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基于“山-城”关系演进的城市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策略
基于“山-城”关系演进的城市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策略——以太原市为例【摘要】由于特有的地理环境和城市历史,名城太原的历史文化价值很大程度上积淀于周边的山林中。随着产业转型、生态治理及建成区逼近,该区域成为旅游休闲和房地产开发的热点地区。但由于城乡统筹、规划改革进程滞后,开发建设处于部门分割的无序状态。本文梳理了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太原“山-城”关系的演变与问题,认为目前处于山城融合阶段,但对“山-城”整体文化价值的认知还远远不够。在分析现有城市总体规划、名城保护规划和城郊休闲农业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山-城”空间修复与文化传承对策,即在认识层面应重估“山-城”整体价值,以文化主题统筹保护与利用活动;在政策层面应加快“综改试验”制度创新,推进“山-城”融合发展;在技术层面应以城市设计法规化为手段,修复“山-城”空间格局。【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山-城”关系;空间修复;太原市1引言太原市有着2500年建城历史,2011年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太原城市的产生和每一次变迁,都与周边的山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周边的山林由此积淀了丰富文化遗产,成为城市功能和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快速工业化期间,该区域成为煤炭开采、化工建材等工业仓储区,除零散的文物保护和生态保护区外,其整体文化价值一直被忽视。近年来,随着产业转型、生态治理及城市扩展逼近,该区域的旅游和房地产开发价值凸显,政府、企业、村民等纷纷投资。然而,这些开发建设行为却带有自发性与盲目性。在总体规划层面,该区域大都属于禁止开发区或限制开发区,并非城市主体功能延伸区域;在国土规划层面,相当多的项目位于建设用地之外,属于违法利用;在统筹协调方面,由于规划、林业、文物、农业、旅游、环保等部门各施其政,各类开发与管理行为之间缺乏整体统筹,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缺乏共享与衔接,导致该区域整体价值缺乏认知和保护缺位。基于此,本文认为,在当前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名城保护地位提升、保护范围日益扩大的新形势下,从城市历史文化传承的高度,重新认识该区域的整体价值,以城乡统筹、“三规合一”、生态红线划定等规划创新为契机,重构“山-城”关系,将该区域的各类开发建设活动整合到新的城乡空间结构体系中,是城市发展和文化传承的必然选择。2历史上山与太原城市的关系太原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部为汾河河谷平原,正所谓“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东、北群山属于太行山余脉系舟山,统称东山、北山;西边群山属于吕梁山脉,统称西山。传说“台骀降龙”变龙山,夏禹治水改龙头山为系舟山,由此形成太原盆地,孕育了早期文明和聚落。《管子.乘马》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管子.度地》中说:“故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之地,而择地形之肥饶者。乡山,左右经水若泽。”《周礼.夏宫》中主张建城时“若有山川,则因之”。古晋阳城的建立,秉承了中国传统的城市营建理论,城依山而建、因水而名、以山川形胜而称雄。在城市发展变迁的过程中,周边的山石、林泉不仅容纳了宗教、游憩等功能,而且也被赋予了文化的意义,成为城市价值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图1太原府境图资料来源:《太原府志》二十六卷,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关廷访修,张慎言纂;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2.1山是太原作为军事重镇而影响历史的基础和要件太原周边的山,是城市作为军事重镇而凭借的天险。太原素有九朝古都、天下肩背和“龙城”之说,皆凭借“三山环抱、汾水中流”的特殊地形而来。《后汉书·冯衍传》描述太原:“东带名关,北逼疆胡,年谷独孰,人庶多资,斯四战之地也,攻守之场也”。著名的“太原三关”天门关、石岭关、赤塘关皆因险峻的山势而天成。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的西晋、隋、唐、五代时期山西境内的重大战役,皆与西山有关。宋灭晋阳后在汾河东岸另立新城,也与东山的屏障作用有关[1]。《宋史地理志》认为,宋太原城“其地东际常山,徙州治焉,然犹为重镇,屯精兵以控边部云”。东山自古是太原锁钥,明代李自成军队由此攻入太原,1937年日寇从这里向南进犯。1948年的太原战役是解放战争中战斗最激烈、付出代价最大的城市攻坚战,阎锡山在东山建了3000多个碉堡,自称为“华北第一工事,足抵精兵50万”,东山一失,太原即失[2]。图2太原战役作战示意图与东山攻城情景资料来源:山是城市存放精神信仰的宗教祭祀场所宗教是古代城市作为统治中心的主要功能之一。太原作为“九朝古都”,太原周边山林也逐渐发展成为其宗教祭祀空间。《旧唐书·裴休传》云“太原……近名山,多佛寺”。元好问《威德院功德记》云“并州,唐以来图经所载,佛踏庙处示他郡为尤多。”不论是民间对祖先的崇拜、对水神的祭祀,还是统治者对佛教、道教的弘扬,都以山林为重要载体[3]。现太原市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其中东、西山就有22处,包括宗教遗迹11处。此外还有大量省级、市级和区级文保单位星罗棋布。最著名的晋祠位于悬瓮山麓、晋水源头,相传是为西周晋国开国的唐叔虞而建。与晋祠相似的名人庙宇还有位于烈石山的窦大夫祠、崛围山的多福寺(红叶洞傅山著书处)和清徐狐突庙等。数量最多的是佛教遗址,与悬瓮山相连的龙山、天龙山、蒙山一带,从南北朝到唐朝期间一直是中原地区重要的佛教圣地。唐《北齐书》记载,高欢与高洋笃信佛教,以晋阳为陪都,大兴寺塔,开窟造像:“凿晋阳西山为大佛像,一夜燃油万盆,光照宫内。”天龙山石窟经东魏、北齐、隋、唐历代开凿,成为全国十大石窟之一,“天龙山样式”成为中国佛教造像的基本模式。唐代李世民曾作《谒并州大兴国寺诗》,表达了对太原佛寺的重视。到唐代中后期,童子寺(石门寺)、开元寺成为远近闻名的佛教圣地,西山吸引四方信众朝圣巡礼[3]。宋代以后,西山北部崛围山一带成为又一处佛教胜地,留下多福寺、净因寺等名胜。明请时代,太原东山有永祚寺、白云寺等香火兴盛。永祚寺明代双塔,是全国最高的砖结构建筑,同时也是太原的标志和象征。除佛教外,道教也把太山、龙山作为主要营建区域,现存有太山龙泉寺、龙山石窟(全国最大的道教石窟)等。此外,几乎每个村庄都有道教寺观。2.3山是市民休闲游憩的重要场所郊游是中国古代城市生活的重要内容。先秦的“上巳节”是古代青年男女郊游的节日。到唐代,“长安春时,盛于游赏,园林树木无闲地”[4]。宋代设有“踏青节”。太原的西山很早就成为官方和民间的休闲场所。隋炀帝杨广曾在汾水源头辟建“汾阳宫”,开筑“天门关栈道”勾通晋阳与静乐、宁武的交通[5]。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中写道“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6],明代杨基《太原春日郊行》写道“步屟爱沿流水曲,开怀欲与众山齐。诗成谁复吹萧和,却向藤罗石上题”[7]。晋祠周边的前山地带一直以来就是避暑胜地,建国后有五星级宾馆晋祠国宾馆、工人疗养院、干部疗养院等,形成了一定规模效应和认同度。登临是古代文人重要的精神生活。多少千古名篇都产生于诗人登高望远、感怀千古之时。李白在太原留下“抗目远览,凭轩高吟,汾河镜开,涨蓝都之气色;晋山屏列,横朔塞之郊原”之句[8]。元人姜彧有诗云:“满谷萧萧落叶黄,绣衣骢马驻平岗。一川野色迷秋色,四面山光接水光……溪山影里联金勒,箫鼓声中倒玉舟。苍壁秀,锦屏幽。……不信青山两鬓秋”[9]。2.4山是城市景观风貌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山光凝翠,川容如画,自古名都并州”,这是宋代沈塘咏太原的名句。在历史上,山已经成为太原城市风貌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太原的山,既是俯瞰城市全貌的视点、城市画卷背景和城内街道庭院远眺的借景,又是城市审美的精神载体。不同版本的“太原八景”、“阳曲八景”多在山上(表1)。山峰、高塔、寺庙、大佛……都是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标志性景观,与城市融为一体。如明嘉靖年间所修的《太原县志》对天龙山作如下的评价:“此山松柏苍翠,林木葱茂,既具天然之生成,复有人工之修饰。胜境之佳,在环省诸山中实属罕见,且峰峦秀美,泉声淙淙,气候清爽,幽雅绝俗,游者于此,辄有不忍即返者”[10]。历代描写太原景色的诗词大部分都与山有关。金代诗人元好问在登临太原西山时写下“水上西山如挂屏,郁郁苍苍三十里”的诗句。明王世贞《九日登镇楼小宴》:“晋阳风色更重阳,闲眺千岩万木苍”[11]。图3太原八景、阳曲八景部分(依次为:古塔凌苍、崛围红叶、蒙山晓月、五峰聚秀、冽石寒泉、土堂怪柏)图4开化寺、天龙山、多福寺表1西山各级八景(十景、十二景)内容八景所属其中位于西山地区的景观名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位置来源太原县八景(一)县城蒙山晓月、汾水秋波、白龙时雨、卧虎晴岚、广惠灵泉、浮屠瑞蔼、仙嵓避暑、御井停騱44蒙山晓月(蒙山)、卧虎晴岚(赤桥村)、广惠灵泉(晋祠)、仙嵓避暑(北汉刘继元在蒙山顶造避暑宫,开化峪内设御驾桥)嘉靖《太原县志》太原县八景县城五峰聚秀、八洞环青、清潭写翠、古塔凌苍、蒙山晓月、汾水秋波、白龙时雨、卧44蒙山晓月(蒙山)、卧虎晴岚(赤桥村)古塔凌苍(阿育王塔,即惠道光《太原县志》(二)虎晴岚明寺舍利塔,位于古城营村)阳曲八景县城汾河晚渡、烈石寒泉、崛围红叶、土堂怪柏、西山叠翠双塔凌霄41烈石寒泉(二龙山下)、崛围红叶(崛围山)、土堂怪柏(崛围山)双塔凌霄(东山永祚寺)道光《阳曲县志》天龙八景景区崇山环秀(崇山环翠)、层阁停云(佛阁停云)、龙潭灵泽(龙池灵泽)、虬柏蟠空、鼎峰独峙、石洞栈道、高欢避暑、柳跖旗石(柳子旗石)44天龙山:原名方山,海拔1370米,位于晋祠西11公里处。光绪《晋祠志》晋祠外八景景区悬翁晴岚、文峰鼎峙、宝塔披霞、谷口双堤、山城烟堞、四水青畴、大寺荷风、桃源春雨35晋祠周边。宝塔披霞(晋祠南部奉圣寺内舍利生生塔)明仙峪十二景景区峰悬石翁、岩挂冰帘、鹿角蘸碧、虎尾拖岚、凉岩锁翠、刚崖缀黄、钟声宝刹、雪积华严、白云山色、流水泉声、石门月照、瓦窑霞飞75明仙峪:西山九峪之一赤桥十景村落古洞书韵、兰若钟声、龙岗叠翠、虎岫浮岚、古桥月照、杏坞花开、唐槐鼎峙、晋水长流、莲畦风动、稻陇波翻73赤桥村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晋源新城西南,南距晋祠风景区0.5公里。黄楼八景村落村槐嫩阴、井泉甘液、曦辉普照、涧水传声、杏园春色、枣坪秋霞、龙桥叠雪、鱼洼吐云71黄楼村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姚村镇,西山脚下半山地区。注:西山由“五山”“九峪”组成,为晋阳龙脉所在。“五山”即天龙山、悬瓮山、龙山、太山和蒙山。“九峪”则由山间沟谷形成,从南向北依次为南峪、黄芦峪、柳子峪、马坊峪、明仙峪、风峪、开化峪、冶峪和西峪。当地人称“西山九峪”为龙的九子,九子之首为风峪。2.5山是晋阳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晋阳文化的核心载体是晋阳古城遗址,由城池遗址、宗教祭祀遗址和地下埋藏遗址三部分组成[12]。城池遗址坐落于在汾河西岸明太原县城和古城营村一带;宗教祭祀遗址在古城区遗址以西2000米的西山一脉,以石窟佛寺为主,包括晋祠、天龙山石窟、天龙圣寿寺、龙山童子寺、燃灯石塔、石门寺、姑姑洞石窟遗址、高欢避暑宫遗址、开化寺遗址、蒙山大佛和连理塔等;地下埋藏遗址主要分布于西山东麓和东山前坡,建国以来共计抢救性发掘历代古墓葬5000余座,重要的有晋国赵卿墓及其附葬的车马坑、晋源果树场大型汉墓、王郭村北齐娄睿墓和隋代虞弘墓、王家峰村北齐徐显秀墓等,或轰动世界,或填补了考古学的空白[13]。图5晋阳古城遗址3部分资料来源: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晋阳古城遗址2002-2010年考古工作简报.文物世界(J).2014(5)图6太原市域文物保护单位分布资料来源:太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2独特的山水形胜及其军事与农业价值,是晋阳古城选址兴建的基础和前提。西边的群山是晋水的发源地,逐渐成为文人名士的游赏、居住地和佛、儒、道等宗教活动的开展地。晋水流域的水神崇拜直到今日仍然盛大,成为非物质遗产[14]。独特的小气候和多样的自然环境,为动植物创造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古树名木大多与宗教寺院关系密切,具有了文化景观价值。3“山-城”关系的历史变迁3.1农业文明时期:“
本文标题:基于“山-城”关系演进的城市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536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