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10杨氏之子1.会认3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文章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的意思。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2读读课题,说说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4自由地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短……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1)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应(yìng)”。(2)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识,比如: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1)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可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问?2背诵课文。第二课时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2出示句子: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1思考: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1)“应声答曰”说明反应很快,不假思索。(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地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也不是我们家的。2讨论:(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二、拓展延伸,综合学习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古文,虽然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孩子们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降低学生学习上的难度,唤起他们阅读的欲望,就成了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从这几方面入手:1.激发兴趣,消除畏难情绪。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古文,他们的心里充满了好奇,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我把本篇课文的设计定位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上。首先我用故事导入,让学生初步认识古文特点。在故事导入揭题之后,我又让学生说说本课较以往学过的课文有哪些特别之处。此环节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在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时候建立初步印象。2.以读促悟,体会语言魅力。学习古文,读是最难的,又是最重要的,说它难是因为不好读,说它重要是因为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懂,才能体会到古文的魅力。所以,在课文的感知环节中,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按照读通课文——读好课文——读懂课文的程序读书。学生初读课文语速过快,停顿不准确。于是我采取教师示范朗读,并告诉孩子们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古文时,要注意停顿,语速要慢。然后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方法,让学生再读。可让学生尝试了读第一遍后,发现学生是一字一停地读,没有古文的韵味。于是我又范读了个别难读的句子,再采取领读、学生练读的方法,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学生终于把短文读流畅了。3.回顾学法,初步感知。为了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我先引导学生总结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然后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的方法跟学习古诗的方法大同小异,也可以用上这些方法。4.古今对比,教给方法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利用古今对比,引导学生把握文言文中个别字的意思,如:“之”“为”“其”等,做到懂得文言文中个别字的意思,进而正确地、全面地理解文意。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精妙,进而感受他的机智与敏捷,从而领悟到其中的道理,达到诵读的效果。最后,我和学生一起总结刚才学习的方法:懂其字,知其意,悟其理,诵其文。教学反思初次拿到课文《杨氏之子》,因为是古文,虽短,但我的反应是不会教。这第一次需要教学古文,而学生也是第一次学到古文。虽然如此,总也不能不教。那么我想,面对这第一次,该让孩子学到什么?首先,我认为应当弄清古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在这篇古文中,有许多典型的单音节词,如“孔君平诣其父”中的“诣”指拜见。还有“未”、“闻”、“示”等,那么我想让孩子学会借助注释学习,这是一种习惯。先举出注释中有的“诣”,再让孩子去研读。也许有些教的味道,但是,我想固然学生的“先学”很重要,但初学后仍未明白的,应当点拨。因为这是第一次。其次,我认为要在古文的语境中读出语感来。这可有点难,不像现代文的有感情朗读。古文要读好,首先当然要理解意思,这是孩子通过自读及合作交流可以基本达到的。那么这可以放手让孩子操作。在此基础上,学习适时停顿朗读。此时,学生没有读出古文味,读得一字一停,什么也不像。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就这样整整读了半节课,孩子还饶有兴趣。虽然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明显地感受到读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这是入情入境地品味。品味够了,我抛出本文的中心问题:读了文章,杨氏之子应答如何?没想到孩子们都读出了一妙所在: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闻”之语气婉转却鲜为人知。我想: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再读,可惜还是没有答案。于是,我只得拿出比较句子的方法。将“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作比。光这样读肯定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语境中。我们先读了这似乎相同的两句,解释了意思,然后我让他们演一演,学生当杨氏之子,我当孔君平,对读,再换着读,从读中发觉有人已意会。我不挑明,也不让他把答案说了,因为还有许多人正在跳,就要摘到桃子了!接着我让那似乎意会之人演杨氏之子,其他人用心演孔君平。放入语境中对读,果然许多孩子明白了“未闻”之妙用。我没有及时揭穿,而是让他们小组内再读读杨氏之子的应答。不一会我没讲明他们已然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再次,在学生兴趣黯然时,拓展《世说新语》中另几个聪慧之语《谢太傅篇》与《徐孺子篇》。有了这次学习的经验,再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去。绕着看的当儿,我发现学生再读古文时确实老练了许多,而且是非常饶有兴趣地去探索语言的艺术。学完此文,我自感牵引过甚。但是我转念一想,虽然教得多,可孩子们学古文的兴趣变浓了,而且也学到了一些读古文的方法,他们有收获我心应足矣。
本文标题:《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517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