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销售管理 > 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成果材料
2007年第一期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成果材料项目编号:2007YWF1-09-3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农业“走出去”策略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2008年9月22007年第一期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成果材料子项目名称: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农业“走出去”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07YWF1-09-3项目牵头人:刘小和项目参加人:韩姝、杨建青、尤宏业等3目录引言1.关于中国乳业“走出去”的策略研究2.中国化肥业“走出去”问题研究3.大型乳品企业奶源生产的影响因素分析——以蒙牛乳业公司奶源基地为例4.中国化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5.关于内蒙古奶源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6.山东寿光化肥产业发展调研报告4引言刘小和杨建青韩姝“走出去”策略是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来的,文中指出把实施“走出去”对外开放策略作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着眼点。“走出去”策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走出去”策略指的是使中国的产品、服务、资本、技术、劳动力、管理,以及中国的企业本身走向国际市场,到国外去投资建厂,去开展竞争与合作。“走出去”是与“请进来”相对应的,“走出去”与“请进来”构成了中国对外开放的两个重要方面。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走出去”策略的实施,必将会改变主要由发达工业国家单向资本输出的传统国际资源配置格局,增大中国资本的国际扩张力。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内对“走出去”问题的研究逐渐重视起来。但现有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如:企业“走出去”的动因、可能存在的障碍、企业“走出去”的案例分析以及企业战略等,很少能找到对中国“走出去”问题研究的文献。目前,国外对中国“走出去”的研究不多,其昀具代表性的是波士顿咨询公司(BCG,2005)发布的《向世界舞台迈进:中国企业的对外并购》研究报告。在研究企业“走出去”的历史文献当中,几乎没有涉足到农业领域。而农业“走出去”是我国国民经济和对外投资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时所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农业“走出去”可以直接扩展出口市场,避开某些进口国设置的贸易障碍;同时也能带动一批产品的出口,这必然对国内经济发展形成有力的拉动,刺激国内经济加速发展。“走出去”策略的实施必将充分开发和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农业“走出去”不仅对国家经济发展会做出重大贡献,同时也为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1、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提升农业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2、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增强农业企业竞争力;53、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跨国经营人才。农业“走出去”是国家“走出去”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在配合国家外交、保障国内资源、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促进涉农企业成长和提高农民收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农业“走出去”已呈现出多地区、多领域、多形式的局面,但由于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国外环境瞬息万变和我国相关政策的滞后,农业“走出去”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深入分析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农业“走出去”的可行性,以及“走出去”的产品和地区路径、企业行为与国家政策,对于制定适宜政策,促进农业“走出去”策略顺利实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我国农业发展极不平衡,区域差别很大,优势地区自然资源条件好,已形成规模型的农业产业基地,比如东北地区的玉米生产基地、山东的蔬菜生产基地、新疆地区的棉花生产基地、河南地区的小麦生产基地、两广地区的甘蔗生产基地等,而落后地区则保持自给自足状态。针对优势地区,我们应当积极扶持,鼓励其走向国际市场。据了解,我国山东的大葱和大蒜出口日本、韩国已有数年。我国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培育暖棚蔬菜基地成效显著。这些都是农业“走出去”的成功范例。此外,行业差别也很大,有些行业发展较慢,而另外一些行业则发展迅速,比如乳品业,近年来的发展速度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涉农企业也是如此,既有现代化的大型上市公司,也有非常落后的乡村企业。地区发展水平相差巨大,主要外向型企业大多集中于东南沿海省市。因此,研究农业“走出去”,就要首先抓住那些具有资源优势、区域优势、技术优势、规模优势和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和行业,分析其“走出去”的可行性和发展趋势,研究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农业如何“走出去”的策略问题。基于对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农业“走出去”总体形势的分析,我们选取乳业和化肥业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以此来探索中国农业“走出去”的策略和规律。乳业是我国快速发展的新兴行业,乳制品营养丰富而全面,不仅富含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各种氨基酸,而且还易于消化和吸收,素有“白色血液”之称。作为一种理想的食品,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通过乳品消费来提高国民素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也加大了对乳品业的扶持,不断涌现的新企业、新技术、新品种和新的营销渠道,极大地促进了乳品的生产和消费,被誉为“朝阳产业”的中国乳品业正显现出蓬勃的生命力。需要关注的是,我国乳品消费水平仍远低于世界人均消费水平。据国际乳品协会公告,2005年主要乳制品液态奶人均消费量澳大利亚为109.70升/人、欧盟为95.77升/人、新西兰为92.88升/人、美国为86.38升/人,而中国仅为9.08升/人。这说明乳品在中国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中国乳品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行业的发展壮大,中国乳业昀终走向国际市场将是必然的。6化肥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化肥业的发展与农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根据入世承诺,我国已于2006年12月11日起,允许外商设立化肥批发企业,这就意味着我国化肥行业将面临全面开放,同时也将面临开放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化肥市场开放后的影响研究也迫在眉睫。从化肥企业的角度来看,外资的进入必定会对国内的企业带来一定的影响,开放后国家对化肥生产者的补贴也会大大减弱,那么市场完全开放后我国的化肥企业如何寻求自身的发展?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化肥生产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据统计,每生产1吨钙镁磷肥,约需要3847公斤磷矿、1268公斤焦煤及80.32千瓦/小时电。此外,生产每吨纯P2O5所需的磷矿有逐步上升的趋势。为了保证我国化肥工业的发展,在能源非常紧张的条件下,国家一直对化肥生产给予优惠政策(如铁路运输等)。随着我国化肥生产量和施用量的大幅度增长,资源与能源消耗量也将大幅度增加,这已经成为我国化肥产业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化肥企业“走出去”,是解决我国资源、能源短缺的昀好选择。化肥企业在海外投资是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其好处:一是能够利用国外的资源优势进行生产;二是转移本国一部分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三是降低进口化肥所带来的风险和隐患;四是避免化肥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乳业和化肥业一个是高成长的新兴行业,一个是具有战略地位的高能耗行业,他们能否健康发展,能否成功地走向国际市场将对全球化进程中中国农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7关于中国乳业“走出去”的策略研究自加入WTO以来,我国各行业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扩大,自由贸易的市场格局正逐步形成,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我们可以进口所需要的产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们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这可谓“引进来”;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走向国际市场来促进和提升我们产品和企业的竟争力,这便是“走出去”。赢得机会的同时我们也面临着空前的竞争。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是党中央在世纪之交总揽全局、根据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到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农业“走出去”可以避开某些进口国家设置的贸易障碍,充分开发和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这不仅对国家经济发展将做出重大贡献,同时也为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要研究“走出去”战略,首先应当搞清楚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状况、发展潜力和发展趋势,其次要了解我们在国际上这一领域的地位和竞争力,然后再看“走出去”的意义和可行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了主要农产品供给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农产品市场日益丰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对农产品质量和食物营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前提下,乳品业作为改善城乡居民膳食结构、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加速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实现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发展的重要产业,不仅具有十分广泛的发展空间、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还具备较明显的后发优势,可望成为农业乃至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新的支柱产业。据统计,1979-1999年,我国奶牛存栏数和产奶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均保持在10%以上。1999年全国奶牛存栏数达443万头,产奶量807万吨,人均奶产品占有量7千克。2000年以来,在市场需求的强劲拉动下,奶业生产与消费连续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奶牛繁育和生产体系,奶牛存栏数超过1000万头,为乳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内乳品加工企业达1500多家,其中日处理50吨鲜奶以上的企业200多家,特别是象伊利、蒙牛等行业龙头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都已达到现代化的生产水准。与此同时,我国乳品消费市场也已基本形成。但是,从国际贸易的角度看,中国的乳制品目前还不具备竞争优势,各种奶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很低,基本在1%以下。总之,我国乳品业发展速度快、市场空间大、有资源优势、生产能力相对集中,虽然在国际市场上相比,我国乳品业的整体竞争力还比较弱,但从发8展的角度看,其潜力不可低估,研究我国乳品业“走出去”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知道,乳品业的发展状况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这主要是由于资源条件的制约,其中包括自然气候条件、品种资源条件、饲草料条件、劳动力资源条件以及加工企业条件等。因此,我国主要的源奶生产和加工基地在黄河以北地区,尤其是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原料奶生产又集中在新疆、内蒙古、河北和黑龙江4省区。从奶牛的存栏量来看,2003年末4省区奶牛存栏头数分别为148万头、144.5万头、130.4万头和117.6万头,占全国奶牛存栏总量的63.1%;从牛奶产量来看,2003年4省区的牛奶产量分别为113万吨、308万吨、197.9万吨和300.5万吨,占全国牛奶总产量的56.5%。特别是内蒙古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全国昀大的两家乳品加工企业伊利和蒙牛均在此地。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以内蒙古乳业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从奶牛的养殖模式、养殖规模和养殖效率,从乳品龙头企业伊利和蒙牛公司的经营状况来分析内蒙古乳业的发展情况,尽而研究我国乳业“走出去”的可行性。一、内蒙古乳业发展的总体情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食物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善,各种乳制品正逐步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这有力地促进了乳品业的发展。在此机遇下,作为全国畜牧业大省区,内蒙古先后诞生了伊利和蒙牛两大乳制品企业,经过快速的发展,无论规模还是产量这两家企业如今当之无愧地成为全国乳品行业的前两名,内蒙的乳制品几乎占据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企业的扩张成长极大地带动了奶牛养殖业的发展,2006年底,全区奶牛存栏301万头,牛奶产量880万吨,人均鲜奶占有量367公斤,乳制品产量345.76万吨,人均乳制品占有量144.5公斤,液态奶产量占310.11万吨,人均占有量129.6公斤。奶牛饲养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目前,西部区的奶牛头数和产奶量占全区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其中呼和浩特市奶牛存栏70万头,牛奶产量282万吨。包头市奶牛存栏47万头,牛奶产量132万吨。鄂尔多斯市奶牛存栏8.8万头,牛奶产量29万吨。三市牛奶产量的总数已占全区牛奶总产量的50%以上,较上年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与之相配套的服务体系已基本建立并正在逐步完善,一是建立了奶牛强制免疫制度。自2004年起,呼、包、鄂三市基本上实现了奶牛全年四次免费强制免疫,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因疫病带来的养殖风险。二是实施了奶牛良种补贴。2005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在
本文标题: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成果材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396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