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上市公司SEO后业绩表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上市公司SEO后业绩表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姓名:李胜男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企业管理指导教师:熊正德20081020上市公司SEO后业绩表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作者:李胜男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李德忠上市公司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新股财富效应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数据2008定向增发是在全流通背景下借鉴境外市场经验引入的新的融资发行制度,指上市公司采用非公开方式,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的行为,实质上是一种私募行为。股权分置改革之后逐渐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的主要工具。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殊性,国外学者有关定向增发新股的研究将中国排除在外,国内学者在此方面缺乏系统性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仅局限于定向增发新股的动机、政策规定和发行条件等表象的研究,而对于上市公司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新股财富效应方面的研究甚少。针对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新股的财富效应的研究,有助于为证券监管部门更好地制定再融资政策、帮助投资者进行科学的投资决策,同时也能够为上市公司更好地设计定向增发新股的融资方案提供新的启示,因此,对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新股财富效应的研究是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的。本文对国外上市公司私募发行进行了概述,规纳了我国上市公司后续再融资方式及定向增发新股的模式、法律规定和现状。重点从信息不对称理论出发,对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新股的财富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在理论分析中,主要从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方面对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新股与股东财富效应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假设,认为在信息不对称下,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新股有利于降低逆向选择成本、道德风险和代理成本,有利于实现集团公司整体上市、减少关联交易和同业竞争行为。当上市公司宣告定向增发时,大股东的参与向市场传递了一个关于公司价值被低估、投资项目高质量的信号,市场会向上调整其对公司的价值预期,为上市公司带来正的财富效应;此外,大股东参与程度与财富效应正相关,大股东参与程度高,承担的风险大,所要求的报酬率也高,这将加大对经营者的监控力度,提高监控效率,使经营者的行动朝着委托人效用最大化的方向进行,从而增加股东财富效应。在实证检验中,本文选取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预案宣告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新股与股东财富效应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主要包括单变量分析和多变量回归分析。单变量检验结果表明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新股存在显著的正面效应,而且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新股的财富效应要好于大股东没有参与的财富效应;加入解释变量并考虑控制变量的多元回归检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上述结论,同时验证了大股东认购定向增发新股的比例对股东财富效应有显著的正面影响。最后根据前面的分析提出相关建议:有关部门应当鼓励上市公司采用定向增发新股的方式进行融资;上市公司在设计定向增发新股方案时要合理确定发行对象,使定向增发新股后能够增加企业的价值;投资者在对定向增发新股的上市公司进行投资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定向增发新股的对象,积极参与那些有大股东参与认购定向增发新股的上市公司的投资,以便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本文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概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介绍了本文的写作思路、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文章的基本框架。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阐述了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关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新股以及上市公司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新股效应的研究结论。第三部分是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新股融资的概述。介绍了国内外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新股融资的有关情况。第四部分是上市公司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新股与股东财富效应关系的理论分析。从信息不对称出发,分析了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新股的财富效应,并提出相关假设。第五部分是上市公司大股东参与定向增发新股与股东财富效应关系的实证分析。通过统计检验验证了理论分析得出的结论。第六部分是结论及建议。结合理论与实证分析的结果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2.期刊论文郑琦.陈鹄飞.ZHENGQi.CHENHu-fei上市公司增发新股政策的变更及有效性研究-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24(6)中国证监会提高申请增发新股上市公司的业绩要求后,满足更加严格增发新股条件的上市公司发行新股后的股价收益率要显著高于同行业、同规模未进行股权再融资的上市公司,而且其相对于行业一般水平的超额资产盈利能力在发行新股后仍具有较强的持续性;而在增发新股政策相对宽松时期发行新股的上市公司发行后的股价收益和会计业绩并不突出.这表明增发新股政策的变更能够筛选出优质的上市公司,并能有效配置资源和保护投资者的利益.3.学位论文刘俊光我国A股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研究2005一、选题背景1998年6月,我国开始实施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试点。此后,增发新股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的一种重要再融资方式。截至2004年底,中国A股上市公司通过增发新股共计融资929.97亿元。很长一段时间内,“增发热”和增发后业绩“变脸”现象都是证券市场关注的焦点。2005年我国开始了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管理层暂停了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申请的核准。在这样的背景下,总结、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增发新股试点开始几年来的特点与效率成为笔者硕士学位论文的主题。二、研究方法与逻辑架构本文运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并主要运用实证的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融资效率和操作进行了分析。具体地,本文在总结西方现代企业融资理论基础上,主要分析、总结了我国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阶段与运作特点。本文主要根据增发新股募集资金的产业和项目流向分析增发新股资金配置效率问题。本文利用增发类上市公司的总体加权财务指标和个体财务指标分析增发融资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在进行个体财务指标的分析时,本文采取了Wilcoxon符号秩检验的方法。在章节安排和写作思路上,本文遵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对整篇论文进行谋篇布局,具体如下:第一部分即本文第一章,提出本文研究对象、相关概念,并介绍了我国增发新股市场的历史与现状。第二部分即本文的第二、三、四章,第二章讨论了国外证券市场增发新股的理论与实践,第三章着重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增发的融资效果,第四章对增发效果偏差的原因进行了系统阐述。第三部分即本文的第五章,提出了改善我国上市公司增发融资效果和改进增发操作的重要政策建议。三、主要观点及结论1、根据增发的背景和适应法规的不同,我国上市公司的增发过程大致可分为这样几个阶段:试点阶段、有限开放阶段、全面放开阶段、规范发展阶段。2、从国外证券市场的实践来看,上市公司增资发行是证券市场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融资手段。国外的大量研究文献表明,上市公司在增发新股后的业绩持续下降。增发后业绩滑落的理论解释主要是:信息不对称和自由现金流假说。3、我国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募集资金的产业流向一定程度上对首发公司行业分布进行了纠偏;大量募集资金闲置或变更用途,变更项目比例达到了29.8%。4、Wilcoxon符号秩检验表明,增发第一阶段进行增发的上市公司增发当年业绩没有显著下降,增发后一段较长的时期内(三年)业绩也没有显著下降;增发第二、三、四阶段进行增发的上市公司增发当年业绩下降,增发后一段较长的时期内业绩与增发当年相比仍然是显著下降。即增发新股在正式推开以后,从增发公司总体来看,增发融资活动带来了上市公司的业绩下滑。5、在股权分置条件下,两类股东利益不一致:非流通股股东关注每股净资产值,流通股股东关注公司股价;上市公司增发新股的条件为:NPV≥A0-V00;增发新股造成了非流通股股东财富增加,流通股老股东财富减少的客观效应。1998年-2004年中国A股市场上的107例增发融资中,增发当年与增发前一年相比,每股净资产提升幅度的中位数是39.55%。6、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问题和证券造假也是我国上市公司增发新股融资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7、完善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是提高上市公司增发融资效率的核心环节,主要可以从股权分置改革、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和规范信息披露三方面着手。8、增发条件中增加上市公司“增发项目收益率”指标要求,实行“一次审核,分次融资”有助于规范上市公司的增发行为,改善融资效果。四、创新与不足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本文对我国增发试点以来的上市公司增发新股募集资金的项目投向及变更进行了详细统计与分析。二是本文根据增发阶段的划分,分析了107例新股增发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并提出:增发新股在正式推开(即增发进入第二阶段)以后,带来了上市公司业绩的下滑。本文的不足之处是在进行增发类公司的业绩检验时,受增发试点开始距今时间较短的限制,对增发后较长时期选择了三年(而且有的阶段选择了两年),这一时间较短;在进行原因探讨时,未进行实证分析。在后续研究中,随着时间的演进对增发后较长时期的业绩表现的分析,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对股权分置条件下上市公司增发条件的验证、分析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而对增发融资效果不佳的原因进行实证分析是一项有挑战性的工作。4.期刊论文朱开悉.ZHUKai-xi增发新股与配股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分析-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3)增发新股与配股是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直接再融资的重要方式,对上市公司的可持续成长及改善上市公司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讨论了增发新股与配股对上市公司盈利和每股收益成长的影响模型,并对增发新股与配股的相关影响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公司增发新股与配股的改革与规范提出了三点建议.5.学位论文周伟武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新股前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2009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使得大股东处于超强控制状态,在公司决策中很少受到来自其他股东的挑战和阻力。大股东控制下的上市公司表现出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往往优先选择配股和增发新股来获得外部资金。为了获得配股、公开增发新股资格和提升股票发行价格,从而达到在证券市场“圈钱”的目的,大股东普遍存在盈余管理的机会主义行为,以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我国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新股是在大股东控制下进行的一种股权再融资行为。因此,在公司治理不完善、缺乏对中小股东利益加以保护的法律机制以及相应约束大股东的市场机制尚未建立的情况下,大股东可能会借定向增发新股之机利用盈余管理进行利益输送。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新股前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揭示大股东控制与盈余管理行为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研究对于我国盈余管理的理论研究、监管部门的政策制定以及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从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新股前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方式、大股东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四个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大股东为了获取私人利益,在定向增发新股前可能有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同时得出,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新股盈余管理的方式与定向增发新股类型有关。并认为,大股东持股比例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新股前的盈余管理程度正相关;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新股前的盈余管理程度与定向增发新股后的股票价格表现负相关。@@本文选取2006~2007年已实施定向增发新股的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新股前盈余管理的存在性、不同定向增发新股类型的盈余管理方式、大股东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以及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新股前一年存在盈余管理。同时显示,当上市公司向其控股股东及其子公司定向增发新股收购控股股东及其子公司的资产时,进行负的盈余管理;当向其他机构投资者定向增发新股募集资金时,进行正的盈余管理。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新股盈余管理的方式与定向增发新股类型有关。并且,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越高,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这说明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有操纵盈余管理的动机。最后,实证结果显示,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新股前的盈余管理程度越高,定向增发新股后的股票价格表现越差。这表明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新股前的盈余管理程度与股票价格表现之间具有负相关关系。@
本文标题:上市公司SEO后业绩表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221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