道宽10米左右,东北门宽14米。城市道路有两层.10条主干道,东西向和南北向各5条,宽度10米。3.2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都城3.2.4曲阜县鲁城已发现的最早采取外廓维护宫城的“回”字形布局的都城。以宫为中心规划,宫城位于中央微偏东处。城区内分区布置,以主次尊卑来安排。市在宫城北,基本上也位于规划主轴线上;宫城内部采用前朝后寝制度;城内主要干道纵横各设三条,与《考工记·匠人》记载一致,道路分布密度和路幅宽度视所在地段交通要求而定,并不强求划一。3.2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都城3.2.5郑韩故城位于今河南郑县城附近,城分为主城及外廓城两部分,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约5000米,南北宽约4500米。主城内是宫殿区及贵族居住区,居住区位于宫殿的北边,遗址中又房基、下水管道和水井,居住区北有残存的烧陶窑址。外廓城内主要是手工业、商业和一般市民居住区,还有一座仓城。3.2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都城3.2.6淹城位于今江苏省常州市南,有三重城墙,分为王城、内城、外城,王城呈方形,内城和外城为不规则圆形。三道城墙为土筑,都只有一个城门,不开在一个方向,有一条道路通向内城。城墙外有护城河。为战国时期城市遗址。3.2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都城3.2.7楚都郢位于今湖北省荆州市内的长江北岸,纪山之南,又称纪南城。城址略呈长方形,总面积约16平方公里。城门有7个。城外有护城河。宫殿区、金属铸造作坊区、制陶作坊区、古井。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1、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据今人对春秋时期35各国家的统计,其时共有城邑600个,如果再加上其他未统计的国家,当时城邑当在千个以上。城镇的地理范围广及黄河、长江两大主要流域。2、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如战国时七大诸侯国都城人口都达万户以上,用地规模一般都达10平方公里以上,。3、工商业繁荣发达,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也丰富多样当时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如陶、临淄、邯郸、宛、洛阳、大梁、安邑、吴、郢等不下二三十个。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4、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出现了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管子·乘马》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才,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这里讲到选择城址应该注意的条件,强调了城市的供水、排水、防洪,要求城市布局要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地形地势,形态不必方方正正,道路不必横平竖直。《管子·大匡》又说:“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这种对城市讲究实际的功能分区,至今还为城市规划建设所遵循。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5、列国都城一般都由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形式根据考古资料,这一时期各国都城建设的一个共同特点是:(1)一般都有大小两个城池,即有“城”与“郭”之分,大城主要是工商业者、平民、农民居住的地方,以及商市的集中地,兼有一部分贵族宅第。小城是君王的宫城,城内有建造在高大夯土台基上的豪华宫殿。至于各种手工作坊,有的位于小城里,有的分布于大城内,说明当时王室直接掌握有各种官府手工业。(东周列国都城遗址平面、淹国淹城)(2)大小两城的组合形式和整个城市的形态也发生了很大变革。(齐临淄、鲁国曲阜)A)大小城的组合形式不拘一格:有的小城镶嵌在大城的一角,如齐临淄;有的为内外两重,如鲁国曲阜;有的与大城并联,如燕下都、韩新郑;有的则与大城相隔一段距离,独立成城,如赵邯郸。并非都是宫城居中。B)城市形态:城市形态并非都呈方形,大多很不规整,城墙和道路并不很直,而是根据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灵活掌握,设计建造。(齐临淄)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集中反映在《管子》一书中,《管子》(管仲、齐桓公相)属古代子书的一部,以道家、法家为主,涉及兵、农、阴阳学说、儒学,是博采众家学说的杂著。管仲学派学者以春秋时政治家管仲之名而辑录。形成于战国、秦、汉之际。–管子城市分布密度问题、城市择址、规划体制问题、城市规模、城市形制、居住分区问题、里制问题、城市道路规划问题城市分布密度“上地方八十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中地方百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下地方百二十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以上地方八十里与下地方百二十里,通于中地方百里”(《管子·乘马篇》)“凡田野,万家之众,可食之地方五十里,可以为足矣。万家一下,则就山泽可矣。万家以上,由去山泽可矣。”城市分布密度应根据郊野土地等级来考虑。土地肥沃城市分布密度大,反之则城市分布密度小。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城市选址问题“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用水足,下毋近水则沟防省”(《管子·乘马篇》)(主张建设城市要选择依山傍水的地形,以免受旱涝之害,节省开水渠引水和筑堤防涝的费用)“夷吾之所闻能为霸王者,盖天子圣人也。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管子·度地篇》)还提出要避免“五害”,即水、旱、风雾电霜、厉及虫,“五害之属,水最为大”国都选址重视地利,讲求建设的经济效果,同时还必须避免“五害”,尤其是水、旱之患。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规划体制问题“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农之乡十五”(《管子·小匡篇》)设置“工商之乡六”一举,表明当时民营工商业有了发展,从业人员亦多,故设置六乡管理。居住分区规划问题“凡仕者近公(国都宫廷区),不仕与耕者近门(不仕与耕者当出入田野,故近于外门),工商近市”(《管子·大匡篇》)居住分区规划按照职业组织聚居,各就从事的职业之便,划地分区而居。城市道路规划问题“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道路随地形和城市总体布局按照交通需要来规划。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管子《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重要著作,它的意义在于打破了中国古代城市单一的礼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建立了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准则,影响极为深远。思考题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都城建设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春秋战国时代城市中城与廓的关系及此后城廓关系的发展趋势。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在城市规划上为何能出现新的比较科学的理论?并阐述这一科学理论的具体内容。《管子》中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其意义?
本文标题:城市建设史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1345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