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节商业银行•一、商业银行概述•(一)含义•商业银行是指能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多种业务的金融企业。•(二)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银行业本身是一个古老的行业,起源于古代的银钱业和货币兑换业•现代意义上的银行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现代银行通过两条途径建立:•一是高利贷性质的银行逐步转变成为资本主义商业银行•一是按照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组建股份制商业银行:英格兰银行•现代商业银行具有三个特征:•利息水平适当•信用功能扩大•具有信用创造功能(最本质的特征)•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1.全能化•2.集中化•3.电子化•4.国际化•(三)商业银行的性质•1.具备一般工商企业的性质,是一种企业•2.是一种特殊企业•经营对象经营方式转让的权利创造的产品国家对其实施的管理等•3.是一种特殊的金融企业•与央行不同与其它金融机构不同•(四)商业银行的职能•1.信用中介(最基本的职能)•2.支付中介•3.信用创造•4.调节经济•5.金融服务•(五)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1.单一银行制•银行业务由一个银行机构经营,不设任何分支机构(美国)•2.分支行制(总分行制)•法律允许在总行之下设分支机构•普遍采用•3.银行控股公司制(集团银行制)•由一个企业集团成立控股公司,再由该公司控制或收购若干银行•4.连锁银行制•由个人或集团通过股票所有权、共同基金或法律允许的其他方式,实现控制两家以上的银行的制度二、商业银行的业务•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包括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三大类•(一)负债业务•商业银行最基本、最重要的业务,形成银行的资金来源。•包括两部分:–1.自有资金–即资本金–是银行成立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1)股本–包括普通股股本(主要的股本形式)和优先股股本–(2)资本盈余–银行新发行普通股或增资扩股时,由于股票市场价格高于面值所带来的额外收入•(3)未分配利润•又称留存盈余,是商业银行税后利润中未分配给股东的部分•是商业银行增加资本金的主要渠道•(4)补偿性准备金•银行为应付意外损失而从收益中预先提留的各项准备金•包括资本准备金、贷款损失准备、证券损失准备•(5)从属债务•银行破产清算时偿还顺序较为靠后的债务•如资本性票据和债券•注:严格讲,商业银行的自有资金不是银行的负债,而是股东产权。占银行资金来源90%以上的外来资金才是商业银行真正的负债•资本充足率8%–2.存款业务–这是银行的传统业务,是银行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一般可划分为–(1)活期存款–存款户可随时存取–特点:有很强的派生能力;流动性大;其相对稳定的部分可发放贷款–(2)定期存款–存款户与银行事先约定存期,到期支取的存款–特点:带有投资性;对其所要求的存款准备率低于活期存款–(3)储蓄存款–居民个人为了积累货币和取得一定的利息收入而开立的存款,基本可分为活期和定期两种–存款业务的创新形式:可转让支付命令(NOWs)、自动转账服务账户(ATS)、货币市场存单账户(MMDA)、可转让定期存单(CDs)等–3.借款业务–(1)向央行借款–方式主要有再贴现、再贷款和信用放款–(2)银行同业借款–同业拆借–转贴现和转抵押–(3)回购协议–(4)从金融市场借款–发行金融债券从欧洲货币市场借款•4.占用资金•商业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及同业往来过程中临时占用的他人资金(二)资产业务–指商业银行将自身通过负债集中的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形成商业银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1.现金资产–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包括:–(1)库存现金–银行金库中的现钞和硬币–是银行为应付客户小额提款和自身的日常开支的需要而持有,以适度规模为宜–(2)存放央行准备金存款–法定准备金存款:一般不能动用–超额准备金存款:可进行存款的支付和贷款的发放–(3)存放同业存款–存放同业同业存款等同于现金资产–目的主要是为了方便自身的清算业务–(4)托收未达款–银行应收的清算款项,银行称为“浮存”–2.贷款–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产业务,是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1)按贷款期限划分–活期贷款:未确定偿还期,可随时由银行通知收回;–定期贷款:有固定偿还期限可分为短期贷款(一年内偿还)、中期贷款(1年以上5年以下)和长期贷款(5年以上)透支:活期存款户可依约提取超过其存款账户余额的款项•(2)按贷款保障程度•信用贷款:完全依据客户信誉发放的贷款•担保贷款:根据借款人提供的履行债务的担保而发放的贷款(保证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票据贴现:银行应客户要求买进其持有的未到期的商业票据的行为,也称贴现贷款•注:贴现贷款与普通贷款的区别(收息时间、贷款期限、利率)•(3)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中国银监会在比较了各国在信贷资产分类方面不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制定了《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规定了我国贷款风险分类方法,将贷款资产分为五类:•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损失贷款•3.证券投资•银行将资金用于购买有价证券•目的:获取收益;补充流动性;降低风险•主要投资对象:债券(国库券、公债券和公司债券);股票我国商业银行证券投资业务对象主要是政府债券和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券。(三)中间业务•不构成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业务特点:商业银行不需要动用自己的资金;服务方式灵活;业务范围日益扩大•表外业务•广义:既包括传统的中介业务(无风险业务),也包括金融创新中产生的一些有风险的业务•狭义:仅指后者,是通常使用的概念,也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但会形成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1.中介业务•(1)结算类业务•接受客户委托,根据各种凭证为客户办理各种货币收付•国际结算和国内结算(同城结算和异地结算)•汇兑(票汇、信汇、电汇)、托收、信用证结算、支票结算•(2)银行卡业务•(3)代理业务•银行接受客户委托,代为办理客户指定的经济事务、提供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业务。•包括:代理政策性银行业务、代理央行业务、代理商业银行业务、代收代付业务、代理证券业务、代理保险业务、代理财政委托业务和代理他行银行卡收单业务等•(4)租赁业务–出租昂贵的资产,以收取租金的形式收回投资,并从中获利–由其附设的租赁公司办理•(5)信息咨询业务•2.表外业务(狭义)•(1)担保类表外业务•银行为客户债务清偿能力提供担保,承担客户违约风险的业务•如履约保证书、投标保证书、贷款担保、备用信用证等•(2)承诺类表外业务•商业银行在未来某一日期按事先约定的条件向客户提供约定信用的业务•贷款承诺、票据发行便利•(3)金融衍生类表外业务•商业银行为满足客户保值或自身风险管理方面的需要,利用各种金融工具进行的资金交易活动•远期合约、金融期货、互换、期权等我国对商业银行业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一章第三条商业银行可以经营下列部分或者全部业务:•(一)吸收公众存款;•(二)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三)办理国内外结算;•(四)办理票据贴现;•(五)发行金融债券;•(六)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七)买卖政府债券;•(八)从事同业拆借;•(九)买卖、代理买卖外汇;•(十)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十一)代理收付款项及代理保险业务;第四章第三十九条商业银行贷款,应当遵守下列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规定:•(一)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百分之八;•(二)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百分之七十五;•(三)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百分之二十五;•(四)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与商业银行资本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百分之十;•(五)中国人民银行对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其他规定。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一)经营管理的一般原则•1.安全性•指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必须保留足够的清偿力,尽量避免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保证银行的经营和发展•商业银行面对的风险(风险的性质)•信用风险:是银行信贷业务中最基本的风险•利率风险:由于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是银行投资业务中最基本的风险•流动性风险:银行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的风险•上述三种风险是商业银行面对的最基本的风险•汇率风险:因汇率变动而使外汇资产蒙受损失的可能性(银行外汇业务及金融衍生业务中最明显的风险)•购买力风险:由于通胀因素使银行成本增加或实际收益减少的可能性•管理风险(操作风险):由于内控机制和治理机制的失效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由于商业银行面对的风险多样而复杂,所以对风险的管理就至关重要。•2.流动性•商业银行能随时满足客户提存和必要的借贷需求的能力(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即资产的变现能力(通常所指的流动性)•负债的流动性指银行能经常以合理的成本获取资金的能力•3.盈利性•为股东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是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主要动力和最终目标•商业银行的利润是其收入与成本的差额,收入包括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两部分,经营成本主要是利息支出和费用支出、固定资产折旧等•“三性”之间的关系•既统一,又矛盾•安全性是前提,流动性是条件,盈利性是最终目标•安全性与盈利性•安全性与流动性•流动性与盈利性•如何在“三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保障银行资产安全的条件下将利润率提高到最大限度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及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等阶段•1.资产管理理论(20世纪60年代前)•商业银行传统的管理理论,强调资产的流动性和经营的安全性背景(1)商业贷款理论•又称真实票据论(亚当·斯密)•这一理论认为:•银行的资金主要是流动性很强的活期存款,所以其资产应集中于发放自偿性贷款;•自偿性贷款主要是基于真实交易的短期贷款,有真实的商业票据作为抵押或贴现,从而可以通过处理商业票据以避免损失•其理论的核心就是商业银行大多数贷款只能建立在短期商业行为的基础上,禁止对不具有自偿性的对象放款,如不动产贷款商业贷款理论缺陷•没有考虑贷款需求的多样化•忽视了银行存款的相对稳定性•忽视短期贷款的风险性•不利于银行中长期业务的开展(2)可转换理论(资产转移理论)•1918年由美国的莫尔顿在《商业银行及资本形成》一文中提出背景•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能否保持资产的流动性的关键在于其持有的资产能否迅速变现•因此可以将其资金的一部分投资于具备转让条件的证券上。由于这些盈利资产能够随时出售,转换为现金,所以贷款不一定非要局限于短期和自偿性投放范围•显然,这种理论是以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为背景的。•可转换理论的产生,使商业银行资产的范围扩大,业务经营更加灵活多样•该理论的不足在于:•商业银行短期证券的最适持有量是多少•当所有的商业银行都出售证券时,谁来买•证券价格受影响较大(3)预期收入理论•1949年由美国金融学家普鲁克诺在《定期存款与银行流动性理论》一书中提出•又称贷款流动性的预期收入理论背景•认为银行收回贷款的资金来源应该是依靠借款人将来的预期收入•只要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有保障,银行即使发放长期贷款也不会影响其流动性•该理论强调的不是贷款期限与贷款流动性之间的关系,而是贷款偿还与借款人未来预期收入之间的关系•这一理论为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范围扩大、丰富资产结构提供了理论依据,也是商业银行业务综合化的理论依据•缺陷:①预期收入状况不可能完全精确;•②银行的部分贷款由于期限长、不确定因素增加,有可能使借款人将来的实际收入与原来的预期收入有很大差距,由此加大了银行信贷经营上的风险2.负债管理理论(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负债管理理论产生于50年代,是在金融创新中发展起来的理论背景•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商业银行管理的重点由原来的资产方面转向负债方面,主张以借入资金的办法来保持银行流动性,从而增加资产业务,增加银行收益•通常所说的负债管理理论包括•(1)购买理论•60年代的金融创新中发展起来•核心思想•商业银行对存款不是消极被动的,可以主动出击购买外界资金;•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增加其流动性,即银行不仅可以储备流动性,也可借入流动性•只要商业银行借款领域广大,流动性就有保证,因此无需经
本文标题:二、商业银行的业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379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