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物理教学资源整合和三大教学目标
1一.物理教学中如何整合课程资源合理使用好物理教材整合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达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日常器具做实验不仅是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也是常态课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一个平台。,广大物理教师更应利用身边的日常生活用品做实验,以弥补实验条件的不足,将成为开发实验室课程资源的基本途径之一。同时这样做还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带给学生亲切感,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二是对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也是一个挑战。实验设计的创造性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笔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以“力的分解”的教与学为例,谈教学中的一点感受,愿与同行商榷。探究1:(拉、推问题)斜向上拉物体时,这个拉力有什么效果?(生1)能猜想出多种可能。(师)用台秤演示,如图1。(为了能让学生看清楚,将实物投影仪探头对准台秤的刻度盘面,并观察其前后示数的变化)。探究2:(斜面问题)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其重力有何作用效果?(生2)使物体沿斜面下滑的力;压斜面的力(纠错:使物体压紧斜面的力)。(师)往往学生的猜想要么漏力、多力。要么概念不清,产生错误。这时,教师要通过实验来纠错。(用三合板或纸板做斜面,砖块做重物,如图2)探究3:(支架问题)挂在支架上的重物,会对支架产生怎样一个效果?(生3)往往有多种猜测方案。(师)出示自制的活动支架,与学生一起探究,逐一排除,最后得出正确结论,如图3到图4。经讨论,让学生上台讲解。一石激起千重浪,经过激烈争论,不但使所学知识得以升华,也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提升。教学后感:本节课之所以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成功之处就在于始终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用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用品来做实验。在这些实验中,学生能充分观察物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从而反复品味其中的物理原理。学生还可以利用自己制作的仪器来设计实验,完成自己提出的课题,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如何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高中新课程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方面较全面地阐述了课程目标,更好地体现了对高中生科学素养的具体要求,尤其突出了后两方面在学生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涉及到“科学探究能力”、“问题意识”、“与人合作”、“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反思评价”、“学习兴趣”、“实践意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责任感和使命感”等目标。结合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的内容特点,课程的内容目标更为具体,可操作性更好,对有关的课程内容分别从认知性目标、技能性目标、体验性目标进行了概括性的描述。课程目的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程实施上注重科学探究,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在课程评价上要更新评价观念,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基本理念还2包括为: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高中教育阶段基本理念还包括在课程结构上注重共同基础,体现选择性。在课程内容上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根据基础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的目的定位,在物理课程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制定了物理课程的三维培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内容囊括了科学素养的基本内涵,并有所深化和发展。就世界科学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物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几乎都涵盖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内容。课程改革应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学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在基础教育中全方位地实施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基础物理教育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不是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无论其年龄、性别、民族、文化和社会背景等有什么差异,都应该有机会接受基本的科学素质教育。并且应该是全面的科学教育,使学生在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教育。国际国内教育改革的实践,是新的课程理念和思想产生的土壤。在对基础教育进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课程改革的需要,依据基础物理教育的目的定位形成了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理念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基础物理课程旨在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为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理念二:在课程实施上注重科学探究,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成功的科学教育要使学生既能学到科学概念又能发展科学思维能力。已有证据证明,探究式学习方法是学习科学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能在课堂上保持学习者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由前面的基础物理教育的目的定位可知,物理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不仅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感受到自己的失败与错误,通过纠正错误,逐步走向正确,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意义不能给予,只能发现。富有探索性的物理学习实践是发现物理现象背后的意义关键,亦是物理素养形成的过程。21世纪学生应具备的物理学素养必须通过每个学生自己发现意义的过程来形成。当然,科学探究不是唯一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可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地选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因此,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理念三:在课堂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我国以往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过多的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忽视对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和动手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与科学3精神、积极的学习情绪等方面综合素质的评定;有关评价指标单一,重在评价共性与一般趋势,忽视了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而评价主体仍以教师为主,虽然有一些学生自我评价,但总的来说学生还是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评价结果则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结论,而忽视各个时期个体的进步状况,因此不能起到促进发展的作用;评价方式与方法过分强调评价的标准化,一切都要求量化。由于教育现象是十分复杂的,将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成若干量化指标,不仅无法从本质上客观反映学生的发展,而且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的东西,使学生生动活泼的个性被抽象成僵硬的数字,而个性复杂性和学生发展的丰富性则泯灭于其中。评价手段多采用传统的纸笔方式,过于重视纸笔测验,强调量化成绩,而对学生在其它方面的表现几乎没有评价的手段,缺少体现最新评价思想的技术与方法;评价实施过程显得封闭、静态、缺乏灵活性与动态性。因此在新的一轮课程改革中,必须构建与新课程改革理念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以便实现基础物理的课程目标。新的评价把评价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有机构成环节,它同样的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育手段。评价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而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要注意以下几点:(1)评价内容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而且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2)重视学生在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方面表现的评价,不赞成以书面考试为唯一的评价方式。(3)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4)倡导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具体事实,不过分强调评价的标准化。总之,评价将走向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形成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自我促进的能力。理念三: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在近代科学诞生之前,人们看待周围的事物,多以感性直观的方式。并由此对认识的对象和知识进行分类。这可以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本质的起点。随着认识的深入,在像近代科学诞生的那样特定历史阶段,由于认识发展的需要,愈加深化细化的研究方式成为主流,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知识被分成不同的学科,这种人为的划分具有更方便地描述不同类别事物的性质优点,但也丧失了对于自然界的整体把握。然而,近代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20世纪以来的科学进步逐步揭示物质的不同存在形式和运动形式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发现了原来被分开的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共性,以及各门学科所共有的最基本、最本质的概念。在这种综合中,自然界的本质进一步得以显示。因此为了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理想人才,为了使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让学生整体地了解科学的发展以及与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福音,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传统科学教育中强调科学的万能,神圣不可磨灭的功绩。然而,也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应用欠缺深思熟虑,我们的星球正面临着如像放射性污染、温室效应、人口膨胀、自然资源枯竭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人类开始客观地评价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理智地思考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而肩负培养学生科学观的科学教育应注重及时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整体的社会功能及必要的社会控制策略。物理新课标还分阶段地提出新理念为:理念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目的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而非精英教育或职业教育,所以该阶段基础物理课程应满足全体学生发展的需要,提升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同时课程的设置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主,4而非学科体系自身的完备。从国际科学教育的改革历程可知,过分强调学科中心或学科本位,将课程重点放在学科的完善上,很容易导致学习内容难、繁、偏、旧等。并且物理教学也容易侧重于知识的灌输,这无疑会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还将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理念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蕴藏着无穷奥秘。认识主体在探索物理现象的过程中应充满乐趣,这两方面的客观存在与结合是构建初中物理课程的关键,也是物理课程设计的起点。自然界的神奇现象震撼人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妙趣横生,初中物理课程是学生在综合科学课程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物理分科课程。因此,该课程的设置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索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而且还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而从书本到书本式的学习,让学生直接、被动地接受前人留下的知识,使学生很难意识到学习这些知识的真正意义,他们的学习便不是自己去发现意义,而是老师的灌输。这可能会影响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阻碍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重视科学探究的教学。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保护学习兴趣,探索因人而异的教学方式。学生大多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总之,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实践中探索和深化,从而努力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努力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基础教育平台,起步是喜人的,其前景也必然是美好
本文标题:物理教学资源整合和三大教学目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542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