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简介.ppt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简介湖南省第一师范教育科学系陈朝晖课程与教学论是初等教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必修。本课程任务:向学生系统传授关于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知识,了解课程编制和教学的一般原理;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课程开发和编制、教学设计与评价的基本技能,并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对课程教学实践作一般的分析探讨。学生具备必要的教育学通论和教育心理学知识。在此基础上,由教师引导学习并研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课程与教学的概念、历史发展过程、形态,课程目标与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校本课程,以及教学的功能、本质、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原则、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材的使用、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设计等相关内容。本课件包括以下内容:第一讲绪论第二讲课程的基本理论第三讲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第四讲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第五讲校本课程开发第六讲教学的基本理论第七讲教学目的与教学功能第八讲教学模式第九讲教学方法第十讲教学组织形式与媒体第十一讲教学评价课程与教学论湖南第一师范教科系陈朝晖第一节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论案例:“课程论就是研究课表的吗?”2000年10月的一天晚上,我们华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的全体教师,来到教室里与新招收的2000级小学教育专业班学生一起,举办“实施导师制”的师生座谈会。会议开始前,我便与学生们开始相互认识和寒暄。一位男生笑眯眯地问我:“老师,您是教什么课的?”我回答到:“我但任本科生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课程论。”他脸上涌出了几丝疑惑:“课程论?课程论是搞什么的哦?”我思量着怎样深入浅出又简明扼要回答他的问题,迟疑了一会儿。他快人快语地接着试探着问:“课程论就是研究学校课表的吗?”我赶忙回答:“怎么说好呢?既是也不是。课程论既研究学校课表,但又不仅仅研究课表。”学生又笑了,问:“课程论究竟是研究什么的?!”我们学习课程论要学习些什么?“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现象、问题、规律2.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3.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技术二、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演进1.课程与教学思想的萌发2.教学论学科的形成3.教学论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4.课程论的独立与大发展5.新世纪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趋势:走向融合1.古代的课程与教学思想在中国,早期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主要是基于教育者自身的经验提炼出来。春秋时“六艺”,“子以四教”,以及启发式、温故知新等;《学记》教学相长、“善喻”;汉朝以后儒家独尊等。都是有关教育(课程与教学)内容与方法的见解。古代希腊,智者派,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和柏拉图;雅典的“七艺”和谐教育;斯巴达军体教育。古罗马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是源头。2.教学论学科的形成时间。1632年,捷克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德性/智慧和笃信;百科全书式的课程;遵循万物的顺序;彻底、迅速和愉快的原则;集体教学等思想。即理论基础;学科的基本概念和范畴独立;方法;名著等。2.教学论学科形成(17-19世纪)诞生标志:夸美纽斯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泛智教学论: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普及初等教育,并首次论证了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成熟的标志: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一书。教育三中心:教师、书本、课堂“五段教学法”: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3.学科的分化与多样化时间:20世纪开始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形式教育派与实质教育派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传统教育学派的“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凯洛夫教育学,共产主义方向;教学特殊认识说;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分科教学的强化斯金纳程序教学、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布卢姆掌握学习、瓦根舍因范例教学理论。泰勒的课程论;施瓦布等儿童自制的木屋4.课程论的应运而生与蓬勃发展时间:20世纪初期1918年,博比特(F.Bobbitt)的《课程》问世,这是第一本专门论述课程的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在现代课程论学科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20世纪中叶以后,课程理论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些流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学术为中心的学科结构课程理论、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社会改造课程理论和以学生经验及兴趣为主的学生中心课程理论。5.新世纪课程与教学理论发展趋势:走向融合从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出版,到1918年博比特《课程》问世,再到80年代韦迪(RWeade)“课程教学”理论的提出,前后近400年,课程与教学理论走过了一条“形成——分化——融合”的发展之路。三、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和方法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1.课程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2.课程与教学论需要系统学习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方法1.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课程与教学的概念;基本原理和价值观念;专业技能2.联系实际问题意识,实践兴趣3.注意拓展学习阅读一些专业名著和专业杂志第二讲课程的基本理论湖南第一师范教科系陈朝晖【教学目标】掌握课程概念,关于课程本质的不同认识,课程发展的历史状况,课程论涉及的基本问题和基础知识【教学重点】基本概念、理论、原理: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科、科目、分科课程、知识、经验、活动、计划与方案、课程的表现形式、学校课程、古代和近代地课程形态、现代课程的形成、当代课程的形态、综合课程、显性和隐蔽课程、影响课程的外部和内部因素【教学难点】关于课程本质的不同认识;课程的表现形态和分类。【学时数】4学时【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掌握以下概念和原理:课程,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学科、科目、分科课程、知识、经验、活动、计划与方案、课程的表现形式、学校课程、古代和近代地课程形态、现代课程的形成、当代课程的形态、综合课程、显性和隐蔽课程、影响课程的外部和内部因素第一节课程的基本概念第二节课程的历史发展第三节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第一节课程的基本概念一、什么是课程二、与课程相关的概念三、课程的表现形式一、什么是课程1.词源学的释义2.学者下的“课程”定义1.词源学的释义汉语“课程”出现于唐代,但很难说是专用术语,只能大致说包括了学习的内容和进程安排。近代,“课程”用来指称“教学科目”(即学科内容)以及教学这些科目的“顺序和时间”。英语里”curriculum”词根原有“跑道”之义,引申为“学习的进程”。但仍然有“教程”和“学程”的侧重。概括来看,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2.学者下的“课程”定义施良方教授归纳课程的六个定义美国学者古德莱特的层次定义施良方教授归纳课程的六个定义课程是教学科目;课程是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是学习经验;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是社会改造。这六个定义,课程是教学科目/课程是教学活动/课程是学习经验,最值得注意。古德莱特的层次定义课程处于五种状态:即理想的课程官方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实际运作的课程实际体验的课程二、与课程相关的概念1.教学内容2.教学进程3.学科4.科目5.知识6.经验7.活动8.计划或方案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一般指“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还包括“怎样教”的问题。两个概念的外延不一样。2.教学进程它回答的是“怎么教”这个问题里的时间组合问题。教学进程还有计划的进程和动态的临时处置的进程。3.学科学科是学术的分类;还指教学科目。课程论里的学科是用后者意义。从各门科学领域里(文化领域里),以教育的视点选择部分内容(知识或技能),分门别类并以心理学视点系统化组织起来实施的课程,即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现代学校课程的主体。4.科目科目强调分科的形式,如课程表上的“语文”“体育”“音乐”等。科目与学科的区别主要是,后者强调了内容。5.知识与技能、价值观并列,是学校课程内容的一个主要方面。6.经验这个概念有动词的意义、名词的意义、认识论的意义。也是学校课程内容和实施的一个主要方面。7.活动有人认为是学校课程的内容;也有人认为是课程实施的途径和方式。8.计划或方案有人认为计划即课程;但计划是静止的,课程还有实施的动态意义。课程与计划又密切相关。三、课程的表现形式从文本形式看,课程有多种表现形式。1.课程计划: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规定学校课程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课程计划一般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负责。2.课程标准:主要指学科课程标准,一般概要地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课程标准和过去的教学大纲有联系,但二者还是有区别。3.教科书和其他教学材料,这被看成实施课程的资源和载体。第二节课程的历史发展一、世界上最早的“课程”二、学校课程的诞生三、近现代课程的形成四、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一、世界上最早的“课程”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课程。只能说是对应物。二、学校课程的诞生学校是专门化教育的产物。古代西方“七艺”,东方“六艺”等。学校课程开始具有系统化稳定化特征;以传授和问答为主。三、近现代课程的形成大致在17世纪后,随着近代学校的产生,现代意义上的课程形成。第一,从内容看,自然科学进入现代课程体系并取得合法地位。此外如外语、体育、手工劳作也进入课程体系。第二、在内容的进程安排上,纵向有了学年划分,有了从小学到中学、大学的连贯性;横向上,加强了多学科之间的协调。进程安排有了教育学和心理学依据,教育价值和目标越来越明确。第三、民主化、民族化和科学化是趋势。第四、课程实施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活动增加了。教科书编辑专门化了。四、当代各种各样的课程形态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3.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知识、儿童和社会是影响课程发展的三个最基本因素。依据三者在课程编制中的侧重,可以把课程分为三种形态:倾向于从知识本身的逻辑出发,强调知识自身的需要和价值的课程称为知识本位课程。有系统性特点。倾向于从儿童的心理发展逻辑出发,突出强调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的课程,称为儿童本位课程。倾向于从社会的现状出发,强调社会当前的需要的课程,可称为社会本位课程。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如前所述。活动课程是指儿童通过活动学习,在实践中经验得到丰富和增长。它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3.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这也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前者强调分门别类设置,综合课程是指一定科目的综合化。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这也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前者指形式的正式的课程,后者指非正式的课程。5.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这一组概念主要从课程学分管理角度着眼。第三节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一、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二、影响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内部自身因素一、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三大外部因素:社会儿童观知识观1.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能够培养什么样的人,影响着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选择、编制教科书和评价课程实施的根据。这样,社会的要求和条件就决定着课程制度、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编制/实施/评价等方方面面。还需要注意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课程与教学影响在不同的方面是有所侧重的。比如政治决定着课程教学的性质和方向。另外,如果深入的研究,我们还需要注意社会的政治等方面是怎样与课程教学发生互动的。2.儿童观对课程发展的影响不同的儿童观影响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组织。如认为儿童生来是恶的,必须经过鞭笞和严格的训练才能向善成长为人,那这种课程的内容和方法就必定是专制的。今天,我们强调课程与教学的编制和实施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儿童本位的课程观更是把儿童看作课程的中心。3.知识对课程与教学的影响知识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知识的发展情况决定了课程的发展面貌、动力以及组织方式。二、影响课
本文标题: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简介.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451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