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附件1:揭阳市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十一五”专项规划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广东省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十一五”专项规划》(粤府办〔2007〕5号)文件的精神,加快我市产业技术创新,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实现揭阳经济发展的新跨越,根据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发展现状揭阳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把科技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全力推进科技进步,科技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更为紧密,科技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一是科技实力不断增强,产业技术水平稳步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自1993年—1997年的40.09%增至1998年—2002年的42%。二是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建立,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三是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成为我市重要经济增长点。2006年,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0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62.3亿元,总收入58.7亿元,税利9.6亿元;全市2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8.4亿元,省级高新区工业总产值89.2亿元,出口创汇2.6亿美元,区内现有企业1005家,其中有7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省高新技术企业,14家企业被评为省民营科技企业,上市公司7家,设立省级工程中心2个。四是民营科技企业迅速发展,成为我市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至2006年,我市已有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20家,企业总产值54.7亿元,技工贸总收入54.6亿元,上交税金3.1亿元。仙梅民营科技园区内有民营企业93家,经省认定民营科技企业13家,高新技术企业4家,拥有各类专业技术骨干近8500人。五是科技投入特别是企业科技投入逐步增加。市委、市政府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市科技三项费用在市财政比较困难的条件下每年以10%的速度增加。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企业科技研究开发投入占研究与开发总投入的80%以上。六是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2001年—2006年,全市组织科技成果鉴定190项(其中省级44项);通过省级科技成果登记49项,市级科技成果登记198项;荣获省级科技进步奖15项,评定市级科技进步奖179项。全市专利申请量累计2890项(其中发明专利140项,实用新型专利550项),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累计2264项(其中发明专利39项,实用新型专利387项);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科技进步奖颁奖大会,表彰一批科技人3员。虽然我市科技工作取得长足的进步,但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尚未能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产业技术总体水平不高,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大多处于价值链、产业链的中低端位置。二是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较弱。重引进、轻消化,重模仿、轻创新的现象普遍存在,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不足,中小企业创新工作薄弱。三是创新体系尚未健全,创新推动机制有待完善。企业缺乏创新意识,产学研机制未能有效建立。政府推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还未真正建立起来,财政投入仍然明显不足,金融对科技的扶持力度不强。四是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人才结构有待完善,尤其缺乏高层次人才。二、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揭委发〔2006〕12号文件,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按照支柱产业优先、关键共性技术优先、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解决技术和4产品创新,着力抓好重点企业和重点区域创新,不断提高我市产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三、发展目标把自主创新作为产业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坚持重点突破、带动全局、跨越发展的方针,突出抓好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等方面的自主创新,走出一条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人才为根本、以产业技术为重点、以环境为基础、以体制为保障的自主创新之路。到2010年,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我市产业发展规律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区域、产业、企业和产品竞争力逐步提高,发展一批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力争达到45%,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达到5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例超过15%,工业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到2020年,全市区域性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四、重点领域参照《广东省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十一五”专项规划》,结合我市产业发展需求和实际情况,在“十一五”期间,集中力量实现我市13个产业技术自主创新5专项(以下简称十三大创新专项)有新突破。(一)电子信息产业技术专项1、积极开发和应用计算机软件系统、计算机信息系统以及工业控制系统为重点的计算机开发应用产业。重点开发应用企业管理、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财税、金融、保险、教育等应用软件。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管理信息系统、城市综合管理网络信息系统、实时监控管理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多媒体报警信息系统、决策管理信息系统、视讯会议系统、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城乡防灾减灾服务系统等。在工业企业中广泛普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技术,在有条件的工业企业中推广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技术。2、大力发展现代通讯技术产业。重点开发光纤通讯、移动通讯、数字微波通讯、无线寻呼通讯以及光纤电缆、可视电话、视听设备等产品。3、积极发展电子产品制造业。重点开发微电子产品、汽车电子产品、家用视听产品、显示器件、智能电子仪表、电子元器件、电子琴和高档智能电子电动玩具产品。(二)生物与新医药关键技术专项。1、农业生物技术:积极开发以水稻、花生、水果、6花卉、蔬菜和食用菌为重点的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建立工厂化育苗栽培设施,形成工厂化育苗的生物组织培养产业。加强水果优质高产抗病虫害良种繁殖。引进试验荔枝、龙眼保鲜与贮运技术。开发高效低毒生物农药。2、海洋水产养殖技术:培养生长速度快、抗病性强、品质优良的海产品种,促进品种更新换代,调整养殖品种结构。重视海水养殖扇贝、鲍鱼、对虾的多培体育种育苗技术。加速水产鱼类疾病的快速检测、诊断和防治技术研究。发展海洋药物及海洋生物制品产业。加强海水养殖、海水淡化、远洋捕捞的技术开发。3、食品加工技术:努力运用生物技术方法改进食品发酵产品和加工工艺,逐步淘汰落后的传统工艺。开发酶工程产品、功能产品、保健产品、食用发酵工程产品。4、医药生物技术:努力开发生化药物、化学原料药。重视现代中药的研制开发。开发从海洋生物中筛选提取的可抗癌、抗病毒、抗心血管疾病等作用的药物。5、重大疾病防治药物。心脑血管、恶性肿瘤和地中海贫血等广东多发性地方疾病的诊断技术和防治药7物;老年性疾病防治药物;新型、优势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天然药物原料制备技术。6、中药新制剂。用于治疗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疾病、病毒性疾病、糖尿病和老年性疾病等的中药新药,中药复方药及饮片。7、中药制工艺与设备。中药有效成份的各种分离纯化关键技术与装备,新型中药饮片生产工艺与装备。8、新型医用精密诊断及治疗仪器。重大疾病的急救、诊疗、康复装置,新型肿瘤治疗设备,新型多功能眼科、外科激光治疗设备,全数字化彩色B超设备,全身螺旋CT扫描设备,医疗磁共振成像系统等。(三)五金机械关键技术专项。1、大力发展模具等高端产业技术,主要是汽车轮胎活络模具技术,精密塑料模具技术。2、空调设备技术,发展用于航空、铁路等的专用空调技术。3、传统机械制造技术,重点发展电脑锈花机械、石材机械、干式造纸机械、食品机械等技术。4、五金制品,重点发展不锈餐具、厨具、器皿制品、不锈钢绞链、螺栓刀具。5、超高压输变电设备。6、液压件、气动件、密封件等关键基础件设计与8制造。(四)化工塑料关键技术专项。1、氨基复合材料技术。仿瓷制品技术、ML复合材料技术、环保型高性能热塑性弹性体复合材料技术、环保型高性能IC封装用环氧树脂模塑料技术。2、涂料领域技术。高档汽车涂料生产技术、真空镀膜涂料生产技术、绿色环保型涂料技术。3、日用塑料制品技术。塑料包装薄膜、硬质塑料容器、食品用塑料容器、塑料椅、塑料衣架、塑料储藏柜、塑料鞋、工艺鞋等日用塑料制品技术。4、胶粘剂技术。5、金属加工用油、微乳液技术。6、环保型油墨技术。(五)纺织服装关键技术专项。1、绿色纤维纺织原料技术。包托羽毛纤维及其织物、竹纤维、兔毛纤维、胶原纤维等新型纤维及其制品的制造技术。2、具有抗紫外线、抗菌除臭、阻燃、变色、发光、远红外发射、导电抗静电等功能化、差别化特点的高档纤维及纺织品。聚乳酸纤维及其制品。3、生态纺织品技术。4、纺织品及非织造布技术。9(六)食品饮料关键技术专项。1、潮式腊味,腌制果蔬产品、传统调味品的加工技术。2、荔枝、青梅、龙眼、香蕉等水果的深加工技术。3、罗非鱼、对虾、鱼类等海洋食品加工技术。4、果浆、饮料、果酒生产技术。(七)特种工艺产业关键技术专项。1、翡翠玉器加工技术。2、木雕。3、抽纱工艺技术。(八)先进制造关键技术专项。1、高精密加工技术。高精密、高性能功能部件的数控加工技术,高速加工技术;精密成形制造及超精密加工技术,大型及关键零部件、特种材料等成形及加工技术,复杂模具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及激光加工技术。2、产品设计与制造数字化软件及集成化系统。CAD/CAM/CAPP/CAE/PLM等数字化产品设计技术;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设计与制造过程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虚拟化;相应的共享数据库与知识库建设。3、信息化和网络化制造共性管理系统。三级企业10生产计划管理体系(MRPII)、准时生产JIT、同步生产等先进管理方法;基于多个制造项目并行的企业运作管理方法;具有行业特色的ERP/CRM/SCM先进管理技术;利用信息技术的质量预测和质量控制方法和技术。网络化制造与协同创新模式、关键技术、应用系统。(九)新材料关键技术专项。1、环境友好材料。可循环回收材料,低毒少害材料,环保型可降解塑料,建筑与海洋防护用环保涂料。2、特种功能材料。太阳能电池、高性能二次锂电池和新型电容器等能量转换和储能材料。3、高性能陶瓷结构材料。耐高温、耐磨、耐腐蚀、耐冲击陶瓷的低成本制备技术;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等。4、新型建筑材料。高性能、低成本、低消耗的新型建材,高强度、多孔、轻质、保温、隔音、防火、防水、无毒等新型建筑材料制备技术,以固体废弃物和废旧建材为原料的建材回收利用和再生技术。5、特种工程塑料。通用塑料(PP、PE、ABS、PS、PVC等)的改性技术,交联聚乙烯材料和电器用合成树脂材料。(十)节能与新能源关键技术专项。111、工业节能。节能新工艺、新流程和新装备;推广和开发工业余热余能利用技术与装备;提高工业(锅炉)窑炉的一次能源转换和利用效率。2、建筑节能。建筑及建筑环境系统的能耗分析与节能优化设计技术;实现建筑节能的高性能建筑部件,包括高性能的节能墙体、层面、门窗、玻璃幕墙、遮阳措施和通风等低能耗围护结构。3、风能利用技术与设备。开发600兆瓦级以上大型风电机组的关键制造技术与设备,研制新型无刷双馈发电机组,研发变速恒频控制技术和风电质量管理系统;开发风—光互补发电系统。4、太阳能利用技术与设备。太阳能光伏电池材料和组件技术;光—热转换材料、集热器结构材料和部件;研发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和装备;太阳能(光热、光电)与建筑一体化技术。(十一)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专项。1、工业液、气与固态废弃物处理与回收。制造业生产过程副产的污染环境的固、液、气态物和产品生命周期末端弃置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回收再利用的关键技术与装备。2、垃圾处理。垃圾填埋气(甲烷气)的回收,利用技术和设备。123、机动车排气净化装置和降噪技术。机动车排气净化器,机动车排气净化用高性能蜂窝载体、柴油车排放碳颗粒物和氮氧化物净化催化剂,油品添加剂检测技术和设备,低噪音处理技术和设备。4、城市污水处理与再利用。高效膜—生物反应器技术研究;城市污水二级出水深度处理技术研究;污水处理后污泥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
本文标题:五、主要业务措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380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