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第二讲--秦汉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
第二讲秦汉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概述: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文明【时空框架】第一阶段:秦朝(公元前221年--207年,即公元前3世纪),都城咸阳(今陕西西安)第二阶段:汉朝(公元前3世纪——公元3世纪)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刘邦建立,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新朝:公元9年-公元25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东汉:公元25--220年,刘秀建立东汉,都城洛阳。【课本内容】必修1专题一第二课全部、第三课(刺史制度、察举制)必修2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相关内容)必修3专题一第二课儒学的兴起必修3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相关内容)选修4第一单元第一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阶段特征和知识梳理】政治方面: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创立与巩固。秦创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皇权至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成为中国2000多年的基本政治制度。汉巩固并发展了中央集权制度(中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度,刺史制度等)。经济方面:小农经济已经占据主导地位,精耕细作技术逐渐成熟。秦朝法律肯定土地私有,汉初修养生息,重农抑商政策,农业技术改进(犁耕法,耧车,代田法等)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冶金,陶瓷,丝织等技术世界领先。商业继续发展,货币统一,长安,洛阳繁荣,对外贸易(丝绸之路)兴盛。思想文化方面:儒家思想成主流思想。秦焚书坑儒;汉形成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学体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文学(汉赋),艺术(秦小篆,汉隶,帛画等),科技(造纸术)领先世界。一、秦朝时期(前221——前207)(一)秦朝政治1、秦朝的统一A、必然性:①经济:封建经济发展,各地区各民族联系加强。②政治:兼并战争实现局部统一,出现统一趋势;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制兴起,为统一提供制度条件;③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形成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民族共同体;④人心:长期割据混战,人民渴望统一;B、可能性:⑤商鞅变法增强秦国实力,国力跃居诸侯之首。⑥嬴政雄才大略。(1)秦朝的统一原因一、秦朝时期1、秦朝的统一(2)秦朝的统一过程公元前230年-前221年十年的时间,秦王嬴政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等东方六国。结束长期的分裂,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定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之后,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并修筑长城;南伐百越,置以桂林、南海、象郡以及闽中郡。进一步扩大了统治疆域。一、秦汉政治1、秦朝的统一(3)秦朝的统一意义①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②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各民族交往,有利于形成强大的封建王朝,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③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基础,统一成为历史的主流,为中华民族形成奠定基础。一、秦汉政治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核心:皇权的至高无上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1)含义君主专制是指决策的方式,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人独断。中央集权是指一种政治体制,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2)形成原因:①经济条件: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和脆弱性需要中央集权制度;②政治条件:新地主阶级维护自身政治经济利益的要求;③理论基础:法家思想的产生发展特别是韩非子的集权和法治思想;④社会条件:春秋战国混战带来严重破坏人民渴望统一。(3)发展演变战国形成、秦朝确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发展、明清强化并渐趋衰弱。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基本政治制度(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内容①皇帝制度的建立A、皇位世袭B、皇帝独尊C、皇权至上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皇帝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三公诸卿副丞相律令图籍监察百官(位低权重)百官之首全国政务军务(虚有其位)②中央官制的建立——三公九卿制①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皇权独揽作用:②减少决策失误你认为三公九卿是否分别把持了国家的最高权力?拓展: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评价1、特点:1)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而又互相牵制,最终大权操纵在皇帝之手。加强皇权统治的同时又能防止皇帝决策的失误。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3)比较完备。2、评价:秦朝创立的中央行政制度,分工合作,由皇帝直接任免,提高了行政效率。但是国家事务与皇族私人事务没有分开,到两晋后逐步被三省六部制替代。皇帝三公九卿郡守、郡丞、郡尉、县乡里县令、县丞、县尉三老、啬夫、游徼里典中央机构郡③地方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A、郡县制的特点①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②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③官职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B、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公天下的开端),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拓展: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相同:性质: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不同点:分封制郡县制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与中央政府的关系被分封的诸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封位世袭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影响容易形成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划分标准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国家大一统条件下实行的,按地域划分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特点: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集中到皇帝。秦朝这套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地方权力集中中央权力集中皇帝中央集权专制主义④选官制度军功授爵、皇帝任命⑤监察制度【1】秦在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地方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察御史。【2】评价: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安定起了积极作用。(5)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积极:消极:①政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②经济:有利于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能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抵御外敌、进行工程建设)③文化: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A、对秦朝:B、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政治:皇权专制容易形成暴政;经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束缚生产力;文化:文化专制禁锢思想,阻碍科技发展。1)两大基本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2)基本趋势:拓展: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的特点:(1)继承性和连续性(2)以君权为核心,权力高度集中(3)人治高于法治3)基本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一、秦汉时期3、秦朝的灭亡①时间:公元前207年②原因:暴政焚书坑儒;大兴土木(修长城、阿房宫、骊山墓、伐南越、戍边疆),徭役繁重;严酷法律。4、评价秦始皇(回顾古代帝王评价方法)中央政治体制地方政治体制选官制度政治特点西周秦朝西周与秦朝政治制度的比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一体,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形成了建立在血缘宗法制度上的世卿世禄制度奴隶制的贵族政治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郡县制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按地域划分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封建的官僚政治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控制工商业;商品必须明码标价。量衡度(二)经济:(三)文化:1、统一文字;1)内容:“书同文”,即将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不同的书写体统一为后世所称的小篆,一直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民间盛行隶书。2)作用:方便国家颁布政令,落实法律制度;有利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共同的文化心理的形成。2、“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强化对全国的思想控制,对古代文化极大摧残。政治经济农业:知识整理灭亡:(条件、过程、意义)原因:政治、经济、思想内容: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中央行政制度:三公九卿制和朝议体制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选官制:军功授爵、皇帝直接任命监察: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史特点、影响秦的暴政(表现)土地私有,开凿灵渠手工业: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明码标价;统一车轨、驰道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思想文化书同文(篆李斯、隶);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民族关系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商业:北击匈奴、夺河套、修筑长城、筑直道南征百越,设三郡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秦统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王朝——秦西南夷:开辟“五尺道”、任命官吏二、西汉:BC202年—9年(长安-陕西西安)(一)政治:1、地方制度:继续推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县、封国并行制度。汉承秦制:继承秦朝制度,包括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法律、土地制度、度量衡和货币制度等。有所损益:创新制度有刺史制度、察举制、内外朝制度等。1、含义: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两制并行。拓展:郡国并行制3、弊端:随着诸侯王势力不断增强,开始形成分裂势力,威胁中央集权。2、原因:吸收秦亡的教训,巩固王朝统治。4、解决措施:(1)平定七国之乱后,景帝下令取消了诸侯王的治民权,又减缩诸侯王的统治机构,降低王国官职的等级,使之成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级地方行政单位;(2)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基本上解决王国问题。二、西汉:BC202年—9年(长安-陕西西安)(一)政治:2、中央官制:建立中外朝制度。A、概况:由侍从皇帝的宫廷机构组织构成“内朝”,掌握了决策国家政务的权力;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构成“外朝”,却逐渐退居到仅只执行政务的地位。B、作用:加强了君主专制,削弱了相权。汉武帝强化皇权的措施建立中朝皇帝尚书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中朝外朝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3、监察体制:刺史制度1】演变:①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②武帝废诸郡监察御史,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冀州、青州、兖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益州、凉州、幽州、并州、交趾、朔方),各置刺史一人。2】评价:封建国家的地方监察制度。对维护皇权、澄清吏治、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安定起了积极作用。4、选官制度:察举制1】发展:惠帝诏举孝弟力田,察举开始。文帝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并定下了对策。武帝时察举制完备。【主要特征】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2】标准:道德品质(孝廉)3】评价:是自下而上的选拔官吏的制度,特点是注重道德品质修养,选拔了很多德才兼备的人才。但是体现出封闭的特征,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夏商周世官制汉朝察举制征辟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以后科举制贵族子弟继承祖权官吏查访推举征召中正官评定授官考试选官血缘品行门第才能战国/秦军功爵战功封爵战功演变趋势选拔标准家世门第学识才能选拔方式地方评议推荐考试选拔选拔趋势制度化公开化体系化公平化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趋势1、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重农抑商政策。(二)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1)汉初休养生息政策①原因:汉初经济困难;吸收秦亡的教训的教训②指导思想:黄老思想,无为而治。③措施:汉高祖:解甲归田、劝民还乡、释奴为民、十五税一;文帝、景帝:轻徭薄赋、减轻刑罚。④影响: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开国盛世,为汉武帝北驱匈奴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2)重农抑商政策2、农业: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技术日益成熟。1】工具:曲柄锄、大镰、耧车。2】技术:牛耕普及全国,推广耦犁,出现犁壁;代田法。3】制度:以一年一熟制度4】水利:漕渠、白渠、龙首渠;“井渠”(坎儿井)。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3、手工业:(1)盐铁官营;(2)煤炭作冶铁燃料、供风;(3)丝织业的发达(长安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西汉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国丝绸远销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美称。);(二)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
本文标题:第二讲--秦汉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592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