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2-中国建筑史的基本探讨之二
中國建築史ChineseArchitecturalHistory中國古建築的基本探討之二中西建築差異的初步討論中西建築差異的初步討論中國歷代認為建築不屬於藝術之類別歷史上的中國人,對於建築的看法與歐美不盡相同,西方傳統上認定之藝術形式包含:造形藝術(含繪畫、雕塑、建築與相關的工藝發展)、表演藝術(含戲劇、舞蹈與電影)、音樂與文學等。英國建築史學者佛列治爾(BanisterFletcher)在《比較法建築史》(AHistoryofArchitectureonthecomparativemethod,1896)一書中曾說明:「西方人心目中的美術,只有繪畫為中國人所承認,雕塑、建築,以及工藝品都被人認為是一種匠人的工作。藝術是一種詩意的(感情上的)而不是物質上的,中國人醉心於自然的美而不著重由建築帶來的感受,它們只不過是被當作為一種生活上的實際需要而已」。中西建築差異的初步討論西方的造型藝術包含繪畫(Malerei)、建築(Architektur)與雕塑(Plastik)中國則獨鍾於繪畫(北宋范寬谿山行旅圖)中西建築差異的初步討論營建材料與工法的的基本差異西方建築中的民間建築石、木混合,甚至木構造建築也為數不少,但宮殿、教堂、神廟等官方或宗教建築,仍多以石構造為主,營建時間動輒數十年乃至於百年;但中國建築於秦漢時期,即已明確地朝向木結構的發展,無論官方或是民間,營建方式多朝向規格化的木結構發展,並講求整體之計畫性,因此營建時間縮短許多。中西建築差異的初步討論德國海德堡城堡(SchlossHeidelberg/13世紀)中西建築差異的初步討論羅馬聖彼得大教堂(St.Peter‘sBasilica/16-17世紀)中西建築差異的初步討論山西五台山南禪寺大殿(西元8世紀)中西建築差異的初步討論北京故宮太和殿(西元15世紀)中西建築差異的初步討論對於永恆的觀點不同西方建築多被視為永久性的產物,尤其是宗教、陵墓建築,但在中國,建築一向不被視為永久性之紀念物,歷史上除了唐代和清代之外,幾乎所有的開國之君,都重新建設自己的都城與宮殿。明代的造園學家計成在《園冶》這本著作中,說明人與物的壽命是不相稱的,物可傳千年,但人生不過百歲,呈現不追求永恆的哲學觀點。《園冶》卷一「興造論」:「輕身尚寄玄黃,具眼胡分青白。固作千年事,寧知百歲人;足矣樂閒,悠然護宅。」中西建築差異的初步討論園冶電子檔: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中西建築差異的初步討論中西建築差異的初步討論TempleofAbuSimbel(13CenturyBC.)中西建築差異的初步討論北京故宮保和殿(西元15世紀)中西建築差異的初步討論蘇州陸巷惠和堂(明代)中西建築差異的初步討論中國傳統建築長期受到禮制的強烈影響西方發展歷史中,君權、宗教等面向也會對建築的配置與格局產生影響,但此一影響並未長久存在,然而中國傳統建築則長期受到禮制、尊卑等倫理秩序關係的強烈影響,並表現出強烈的一致性。此一建築處理原則不僅與西方不同,與東方其他地區的建築配置方式亦有著明顯不同的發展,因而曾被日本建築史學者伊東忠太描述為「千篇一律」的做法。中西建築差異的初步討論VillaRotunda,c.1580,AndreaPalladio古希臘住宅平面中世紀英國宅第ComptonWynyates,1520中西建築差異的初步討論日本埼玉縣日高市旧新井家住宅,19世紀典型合院住宅形式中國建築的特徵中國建築的特徵梁思成說明中國建築自成體系,其顯著特徵之形成,可由兩個面向來說明:一、屬於實物結構技術上之取法及發展者。二、緣於環境思想之趨向者。中國建築的特徵梁思成說明中國建築自成體系,其顯著特徵之形成,可由兩個面向來說明:一、屬於實物結構技術上之取法及發展者。1.以木料為主要構材:2.歷用構架制之結構原則:3.以斗栱為結構之關鍵,並為度量單位:4.外部輪廓之特異:屋頂、台基、屋身、院落、對稱與自由佈局、不擅用石等。二、緣於環境思想之趨向者。1.不求原物長存之觀念。2.建築活動受道德觀念之制裁。3.著重布署之規制。4.建築之術,師徒傳授,不重書籍。中國建築的特徵一、屬於實物結構技術上之取法及發展者。1.以木料為主要構材:世界各地建築多以石構造為主,然中國建築始終保持木構之形,累積十分豐富且完整的木構技術與經驗。2.歷用構架制之結構原則:以木為材,因此結構以「梁柱式建築」之「構架制」為主,不同於其他國家之承重牆系統。梁可數層重疊稱「梁架」,每層縮短如梯級,逐級增高稱「舉折」。中國建築的特徵中國建築的特徵中國浙江烏鎮某民宅木構中國建築的特徵德國半木構造Fachwerkhaus,Meiningen中國建築的特徵德國柯隆大教堂KölnerDom德國中世紀小教堂WehrkircheinGoldenstädt中國建築的特徵木結構形成構架系統中國建築的特徵五台山南禪寺木結構(西元782)中國建築的特徵大木構架中國建築的特徵宋代屋頂舉折中國建築的特徵舉折形成屋頂曲線-天津市寶坻區廣濟寺(遼代,西元11世紀)中國建築的特徵一、屬於實物結構技術上之取法及發展者。3.以斗栱為結構之關鍵,並為度量單位:主要在木構架橫樑及立柱間使用「橫材方木」相互壘疊,前後伸出作「斗栱」,並與屋頂結構連結。其後逐漸標準化並成為建築權衡比例之依據(橫栱之「材」為單位)。中國建築的特徵斗斗栱栱中國建築的特徵日本東京淺草寺山門中國建築的特徵斗栱組合中國建築的特徵檁斗栱大斗昂中國建築的特徵一、屬於實物結構技術上之取法及發展者。4.外部輪廓之特異:1)翼展之屋頂部分:依梁架層疊與舉折之法,形成曲面屋頂與各種曲線,除了玄學上的解釋外,其實際功用,可收「上尊而宇卑,則吐水疾而霤遠」之實效。2)崇厚階基之襯托:強調基礎之階基,並與崇峻屋瓦相呼應,形成建築外型之主要輪廓。中國建築的特徵中國山西省五臺山南禪寺大殿中國建築的特徵日本東京淺草寺南大門中國建築的特徵北京典型的四合院中國建築的特徵澎湖天后宮中國建築的特徵日本日光神社中國建築的特徵中國建築的特徵一、屬於實物結構技術上之取法及發展者。4.外部輪廓之特異:3)前面玲瓏木質之屋身:在屋頂與台基之間,為立面之中部,主要使用木質玲瓏通透之屋身,鮮用牆壁,而兩側如為山牆,則上少有開窗闢門之作法。4)院落之組織:凡主要殿堂必有其附屬建築物,聯絡週繞,形成庭院之組織。中國建築之完整印象,必須與其院落合觀,與歐洲建築大不相同。中國建築的特徵澎湖天后宮中國建築的特徵澎湖天后宮中國建築的特徵中國建築的特徵一、屬於實物結構技術上之取法及發展者。4.外部輪廓之特異:5)彩色之施用:因建築以木構為主,故表面使用色彩髹漆,以保護木料。6)絕對均稱與絕對自由之兩種平面佈局:官方、宗教乃至於住宅建築,以中軸對稱的佈局為主,但庭園建築則採自由佈局之原則。中國建築的特徵中國建築的特徵板橋林家花園(對稱與非對稱之布局)中國建築的特徵蘇州園林之布局中國建築的特徵中國建築的特徵中國建築的特徵一、屬於實物結構技術上之取法及發展者。4.外部輪廓之特異:7)用石方法之失敗:包含a.匠人對於石質力學缺乏瞭解。b.墊灰之惡劣。中國建築的特徵二、緣於環境思想之趨向者:1.不求原物長存之觀念:「蓋中國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滅之工程,欲以人工與自然物體競久存之實,且既安于新陳代謝之理,以自然生滅為定律;視建築且如被服輿馬,時得而更換之,未嘗患原物之久暫,無使其永不殘破之野心」。此一觀點,產生以下之結果:1)沿用木構達數千年,但不深究磚石之應用。2)修葺原物之風,遠不如重建之盛。中國建築的特徵二、緣於環境思想之趨向者:2.建築活動受道德觀念之制裁:古代多視營建為勞民害農之事,如有君王大興土木,亦可能在史書中受到警世之記錄。因為這種「尚儉德」的觀念,建築活動往往以節約、單純為主。3.著重布署之規制:一般文獻,多記載建築之名稱方位、布署規制,而較少述及形態與構造形式。政治、宗法、風俗、禮儀、佛道、風水等因素,往往強烈影響到建築平面佈局,而缺少形式與構造技術的討論。中國建築的特徵二、緣於環境思想之趨向者:4.建築之術,師徒傳授,不重書籍:建築歸類為匠學,非士大夫之事,而匠人多依賴口耳傳授,而不重視系統之教育,留諸文獻者更少。中國建築的特徵劉敦楨以六個面向說明中國建築的特色:一、結構。二、組群布局。三、藝術形象。四、園林。五、城市。六、工官制度。中國建築的特徵一、結構:主要說明古代建築運用木結構的重要特點,而此一結構型態,亦產生以下之優點:1.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2.便於適應不同的氣候條件。3.有減少地震危害的可能性。4.材料供應比較方便。中國建築的特徵二、組群布局:以間為單位構成單體建築,進而形成庭院,在發展成各種形式的組群。中國建築的特徵三、藝術形象:有關藝術形象方面的經驗累積,主要表現在四方面:1.單體建築從整體型態到各部分構件,利用木構價的組合和各構件的形狀及材料本身的質感進行藝術加工,達到建築的功能、結構和藝術的統一,是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之一。2.組群建築的藝術處理,隨著組群的性質與規模大小,產生各種不同方式。3.室內裝飾具有高度的藝術表現,並隨著起居習慣和裝修、家具的演變而逐步發生變化。4.中國古建築的色彩不斷發展,大致到明代總結出一套完整的手法,在藝術上呈現強烈的特殊風格。中國建築的特徵四、園林中國園林在世界建築發展史上獨樹一格,主要特色在於因地制宜,利用環境組織借景,構成富於自然風趣的人工景觀,五、城市中國城市規劃的型態與西方城市發展不盡相同,且歷代屢有變化,自成格局。六、工官制度古代工官制度主要作為掌管城市和建築設計、徵工、徵料與施工組織管理,同時對於總結經驗、統一作法、實行建築「標準化」,發揮了一定的推進作用。木結構發展的歷史原因木結構發展的歷史原因世界上多數發展成熟的建築形式或體系中,包含歐洲古典建築、東方的印度建築與回教建築,在現代建築未產生之前,多已發展出完整的磚石構造建築系統。但中國與日本、韓國等受中國影響的地區,古典建築多以木構為主。值得注意的是,一般人誤解西方建築完全以石構造為主要材料,但事實上,歐洲傳統建築中為數較多的仍是木結構的建築,石構造多僅存在於城堡、宮殿、教堂等建築中。上述現象意味著:無論是東方或是西方,木結構作為建築的主要材料與構造方式,應是十分合理的選擇。有關中國建築運用木結構的原因,有著以下的各種觀點:木結構發展的歷史原因有關中國建築運用木結構的原因,有著以下的各種觀點:就地取材觀點:劉致平在《中國建築類型及結構》一書中說明:「我國最早發祥的地區─中原等黃土地區,多木材而少佳石,所以石建築甚少」。然而,李約瑟的看法不同:「肯定地不能說中國是沒有石頭適合建造類似歐洲和西亞那樣的巨大建築物,而只不過是將他們用之於陵墓結構,華表和紀念碑,並且用來修築道路中的行人道、院子和小徑」。說明了古代建築並不一定堅持就地取材的原則。木結構發展的歷史原因有關中國建築運用木結構的原因,有著以下的各種觀點:就地取材觀點:劉致平在《中國建築類型及結構》一書中說明:「我國最早發祥的地區─中原等黃土地區,多木材而少佳石,所以石建築甚少」。然而,李約瑟的看法不同:「肯定地不能說中國是沒有石頭適合建造類似歐洲和西亞那樣的巨大建築物,而只不過是將他們用之於陵墓結構,華表和紀念碑,並且用來修築道路中的行人道、院子和小徑」。說明了古代建築並不一定堅持就地取材的原則。劉致平(1909-1995)1928年考入東北大學,是建築系第一班的學生,曾受業於梁思成、林徽音,是中國極為知名的建築學家,長期進行古建築的調查,研究範圍遍布中國大江南北,並曾親至新疆調查。李約瑟(JosephTerenceMontgomeryNeedham,1900.12.09-1995.03.24)英國近代生物化學家和科學技術史專家。1942年-1946年在中國重慶任中英科學合作館館長,考察中國各學術機構並收集了大量文獻和資料,後來著有《中國的科學與文明》(亦即《中國科學技術史》),對現代中西文化交流影響深遠。木結構發展的歷史原因有關中國建築運用木結構的原因,有著以下的各種觀點:社會經濟觀點:徐敬直提出:「因為人民的
本文标题:2-中国建筑史的基本探讨之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14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