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2018河南中考语文复习
2018中考现代文阅读—记叙文阅读学会审题•审题要“咬文嚼字”•“具体”还是“概括”?•情感还是性格?•填原文词句,还是自己归纳?•抓住题干要求——“哪些”、“分别”、“举例简析”、字数限制……•“结合全文”“联系下文”“联系现实生活”之类的字眼学会答题阅读失分原因:1.答题没答到点上2.没想起该答这方面不知道是这个答案答题结构和答题方向知识点(踩分词)学会答题1、答题要规范两问或两问以上的要分条作答;用完整句子而不是单个词语答题。2、答题要完整(1)要根据分值找到所有的得分点不能遗漏(2)要用完整的句子答题而不是词语或者短语例如:衬托人物心情——衬托了人物怎样的心情——通过描写什么,衬托了人物怎样的心情?3、答题要圆润•问“为什么”就答“因为……,所以……。”•问“过程”就答“先……然后……最后……”4、答题要仔细。(比如分清说明方法、修辞方法和论证方法)二、回顾考题,归纳考点及策略2017年《唯有垂杨管别离》7、面对厄运,岳老师带着小病号留下了哪些“抗争的痕迹”?请简要概括。(4分)8、岳老师两次大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具体分析。(4分)9、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A】当她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一丝红晕。(从描写方法的角度)【B】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就马上开始给小病号上课。(从词语运用的角度)10、本文以“唯有垂柳杨管别离”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4分)2015年《滴水之恩》•7.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我”和“他”之间的故事。(4分)8.“头裹苗帕的老妇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4分)9.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10.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4分)2016年《母亲养蜗牛》•8.“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4分)•(1)①,波澜顿起。•(2)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3)②,波澜又起。•9.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10.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4分)•11.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分)记叙文主要考点1、概括作品内容2、把握人物形象3、句段在作品中的作用4、理解描写作用5、赏析写作手法6、赏析语言词句7、发挥联想、想象,结合自我、实际表述(一)概括作品内容1、例题:2017年河南《唯有垂杨管别离》1.面对厄运,岳老师带着小病号留下了那些“抗争的痕迹”?请简要概括。①岳老师在病房里给从未踏足过学校的小病号上课。②岳老师在小病号愤怒发问后,不仅教他更多,还给他喂饭,让他喝水,陪他采花。③岳老师听说小病号要转院,为小病号编写教材④岳老师听到小病号离别时背出了诗,大哭起来。2016河南《母亲养蜗牛》8.“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4分)(1)①,波澜顿起。(2)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3)②,波澜又起。①蜗牛尚小,母亲精心照料,儿子却说要吃蜗牛②蜗牛长大了,儿子已放弃吃蜗牛的念头,母亲却突然端出一盆“蜗牛汤”2、其他叫法:(1)简要复述本文的故事;(2)概括这篇文章的情节;等等。3、答题要领:(1)抓住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2)套用格式——“何人+做何事+结果”或“何时何地+发生何事+结果”;(3)切忌答成主题思想。(二)把握作品形象1、例题:2015河南《滴水之恩》9.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①善良,有爱心,乐于助人:为潦倒的他买水买糕,并劝他回家。②细心体贴,尊重他人:没有言明“我”曾帮助过他,维护他的尊严,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意思对即可。一方面2分,其中形象1分,分析1分。共4分)2、答题要领:(1)通过人物言行表现,总结其性格、品质特点,可能还要答出其身份;(2)套用格式——“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身份、称谓)”;(3)“分析”即举例说明,不结合具体事例要扣分。3、注意事项:(1)要使用概括性词语作答,不能对人物进行具体描述。如:“母亲是一个愿意把眼角膜捐献给女孩的人”;(2)注意分值,多多益善;概括特点,由主到次。(三)领会主题感情1、例题:2013年《放学》11.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表现母爱,有人认为是表现童真童趣,有人认为是关注儿童成长。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4分).示例一:我赞同主旨是表现母爱。安安放学回家晚了,妈妈很焦急,为他的安全担心。妈妈对安安回家晚有疑问,却没有轻易下结论,丽是亲眼去看他到底做了什么。这些都表现了妈妈对孩子的爱。示例二:我赞同主旨是表现童真重趣。文章髑较多的笔墨细致地描写了孩子们爬短墙、逗狼狗等活动,表现了儿童好奇、爱冒险、爱探索的天性,充满童真童趣。示例三:我赞同主旨是关注儿童成长。文章把安安与妈妈在放学回家所用时间产生的矛盾摆在人们面前,意在引起人们反思:不应完全用成人的标准苛求孩子,应多从儿童的视角来看待他们的行为,精心呵护他们成长。(观点,1分;结合内容,1分;分析,2分。共4分)2、答题要领:(1)看标题入手(2)看文章开头、结尾入手(3)看议论抒情句(4)看过渡句(5)看反复出现的句段(6)看注释套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格式。四、理解描写作用1、例题:2016年《母亲养蜗牛》9.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突出母亲对蜗牛的精心照料,表现了母亲对蜗牛的喜爱。为下文母亲不舍得这些蜗牛被吃掉等情节做铺垫。种类分类注释作用正面描写(直接)动作描写又叫行为描写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刻画形象,突出人物性格、品质等。语言描写含:对话和独白外貌描写含:肖像、服饰和神态心理描写侧面描写(间接)以景衬人环境描写还有其他作用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以人衬人含:正衬和反衬以物衬物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包括:场景、服饰、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的细节描写。答题要领:•A、人物描写及其作用类型: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格式:描写+对象+特征(性格)•B、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1、交待要素(暗示时间、地点。。。。。。)2、渲染气氛。3、烘托人物心情。4、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5、帮助塑造人物性格(五)赏析词语句子1、例题:2017《唯有垂杨管别离》10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A】当她将病房当作课堂以后,某种奇异的喜悦降临了,她那终年苍白的面容上竟然现出一丝红晕。(从描写方法的角度)【B】每一天,只要两个人一输完液,就马上开始给小病号上课。(从词语运用的角度)【A】例:从“终年苍白”到“一丝红晕”,抓住脸色变化这一细节,表现出岳老师成为小病号老师后的成就感和喜悦之情。(2分)【B】例:“每一天”“一输完液”“马上”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连用,写出了岳老师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抓紧给小病号上课的情形。(2分)2013《放学》10.全文十多次写表示时间的词句,有什么作用?(4分)①表现妈妈等待的焦急。②记录事件的进程,推动情节发展。③时间精确到分,突出孩子活动的专注投入。④是故事矛盾的焦点,引发人们对文章主旨的思考。(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共4务)“赏析写作手法”就是分析运用这些写作手法对于人物刻画、主题表现、文章结构、吸引读者等方面有什么作用。写作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白描、象征、对比衬托、联想想像、铺垫伏笔、过渡照应、开篇点题、卒章显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抑扬结合(欲扬先抑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2、答题要领:(1)首先需正确辨识运用的手法;(2)结合具体内容,说明在表现人物,表达思想感情、主题等方面的作用;(3)指出使用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4)套用格式:“一般作用+具体作用”格式。(六)品味语言词句1、例题:河南中考语文《漓江情韵》11.从文中画波浪线的a、b两个比喻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a在漓江朦胧诗中,又出现了一个标点,那是一个破折号,顺着江心渐渐向江边移动过来。b那朗朗的笑声,惊飞了江边的水鸟,像是标点中的一串黑色省略号,消失在漓江茫茫的雨雾深处。2013年河南中考语文《放学》9.品读第⑦-⑩段,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细节描写中任选一个方面,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4分)三、析看2017中考记叙文1、注重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如第9题:“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意在让考生从语言角度去选取句子体味感悟。可喜的是,本题提示了赏析的角度,这就给了考生很大的方向指导和自主空间。2、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本文以“唯有垂柳杨管别离”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四、掌握方法提高效率阅读题的解题步骤和诀窍:一读要整体感知,读懂文章二读要审清题干,明确方向三读要整合要求,明了表达。尊重原文,在原文中找答案
本文标题:2018河南中考语文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454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