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一)饮酒(其五)陶渊明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29岁时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41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不为五斗米折腰义熙元年(405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人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关于本诗《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在辞官归隐后所作,题为饮酒,实际是借“饮酒”表达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慨。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熟读诗歌初解诗意将房屋建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无车马喧嚣的烦扰。你问我怎么做到这样?精神远离尘嚣,超脱世俗,自然就觉得住所僻静了。在东篱附近采摘菊花,悠然地望见了南山。傍晚时分,山间云气缭绕,景致更加美好,飞鸟也在这时结伴而回。这里边蕴含着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1.你从诗中能体会诗人隐居时怎样的心境?宁静、闲适、淡泊2、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对世俗官场生活的厌弃对隐逸生活的满足对大自然的热爱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表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只有超凡脱俗的无所挂碍,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是心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物我合一,表现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4、“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真意”指什么?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作者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射出来。人生和自然的真谛。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然欣赏,写出作者心情的闲适、恬静和对官场生活的厌恶,表现作者归隐自然、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小结他是谁?他的诗多沉郁顿挫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他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漂泊鄂、湘一带,后贫病而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作者简介:杜甫现存诗一千四百多首。他善于表现重大的主题,也善于描写细小的事物,题材是多方面的。无论五言、七言、古体、近体,都特别出色,又能融合前人艺术的各种长处,形成了自己“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杜甫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所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好,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肃宗至德二年(756)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创作背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理解诗意•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看见花儿,也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几个月,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快要插不上簪子了。请从炼字角度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国后加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残墙断壁的惨象,使人触目惊心;•草木后缀“深”字,描绘出了乱草遍地,人烟稀少的荒芜景象,令人满目凄然。•“破”“深”写出了安史之乱时长安城里凄凉的春景,这些景的描写渗透了诗人伤神忧国的无限沉痛之情。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1.)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2.)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为珍贵,(3.)表达了诗人眷恋家人的美好感情。展开想象,描绘画面;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面对沦陷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的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的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的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小结•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雁门太守行李贺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是今河南洛阳宜阳县)。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秦王饮酒》《梦天》。《雁门太守行》: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史载809年(元和四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当时仅仅17岁。此诗写一位激昂慷慨、逆境奋战、誓死疆场的英雄。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坍塌。乐府曲名。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句解】敌军似乌云压进城垣,城垣就要被摧垮。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日光照在铠甲上,闪烁着金光。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即胭脂,色深红。形容战场血迹。【句解】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句解】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抵达。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句解】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手操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指宝剑。译文敌军似乌云压境,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秋色中,遍地响起军号,号角声直冲云天;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浓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朝廷血战到死!理清内容•首联(白天)严阵以待形势危急•颔联(黄昏)刻苦练兵战斗惨烈•颈联(夜晚)天降重霜潜师奇袭•尾联抒情誓死杀敌报效朝廷齐读诗歌,体会情感•一、二句“紧张,壮烈”;•中间四句“凝重,悲壮”•最后两句“坚定,豪迈”•(写作背景)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809年(元和四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当时仅17岁。归纳小结全诗表现了唐军战士浴血奋战,以死报效朝廷,视死如归的精神。课堂检测1、“黑云压城城欲摧”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渲染出怎样的氛围?现在常形容什么?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人们常用来形容()。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2、“压”字有什么作用?把敌军压向边城比喻成黑云压城局势的危急3、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4、诗中引用了哪些典故?有什么作用?“临易水”引用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的典故。荆轲在易水边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现将士们意气风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豪情。“黄金台”引用燕昭王黄金台求天下奇才的典故。表现将士们报效朝廷视死如归的精神。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合作探究•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三、四句分别从和两方面渲染了怎样的战地气氛?听觉视觉苍凉悲壮的战地气氛赏析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后四句写支援部队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支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
本文标题: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591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