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1.1《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历史必修②——古今中外的经济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经济问题是国家问题之根本。与历史必修1政治文明历程相比,其主要内容有哪些呢?政治发展史经济成长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古代经济基本结构近代列强入侵及民主革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的外交成就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西方希腊民主、罗马法、欧美代议制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发展和新变化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当今世界政治的多极化趋势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必修Ⅱ教材基本线索和整体结构(1)纵向线索:从中国古代农耕经济讲起到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再到20世纪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以及中国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结束于经济全球化日趋明显的现状。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即现代化的进程。(2)横向线索:本册教材展示了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着重分析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从全球文明的角度考察世界历史,从世界各地域、民族、国家间的互动联系角度揭示人类文明的演进,即全球史观。总之,生产力发展(现代化)和人类社会交往的发展(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两根主轴。如何学习经济史?从涉及的内容来说,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及经济政策、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等。从知识掌握的层次看,主要包括总体特征、经济发展原因、表现及影响四大块。学习方法点拨国内史学界一般将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大阶段。所谓原始农业是指人类社会早期最原始、最简陋的农耕生产。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大致属于这个时期。传统农业则以铁犁牛耕、精耕细作为其典型形态。整个封建社会都属于传统农业。至于现代农业,一般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化后出现的农业现代化,它首先发轫于西欧,然后向世界各国扩散。我国的现代农业一般认为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形成,至今还在进程之中。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农业手工业商业资本主义萌芽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与男耕女织的模式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领先世界,多种经营,是农业经济的补充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不断发展,是农业经济的补充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封建土地制度与维护自然经济的政策单元结构一、古代中国农业课标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考纲要求: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考纲分解:(1)精工细作的传统农业(2)耕作技术、生产工具的改进(3)小农经济的成因及特点(3)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一、早期的农业生产——原始农业的起源与特点——传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1、起源:(1)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济种植经济的发展(2)农业区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3)农作物结构:北粟南稻(4)家畜饲养业兴起:六畜、生肖纪年★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距今一万年左右,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三大中心)①生活方式改变:从迁徙走向定居②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商、周原始农业农作物耕作技术生产工具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石刀、石斧、耒耜少量青铜农具,石器木器骨器为主刀耕火种排水、沤肥除草、治虫南稻北粟粟、稻、黍、稷、麦(五谷)桑、麻等1、起源:2、表现:3、意义:原始农业出现(时间)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火耕)商周:少量青铜,主要是“耜耕”或“石器锄耕”掌握施肥、灌溉、除草、治虫等技术西周:后世农作物多已具备人们从频繁迁移开始走向定居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形成汉朝以后成为主要耕作方式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以及农作物种类的丰富等。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练习:1、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A.铁犁牛耕B.个体农耕C.刀耕火种D.石器锄耕2、距今七八千年前,我们的先民最早发明的下列农具是用于()A.松土B.播种C.收割D.割草CA练习:3、我国古代的耕作方式“耜耕”比“火耕“进步,主要表现()①土地挖的深②土地翻的松③土壤的熟化过程加快④耜耕的土地可以多种一两年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A什么是“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和主要耕作方式。具体说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或劳动,采用新的技术措施,进行精致的耕作,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精耕细作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为什么要精耕细作?1.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是个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2.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与不利的自然条件的斗争中所创造出的巧妙的农艺3.与中国地主制下农民是分散的小土地经营,有着较多的人身自由和经营自主权有关4.与逐步形成的由局部到全国性的人多地少的格局有关。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耕作工具的进步(1)春秋战国时,开始使用铁农具与牛耕并逐渐推广(2)西汉时的耦犁与犁壁,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3)隋唐时江东出现曲辕犁,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为后世所沿用.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精耕细作)评价:积极性:促进农产品亩产量提高,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局限性: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铁制农具湖州黄菰城专版汉曲柄锄汉犁汉耧车耕地农具中耕农具播种农具收割农具汉大镰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原始社会——夏商周农具的革新和演变春秋战国开始骨器战国铁口犁汉曲柄锄汉代铁镰汉代铁铧青铜铲(1)材质:石木骨(原始社会)青铜(夏商周)铁器(春秋战国开始)二牛抬扛(耦犁)一牛挽犁(2)动力的变化:农具的革新和演变人力——畜力(牛)(3)构造的变化省力的同时控制耕地的深浅,提高耕地的质量。直辕犁曲辕犁农具的革新和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春秋时期的铁锄战国时期凹形铁锄战国时期铁锄战国时期铁犁头、铁镰刀东汉·牛耕图画像石(甘肃嘉峪关市出土)西汉时期的耦犁(形象图)三处重要改进:一是把长直辕改成短曲辕,犁架变小,便于回转,节省畜力;二是增加了犁评,使犁箭可上可下,可以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三是改进了犁壁,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并能翻覆土块,断绝草根生长。这是唐朝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2.耕作技术的进步(1)春秋时期的垄作法垄作法,又叫畎亩法,由畎和亩两部分组成。畎是沟,亩是垄,畎亩法也就是一种垄作法。这种耕作法对于土地的利用包括“上田弃亩,下田弃畎”两种方式。它的特点是:在高田里,将作物种在沟里,而不种在垄上,这不叫做“上田弃亩”。在低田里,将作物种在垄上,而不种在沟内,这就叫“下田弃畎”。高田种沟不种垄,有利于抗旱保墒;低田种垄不种沟,有利于排水防涝,且有利于通风透光。2.耕作技术的进步(1)春秋时期的垄作法(2)西汉时的代田法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2.耕作技术的进步(1)春秋时期的垄作法(2)西汉时的代田法(3)魏晋南北朝时北方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3.耕作制度的发展(1)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2)宋朝以后,江南形成了稳定的一年两熟制(稻麦轮作),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1)水利工程:战国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都江堰建于公元前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关中,或关中平原,指中国陕西秦岭北麓渭河冲积平原,平均海拔约500米,又称关中盆地,其北部为陕北黄土高原,向南则是陕南山地、秦巴山脉,为陕西的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地区,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郑国渠白渠漕渠六辅渠龙首渠井渠法边疆地区的坎儿井坎儿井起源于2000年前的汉代。它的特点是利用地面坡度引取地下水自流灌溉。据统计,吐鲁番盆地有坎儿井1237条,实际使用853条,总长度超过5000公里,总出水量每秒约10立方米。坎儿井由坚井、地下暗渠、地面明渠、涝坝四个部分组成。竖井最深的在90米以上,一般长3—8公里,最长的达10公里以上,年灌溉300亩,最好的年灌溉可达500亩。两汉之际,黄河在魏郡地方夺汴河河道入海。公元69年,汉明帝任用王景治理黄河。王景采取河、汴分治而又统筹兼顾的方案,使河不侵汴,各安其道。这次治河使桀骜不逊的黄河安流将近800年。“王景治河,千载无患”。黄河的治理东汉王景黄河在河套平原水利事业的发展4.水利工程与灌溉工具的应用(1)水利工程:战国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2)灌溉工具:曹魏时的翻车唐朝时的筒车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明清时的风力水车翻车的模型翻车(人力)筒车(水力)“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禾苗待我灌醉”——唐《调笑令》清代风力水车风力为动力生产工具耕作技术耕作制度水利灌溉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朝明清铁犁牛耕垄作法(耕作方法)都江堰耦犁、犁壁耧车(改进)耕耙耱技术、耕耙技术(耕作技术)代田法(耕作方法)漕渠、白渠、龙首渠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曲辕犁(完善)一年两熟、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请仔细阅读课本,完成下面表格。一年一熟(开始)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天仙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小农经济的概念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生产单位生产领域生产目的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2.形成的条件:①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②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具有分散性③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少有交换,具有封闭性④注重精耕细作,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具有落后性3.特点:1.耕作方式:①商周,土地国有集体耕作②春秋战国,个体耕作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4、地位: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5、作用和影响:①积极:有利于农民生活稳定和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封建王朝主要财源;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②消极:1.自耕农经济脆弱,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生产规模很难扩大。2.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3.土地的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4.在封建社会后期,小农经济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不足:(1)农业经济发展付出了过大的生态环境代价。为了开垦土地,大量烧荒伐林大片森林消失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2)科技含量低。虽然中国古代也有一些新工具新技术的改进使用,但总体看中国农业走的是一条依赖劳动力投入的粗放型经济,抗自然灾害能力差,这一点甚至到新中国建立前都很突出;(3)一直未突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范畴,商品化程度低(这一点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前后我们都可以看的很明显)。知识拓展与延伸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
本文标题:1.1《发达的古代农业》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550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