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2013届高三历史高考二轮复习专题课件4:古代经济政策及赋税制度的演变
学案古代经济政策及赋税制度的演变一、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奴隶社会: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主要土地制度,它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是其特征。土地所有权属周王,诸侯臣子只有土地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实质是而不是公有制。(2)封建社会:有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即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占绝对支配地位的是封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私有制大地主土地所有制2.井田制(1)西周实行: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臣下,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并向周王交纳一定。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2)春秋时期瓦解: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行,出现了许多井田以外的私田;齐国管仲“”和鲁国“”,实质都是逐步承认土地私有,井田制走向瓦解。(3)战国时期被废除: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转让与买卖贡赋相地而衰征初税亩为田开阡陌封土地私有制度疆3.屯田制:在中国的许多朝代都出现过,如西汉、东汉、曹魏、金朝、元朝、明初和清初等。它是一种组织军队或流民开垦荒地、发展生产的重要措施。4.均田制:485年,北魏采纳汉族谋臣建议,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的前提下,把政府掌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使用,同时征收一定的粮食和布帛。隋唐时期,继续沿用均田制。,均田制逐步遭到破坏。5.“更名田”: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人所有,叫做“更名田”。孝文帝唐朝后期对古代土地制度的宏观认识。答案(1)土地所有制是经济基础的核心内容,它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形式;封建土地所有制体现了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决定着封建制度的发展方向;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土地兼并的根源。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2)从中国古代封建土地政策的调整、近现代各阶级的土地政策来认识“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促进农业和革命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一结论的正确性。二、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1.中国古代赋役的主要内容(1)以人丁为依据的(丁税)。(2)以户为依据的,即调。(3)以田亩为依据的(田租)。(4)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和其他苛捐杂税。2.“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1)春秋时,管仲的“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和征收赋税。人头税财产税土地税徭役兵役土地多少田质好坏(2)公元前6世纪初鲁国的“初税亩”,开始实行,促使耕地由国有转向私有。3.编户齐民两汉对百姓的行政管理制度,也是一种赋税制度。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和兵役。4.租庸调制(1)隋朝的租调制和以庸代役制度在赋役制度上,隋朝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租调数量比北周轻,农民服役时间也短。后来又规定交纳一定的绢代替服役,的制度开始部分推行。按亩收税资产多少以庸代役(2)唐朝的租庸调制内容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唐朝的庸不再有限制。作用(1)农民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使许多荒地被开垦出来;(2)政府的有了保障,唐前期的府兵制也得到巩固。这些都使国家富强起来。年龄生产时间赋税收入5.两税法内容(1)每户按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2)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作用(1)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2)改变了过去以的赋役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有所放松;(3)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也相对减轻了的负担。(4)实行两税法,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资产人丁为主人身控制农民6.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宋神宗于1069年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中有“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实质上是和按。7.一条鞭法为了,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合并在一起,折成银两,分摊在,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这是我国赋役史上一次重大变革,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也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的增长。纳钱代役田亩征税缓和阶级矛盾田亩上纳银代役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8.摊丁入亩清雍正帝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从此,被废除。封建国家对农民的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摊丁入亩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人头税人身控制封建社会赋税制度演变的主要趋势有哪些?答案(1)随着封建统治者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渐松弛,收税标准从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为主转变,这一转变以唐朝两税法为主要标志。(2)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赋税由实物为主逐步向货币为主转变,这一转变以明朝一条鞭法为标志。(3)赋税征收种类由繁杂向简单转变,如两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都是把各种杂税合并起来,统一征收。上述赋税制度的演变表明:赋税制度取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状况;赋税征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考能提升主题:提取信息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典例】符合下图所示农业生产分布状况的朝代是()A.西周B.西汉C.晋D.宋方法指导本题考查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利用信息论证、探讨所设问题的能力。由图可知,主要农业生产区域分布在江南,即经济重心已经南移,而南移完成于宋代。D考向预测考向一经济政策、税制调整与经济发展【示例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而云太平者,谬矣。”——《旧唐书》材料二“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米斗四五钱……马牛被野。”——《新唐书》(1)材料一体现了唐朝的什么思想?这一思想在唐朝前期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中是如何体现的?(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影响唐朝农业生产的技术因素。解析第(1)问是重农思想,这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回忆唐初的恢复和发展农业的措施可知其具体体现。第(2)问通过数字变化,联系贞观之治进行分析。答案(1)重农思想(以农为本思想)。唐朝前期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2)唐前期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兴修了水利工程,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出现了曲辕犁。考向二土地兼并激化阶级矛盾【示例2】下列各项中,导致下图所示的社会动荡的经济原因是()A.百姓赋税沉重、大量农户失去土地B.屡次海禁、外贸中断C.政府转嫁战争赔款负担D.外援断绝、物价暴涨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地图信息并分析原因的能力。图中显示的是明末农民战争的形势。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土地兼并,百姓赋税过重导致阶级矛盾的尖锐。答案A一、选择题1.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有()①西周②北魏③唐朝④明朝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析均田制肇始于北魏,废止于唐中后期,故选②③。B2.两税法、方田均税法和一条鞭法开始实施时,政府财政收入都明显增加,主要是因为()A.新法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B.地主官僚必须按田亩和资产纳税C.商人和手工业者必须纳税D.由原来的征收实物改为征收银两解析两税法、方田均税法和一条鞭法这三者的共同点是:收税标准不是以人丁为主,而是以田亩和资产为主。这样,地主官僚也必须交税,扩大了纳税面,政府的财政收入有了明显增加。B3.据《三国志》记载,三国魏初年,仓慈任敦煌太守,“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按人口分割土地给贫民耕种)”。材料反映了当时河西走廊的社会经济特征是()A.经济得到发展,与内地经济交往频繁B.魏政权对这一地区进行了有效地管辖C.已经逐渐趋向农耕,土地兼并严重D.成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耕作方式与中原无异解析材料中的“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说明土地兼并严重;“随口割赋”说明河西走廊已经逐渐走向农耕。C4.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有()①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②北方大量人口南迁③北方游牧民族内迁④统治者的经济政策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到黄河流域而不是长江流域,这不是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原因。A5.从唐朝的租庸调制到北宋的募役法实现了()A.代役税从实物到货币的转变B.征税标准从人丁到田亩的转变C.农民负担由重到轻的转变D.赋税制度对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由阻碍到促进的转变解析由于募役法中收取“役钱”的规定,所以代役税向货币转变。A6.(2009·北京西城区模拟)下列选项中,体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是()①“相地而衰征”②“令民为什伍”③“为田开阡陌封疆”④“民年五十,免役收庸”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解析①③分属管仲改革、商鞅变法的内容,又都是经济内容;②不是经济范围,④时间不对。D7.中国古代史上的赋税政策中,既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又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是()A.租庸调制B.两税法C.一条鞭法D.方田均税法解析C项将役银分摊到田亩上,且纳银代役,所以符合题干要求。C8.(2008·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三年级第五次月考)西周实行的井田制与隋唐推行的均田制的相同之处是()A.国家控制大量土地B.本质上都是土地公有制C.农民都是在土地上集体耕作D.农民都要交纳一定的田租解析井田制、均田制都是国家控制大量土地的情况下而实行的制度。B、D符合均田制,C项符合井田制。A9.(2008·河北石家庄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在社会转型时期,将中国古代封建土地所有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的相关内容有()①鲁国初税亩②“相地而衰征”③商鞅变法④李悝在魏国变法A.①②③④B.①②C.①②③D.③④解析①②只有税制的变化,③④通过变法将土地私有制确立下来。D10.(2009·湖北省襄樊市高三调研测试)中国古代封建政府进行赋税政策调整或赋税制度改革的出发点是解决()①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②封建国家与农民的矛盾③封建国家与地主的矛盾④封建政府的财政危机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①是民族关系的内容,应排除。出发点是政府解决与农民或地主的矛盾或解决财政危机。D11.(2009·北京市崇文区高三统考)唐代两税法成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体现在()A.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B.税收主要依据由人丁转向资产C.把徭役和杂税分摊到田亩上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解析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以资产和土地作为征税的标准,故B项正确。B12.下列赋税制度体现了古代“勿夺农时”思想的有()①编户齐民②租庸调制③募役法④一条鞭法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①项中人民的赋役沉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排除①。C13.史书记载:“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这一税法实施的直接原因是()A.土地兼并之风盛行B.均田制破坏C.租庸调制无法维持D.封建经济发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封建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地兼并,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瓦解,从而使得租庸调制崩溃。租庸调制崩溃导致财政收入减少,为了增加收入唐朝采取新的赋税制度——两税法。C14.(2008·上海模拟)《便民图纂》“上仓”图中有这样一首诗:“秋成先要纳官粮,好米将来送上仓。……”说明在古代()A.“官粮”是农民唯一的租税负担B.封建统治者无情地剥夺农民的劳动果实C.封建国家向每个农民征收地租D.在征收赋税的过程中国家首先保证农民的生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封建社会的农民都要向国家交纳地租即土地税,题干材料即反映这一事实,故C项正确。农民除交纳地租外,还有人头税、徭役等其他税,故A项错误;B、D两项不符合封建社会的事实。C二、非选择题1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谕大学士九卿等:……今海内承平已久,户口日繁。若按见在人丁加征钱粮,实有不可。……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清圣祖仁皇帝实录》材料二丁口之输赋也,其
本文标题:2013届高三历史高考二轮复习专题课件4:古代经济政策及赋税制度的演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577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