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250-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土木工程工程一级学科包含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等6个二级学科。学科起源于1931年,是本校的传统优势学科,1995年获批结构工程等硕士点,2006年获批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同时获批结构工程博士点,2009年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以本校的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市政工程3个省重点学科为支撑,以教育部海洋环境混凝土工程技术中心及3个省重点实验室、4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组成学科平台,提供了研究生培养的良好育人环境。本学科紧密结合学科的前沿热点问题和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工程问题展开研究,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以及由企事业委托的横向项目,近5年取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科技奖48项,培养硕士研究生809人。本学科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掌握宽厚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工程技术工作能力的人才。材料学材料学是研究材料组成、结构、工艺、性质和使用性能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为材料设计、制造、工艺优化和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本学科共有教师16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5人和讲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6人、硕士学位7人。本学科下设建材实验室、表面工程实验室和环境材料实验室等。近年来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出版图书3部;获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1项和省部级科技奖20项。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省、部、市自然科学基金和攻关项目共计30余项,纵向、横向科研经费近600万元;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50余篇,申请专利20余项。本学科在陶瓷补强增韧剂(纳米级、微米级晶须等)的制备、金属陶瓷复合涂层材料的研究、ZnO纳米棒阵列、晶须制微孔陶瓷、污水处理用高强空心球以及在高强与高性能混凝土、混凝土耐久性、渗透型涂料的应用、新型节能环保建筑材料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技术优势。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200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点。本学科主要从事近海结构工程设计理论及其试验研究、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研究、海岸工程结构材料的耐久性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有:适合不同海区环境特点的海上石油开发平台和近海工程结构的设计研究;河口海岸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海涂围垦及防浪建筑物研究。研究方向突出了钢结构在本学科中应用的特色。本学科目前拥有博士生导师2名,教授3人,副教授4人。教师中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迄今已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荣获省部级科研奖励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山东省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各1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本学科拥有以结构工程为支撑的山东省重点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中心。地质工程本学科于2003年开始培养研究生,是我校经过多年学科建设而形成的重点学科,在地质生态环境空间数据库、高边坡稳定性非线性动力学预测、采动岩体破裂过程及岩体支护优化加大地下结构参数等领域取得了多项国内领先的成果。目前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十一五”科技计划支撑项目一项、山东省“十一五”重大规划项目2项,及20余项省部级项目。其中“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滑坡预测预报3S系统”等多项研究成果被鉴定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本学科有博导4人,博士7人,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10余篇,SCI、EI、ISTP收录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地质工程学科下设1个教研室、2个研究室及山东省地质环境与效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土工实验室、建材实验室、结构实验室作支撑,专业实验室面积2840平方米,设备总值达750万元,万元以上的设备90台。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土木工程学科部分)建筑与土木工程是研究人类社会和生活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设计、建造和维护的工程领域。其工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培养从事区域规划,城市和村镇规划,城市设计,建筑与结构设计,市政工程设计,桥梁、道路与隧道工程设计,地下与水工结构设计及其勘测、施工、维护等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本领域涉及建筑与土木两个学科,土木工程学科部分由土木工程学院组织培养。我校的土木工程工程学科包含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等二级学科,是本校的传统优势学科,1995年获批结构工程等硕士点,2006年获批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同时获批结构工程博士点,2009年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土木工程学科现有教授33人、博士4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3人,并且联系了一大批工程单位富有经验的指导老师;拥有结构工程等3个省重点学科,教育部海洋环境混凝土工程技术中心等4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混凝土山东省强化建设重点实验室等3个省重点实验室,组成了坚实的学科平台,为研究生培养创造了良好环境。主要研究方向有: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与加固技术、结构设计理论与工程灾害控制、地下开挖损害及其防治、地基基础与边坡工程等。本领域紧密结合学科的前沿热点问题和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工程问题展开研究,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以及由企事业委托的横向项目,近5年取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科技奖48项,培养硕士研究生809人。本领域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侧重于工程应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一级学科)本一级学科是学校成立最早的骨干学科之一,是工业流体节能与污染控制、机械设计与制造、能源与环境装备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学科,拥有机械设计与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和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是山东省机械设计及理论重点学科和泰山学者设岗学科。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本学科有一支高水平低龄化的学术队伍,其中博士生导师4名,教授27名,副教授22名,德国“洪堡”学者1名,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名。上世纪末,关于电动自卸汽车新型磨擦材料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近5年,共发表SCIE/EI研究论文239篇,出版学术专著15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其它省部级科研项目等71项,总经费3385万元(纵向课题1125万元),研究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基金委机械学科年度优秀进展项目。经过长期发展,本学科形成了能源装备动力学及控制、摩擦学与表面工程、精密与高速加工、机电检测与安全监控及车辆虚拟设计等稳定的研究方向,构建了合理的一级学科布局。在人才培养方面,本学科十分注重创新理念。所培养的硕士研究生能够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发表高水平的SCI/EI研究论文,获得各类奖励。本学科凭借鲜明的特色和优势成为国内机械学科一支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进入了快速发展期,目前机械制造及冶金装备已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的发展重点,急需机械类高级人才。我校是青岛最早设立机械学科的高校,是青岛市机械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的唯一高校依托单位,有责任建设和发展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优化我校及半岛地区学科布局,提升半岛地区机械行业原创能力,更好地为半岛地区乃至全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服务。机械工程(专业学位)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是学校成立最早的骨干学科之一,是工业流体节能与污染控制、机械设计与制造、能源与环境装备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学科,拥有机械设计与理论二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和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是山东省机械设计及理论重点学科和泰山学者设岗学科。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机械工程学院有摩擦学、模具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3个研究所和1个机械工程实验中心,拥有国内外先进的机械制造与测控仪器设备,包括数控加工中心、数控车床、数控铣床、三坐标测量机、快速成型机、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表面形貌仪、数控电火花成型机、数控线切割成型机、疲劳试验机等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具备先进的教学科研设备和完备技术服务条件。本学科有一支高水平低龄化的学术队伍,其中博士生导师4名,教授27名,副教授22名,德国“洪堡”学者1名,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名。近5年,共发表SCIE/EI研究论文239篇,出版学术专著15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及其它省部级科研项目等71项,总经费3385万元(纵向课题1125万元),研究成果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基金委机械学科年度优秀进展项目。目前已经与日本九州工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与科研合作关系。本学科的快速发展,为山东省和青岛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市政工程青岛理工大学给水排水本科专业创办于1979年,2003年获“市政工程”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学科。本学科注重培养研究生掌握科研方法,独立担负设计、管理等技术方面工作的能力,强调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显著的学科特色。本学科现有兼职院士1人,具有博士学位者8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2人,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已形成了一支高水平、高层次,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目前已形成给水处理理论与技术、污水处理理论与技术、给排水系统分析与优化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本学科下设给水排水教研室、流体力学教研室、流体力学实验室、化学分析与检测实验室等,并拥有山东省高校重点强化实验室,设有水工程技术研究所。近年来本学科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三等奖2项,省部级二等以上科研奖励3项,其中“城市污水脱氮除磷技术与控制措施研究”获得2004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时变灰色预测模型及其在城镇用水量预测中的应用研究”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出版教材4部,专著3部。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子课题2项,中德国家级科技合作项目、中韩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各1项,国家标准的编制1项以及省部级项目十余项。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青岛理工大学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成立于1983年,于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的暖通与热泵实验室始建于1982年,总建筑面积2200m2,仪器设备总值1960万元,1996年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实验室,2001年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强化实验室。近五年,共承担和完成各类科研项目9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1项、“863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11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8项。开发新产品15项,获专利7项。科研成果转让12项,科研成果被采用29项,直接经济效益22045万元。出版学术专著9部,发表学术论文250篇,其中SCI、EI、ISTP收录37篇。现有教授7名,副教授及高工11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11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人员9人,具有硕士学位14人,其中5人博士在读。优势及特色研究方向3个:建筑及列车空调与节能技术、新能源及绿色能源利用技术、通风除尘与空气净化。矿物加工工程本学科是根据矿物及固体废弃物原料性质的差异,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等原理和方法对资源进行加工和综合利用的学科。矿物加工工程本科专业从1977年开始招生,是山东省设置该专业最早的学校,200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有较强的师资队伍、实验研究条件和办学经验。师资队伍80%以上的教师具有高级职称,其中有博士生导师1人,正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人。实验室面积2000多平方米,实验设备仪器齐全,是山东省矿物加工专业领域试验和研究的基地。本学科近年来完成30多项科研工作,多项成果获各级奖励并转化应用,目前承担国家、省、部级及横向研究和服务科研项目十多项。该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分选理论与设备;矿产资源综合回收与利用;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离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本学科优势与特色:在节能、环保及低成本高效益的矿物加工新技术开发,矿业及
本文标题:250-土木工程学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16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