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医经典对颈椎病的认识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张喜奎教授2019/10/202颈椎病的概念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改变刺激或压迫邻近组织引起的各种症状和体征的一组症候群,又称颈椎综合症。临床常表现为颈、肩臂、肩胛上背及胸前区疼痛,臂手麻木,肌肉萎缩,甚至四肢瘫痪。2019/10/203颈椎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多。但是近年来呈现发病率不断上升和发病年龄不断提前的趋势。该病具有发病率高,治疗时间长,治疗后极易复发等特点。2019/10/204中医学的认识虽然在中医学中并无“颈椎病”的病名,但中医学早就有关于其症状的论述,散见于“痹症”、“颈筋急”、“颈项强痛”、“颈肩痛”、“头痛”、“眩晕”等疾病中,所述内容涉及了本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和治疗等各个方面。由于祖国医学强调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每个病人的体质特点、主要症状、体征各不相同,所以没有明确提出颈椎病的名称,而主要以主要病机或主要症状等命名,未能形成一种独立的病种。2019/10/205最早有关颈椎病的论述首见于《内经》。《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嗌痛、额肿、不可以顾,肩似拔,臑似折”——类似现代神经根型颈椎病。《素问·逆调论》指出:“……骨痹,是人当挛节也。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类似现代脊髓型颈椎病。《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颈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晕……。”——类似现代椎动脉型颈椎病。2019/10/206发病及症状特点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称:“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湿淫所胜……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二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素问·长刺节论》称:“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素问·金医真言论》称:“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2019/10/207针刺治疗的论述《素问·缪刺论》有针刺治疗颈肩痛记载:“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旁三痏,立已。”2019/10/208张仲景对病因的认识张仲景在《金医要略》中指出:“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挟背行……皆因劳得之。”痹挟背行是指肩、颈、腰、背部气血痹阻而引起疼痛,是劳损所致肾气不足(脉大)的痹痛,多见于五、六十岁的人。2019/10/209张仲景创立的治法《金医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称:“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伤寒论》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伤寒论》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现代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应用这三首方剂治疗颈椎病可以取得良好疗效。2019/10/2010轶方《金匮要略·脉证并治第十九》:“病人常以手指臂肿动,身体瞤瞤者,黎芦甘草汤主之”。此条描述非常类似于现代脊髓型颈椎病,可惜的是原方已不存。2019/10/2011葛洪《肘后方》&王叔和《脉经》葛洪在《肘后方》中应用药物治疗类似疾病,如“虎骨膏”、“丹参膏”、“独活酒”等。他对类似疾病的治则主要以辛温活血为主,配合膏摩。内服药多为酒剂或用酒送服,认为酒能活血。王叔和在《脉经》中提出类似疾病的治疗要“以药熨之,摩以风膏,灸诸治风穴。”2019/10/2012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有很多类似颈椎病的描述:如“头重痛”、“头眩项似拔”、“项直不可顾”、“暴挛”、“足不任身”、“肩臂项痛”、“五指不可屈伸”;主张颈椎病的治疗以针灸为主。例如对“腰脊痛强引背少腹,俯仰难,不得仰息,脚萎重,尿不举,溺赤,腰以下至足清不仁,不可以久坐”的病症,就用膀胱经穴位来治疗。2019/10/2013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书中提出瘀血致痹证、致瘫的病机、症状,如“……有瘀血,灌注四肢,烦满不安……诸般风疾,左瘫右痪,手足顽麻”,“瘀血留滞,外肿内痛,肢节痛倦”。并提出了内伤经络气血的七步治法。如第六步用麻丸子治疗“……百治不止,手足久损,筋骨差爻,举动不能,损后伤风湿,支节挛缩,遂成偏废。劳伤筋骨,肩背疼痛,四肢疲乏,动作无力,常服壮筋骨,活经络,生气血”。其中有很多症状类似颈椎损伤及颈椎病。其治则仍然是当今治疗颈椎病的常用法则。2019/10/2014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指出“凡拔伸,且要相度左右骨如何出,有正拔伸者,有斜拔伸者”“若骨出向左,则向右边拔入,骨向右出,则向左拔入”。这些原则不论在骨折整复,还是在颈椎病等软组织损伤的治疗上都在采用。2019/10/2015宋金元时代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称“夫痹之为状,麻木不仁,以风寒湿二气合而成之”;元代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首次描述了脊柱骨折及其悬吊复位法;李仲南《永类铃方》记载了脊柱骨折的牵引过伸复位法。这些方法不仅是脊柱骨折脱位治疗的创举,而且对于后世颈椎病牵引治疗有着一定的启示。2019/10/2016明清时代的认识更趋全面《普济方》称:“经曰:太阳之病,项脊强痛而恶寒,以太阳感受风寒则经脉不利,而项为之强,颈为之急尔。”“动则先引伸其颈尔,项背强者动亦如之,非如几案之几而堰屈也。太阳伤寒项背强,其或太阳中风,加之寒湿而成痉者,亦项强也。”何梦瑶在《医碥》称:“气项强痛多由风寒邪客二阳,亦有痰滞湿停,血虚闪挫,久坐失枕所致。”认为风寒湿邪客与筋脉,注于经络,留于关节,气血失和而痹阻,久之淤血痰阻经络,出现颈部麻木疼痛等症状。2019/10/2017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称:“颈项强痛,肝肾膀胧病也。二经感受风寒湿邪,则项强。”王肯堂在《证治准绳》称:“颈项强急之证,多由邪客二阳经也,寒搏则筋急,风搏则筋弛,左多属血,右多属痰。……颈项强急,发热恶寒,脉浮而紧,此风寒客十阳经也”。认为颈部肌肉肌力不平衡(颈肌痉挛),易导致颈椎力学失衡引起关节错位,从而发生颈椎病。2019/10/2018汪机在《医学原理》中明确指出:“有气虚不能导血荣养筋脉而作麻者,有因血虚无以荣养筋肉,以至经隧凝滞而作麻者”。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称:“颈痛头晕非是风邪,即是气挫,亦有落枕而成痛者……由挫闪及久坐而致颈项不可转移者,皆由肾气不能生肝,肝虚无以养筋,故机关不利。”认为不论是虚还是郁,总之是气血不能濡养组织所致,这与现代医学神经压迫、血供失常而致麻木的认识殊途同归。2019/10/2019其他论述(1)古今医鉴》指出“病臂病为风寒湿所搏;……有血虚作臂痛,盖血不荣筋故也;因湿臂痛,因痰饮流入四肢,令人肩背酸痛,两手软痹”。这里阐述了造成臂痛的三种原因,即风寒、血虚和痰湿。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也有相同的论述“凡人肩冷臂痛者,每遇风寒,肩上多冷,或日需热手抚摩,夜须多被拥盖,庶可支持。此以阳气不足,气血衰少而然”。2019/10/2020其他论述(2)《张氏医通》则补充“有肾气不循故道,气逆挟脊而上,至肩背痛,或观书对奕久坐而致脊背痛者”。这里观书对奕久坐者易致脊背痛的观点,与现代医学认为低头伏案工作者易于发生颈椎病而导致肩背痛的认识是一致的。说明此时已认识到职业、姿势等对于发病的影响。2019/10/2021其他论述(3)在治疗方面,也有新的经验总结。如《普济方》提出“治颈项及肩背痛,穴天井,治颈项不得顾,看膊闷,两手不得向头,或因扑伤,穴看外俞,治肩脾痛,穴天宗”。《古今医鉴》提出了熨贴法。《内功图说》介绍了用“首功”、“肩功”和背功”等练功的方法治疗颈肩背痛。2019/10/2022药物治疗方面(1)这一时代的药物治疗也有很大的发展。《症因脉治》认为肩背为肺之野,肩臂痛有内伤、外伤之分,治疗的方剂有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及八珍汤加减等;《证治准绳》治疗颈肩痛用“疏风滋血汤”;《张氏医通》对颈肩痛则分别治之:“肩背痛,脊强,腰似折,项似拨,此足太阳经气不行也,羌活胜湿汤。……湿热相搏,肩背沉重而痛,当归拈痛汤。肩背一片冷痛,背臂疼痛,此有痰积也;有因寒饮伏结者,近效附子白术汤;或观书对奕而致肩背痛等,补中益气汤加羌防,”这是古代辨证治疗颈椎病最为详细的记载。2019/10/2023药物治疗方面(2)然而,古人认为方药治疗并不总是有效的,就象《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的那样:“痛定于肩背,此着痹之类,必用外治之药,以次提之,煎药不能取效也。”这说明为什么临床上往往见到外用药效果胜于内服药,综合治疗优于单一治疗的道理。2019/10/2024总结以上简要回顾了中医学中历代有关痹证、肩背痛等的病因、病机、症状及治疗,可以看出,确有不少论点与现代对颈椎病的认识相同。病因方面有外伤、劳损、风寒、血虚、痰饮、湿热、气滞血瘀、肝肾不足;从症状上看,有头痛、眩晕、颈痛、项强、肩背痛、肢体不仁不用;治疗上有针灸、熨贴、膏摩、手法、药物等。这表明,中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是比较全面、深刻的,并且创立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至今仍然在指导中医临床治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19/10/2025基于中医对颈椎病的上述观点,在治疗上形成了外治手法、外用药物、针灸疗法及内治疗法等一整套的措施。根据不同的病因、征象和脉象,采用不同的治疗原则、不同的用药和不同的方法,尤以内、外并重的原则有别于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即不仅注重局部的整复错位、松弛肌肉、伸展筋脉,而且更注重疏通经络、调节内脏的整体康复,综合治疗为主。因此,中医治疗颈椎病,无疑具有独特的优势。2019/10/2026谢谢!
本文标题:中医经典对颈椎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554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