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浅谈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1浅谈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清河育才小学潘志新要实现创新学习,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这是时代的要求。“为创造性而教”,这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学会创新思维。如何认识创新思维?有哪些因素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些就是本人此文要研讨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涉及许多问题。诸如:要求学生扎实学好基础知识,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注意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协调结合;注意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协调结合;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动机;开展课外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与适当的数学竞赛等。这里,主要强调以下几点:一.保护好奇心,激发创新动机好奇心是人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心理倾向。它是推动人们探索奥秘,进行创新思维的内部动力。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好奇心是人的认知内驱力。居里夫人把好奇心看成学者的第一美德。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容易对许多事物习以为常,好奇心逐渐减退。于是,许多科学家提出要保持“童心”,要像儿童那样具有一颗强烈的好奇心。对于儿童的好奇心,教师有时会误认为是“调皮”、“愚蠢”的表现,因而常加以限制、谴责、嘲笑。据说爱迪生在小学上数学课时,因为好奇地问“2加2为什么等于4?”,被老师认为是有意调皮捣蛋而被赶出了学校。现在,年龄小的学生爱问,越大反而越不爱问,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应该保护儿童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在教学中敢于各抒己见,敢于质疑问难,即使学生的质疑问难是幼稚的、错误的,教师也不应简单批评制止,而应积极点拨诱导。二.鼓励创新精神,重视创新个性的培养要从小培养学生敢于冲破常规习俗,大胆尝试探索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志向。要鼓励学生不要怕犯错误,鼓励学生在错误中学习。一些教师不允许学生犯错误,一犯错误就斥责,这是窒息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影响极大,一个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谈道:“教师在创造性动机、智力、好奇心测验中成绩中等以上,他们的学生的创造性能在三个月以内有显著提高,而那些成绩中等以下的教师,其学生便没有进步”。教师往往会偏爱心理类型和自己一样的学生。有创新才能的教师喜欢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缺乏创新才能的教师则不喜欢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如果教师有很高的创新才能,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将会取得极好的成绩;如果教师很缺乏创新才能,那么创新能力低的学生成绩就比较好,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反而会被埋没。按理讲,教师应该喜欢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却不大喜欢具有创新个性的学生。原因是这些学生或者由于精力充沛、好动好问、被视为“淘气”、“调皮”;或者独立思维能力强,不墨守成规,思想行为常超出教师意料;或专注地钻研、为创新吸引、不善交往、对课堂学习不感兴趣等,因而往往得不到教师的喜爱。研究创新思维的德国心理学家海纳特说:“许多调查表明,创造型学生的形象是被否定的。”确实,如果不改变对具有创新个性的学生的错误态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就只是空谈而已。三.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具有流畅、变通、独创三个特征。流畅性是2指心智活动畅通无阻、灵敏迅速,能在较短时间提出较多的新见解、新解法,这是发散思维量的指标。变通性是指随机应变的能力(主要指灵活性),要求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发散思考。例如当问“1=?”时,若只能列出1+0=1,100-99=1,5-4=1,8-7=1,6-5=1,12÷12=1,98÷98=1,1×1=1,……等,说明思维的变通性小,因为,这些都只是整数的加、减、乘、除的分别运算;若想出6×6÷36=1,0.75+0.25=1,0.9+10%=1,……则说明便通性要大些。独创性是指对某个事物的不同寻常的独特见解。例如某次期末检测题中有这么一道题:(357×357-357×356)÷25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地演算这道题。可是却有几个小学生运用了乘法分配率,将小括号里的357提了出来,成为:357×(357-356)÷25。这几个小学生的解法,就是一种“冒尖”的独创性,是很不容易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空多填”、“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等方法是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好方法。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认为,培养儿童发散式思维,可分为三步进行:第一步,通过儿童认识数量关系来培养。例如,任何一道一步应用题,都能变成“一加二减”三道题,或是“一乘二除”三道题。第二步,让儿童根据题中两个已知数量之间的关系,思考能提出那些问题?例如对“甲班种树15棵,乙班种树30棵”,要求学生提出问题。最初,一般只能提出二三个问题,后经过发散思维训练,逐步发展到能提出10个左右的问题,个别儿童能提出近20个问题。这种训练像滚雪球一样,经过“发散”,可得到众多的新的数量关系。第三步,进行应用题的发散思维训练。儿童可以把一道一步的应用题,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从一步应用题,发散到五步、六步、甚至七步应用题。四.要创设有利于创新思维发展的教学环境气氛创新活动是由儿童生活的社会气氛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创新思维,只有在富有创新的环境气氛中才能顺利发展,教学要有一种让学生敢创的气氛。研究表明,情境压力会使学生情绪紧张,从而妨碍其创新的能力。如果教师不允许、不提倡创新,不组织学生进行创新学习,教学充满了控制命令,主观专断,死气沉沉的气氛,那么,学生的创新能力便会在压抑的气氛中枯萎。郭沫若同志曾满怀激情地说:“我希望老师们,以你们的积极性启发同学们的积极性,以你们的创造性启发同学们的创造性,新生的嫩芽希望不要加以拘束,请充分辅导他们,让他们活泼地成长吧!”。一些心理学家提出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做到:(1)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尊重儿童所提出的不寻常的问题、意见和解答;(2)解除儿童对错误的恐惧心理;(3)鼓励多样性和个性,避免强求一律;(4)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自己发现问题,允许学生在学习中有自己的过程、特点和灵活性;(5)不要用固定的眼光看待有创新潜能的学生;(6)在班上形成相互合作的民主作风,避免权威态度;(7)鼓励学生同有创新潜能的人接触等等。五.帮助学生掌握创新思维的策略即帮助学生掌握有效地进行创新思维的方法和程序,教会学生创新思维。研究表明:经过创新性认知策略训练的儿童在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来的创新性明显地高于一般儿童。心理学家哈尔曼建议,采用专门的创新思维训练法,如鼓励学生回忆与自由联想、区别不同的问题并找出彼此的关系,琢磨不寻常的思想和奇异的猜想,鼓励提出主张,更多地注意视听对象,鼓励采用不为人知的方法去使用熟悉的物体,鼓励编故事、讲笑话、做智力游戏等。数学联想训练,逆向思维训练,自编应用题训练,转化思维训练(如把代数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或相反,把实际问题转化为图形问题等),比较型猜想训练、归纳型猜想训练、演绎型猜想训练等,都是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这些方法,不可急于求成。
本文标题:浅谈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556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