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课件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3.1自然界的水循环课件制作、主讲:俎鹏涛辅导老师:闫淼鑫单位:许昌实验中学一、教材分析《自然界的水循环》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教材内容。【一】本节教材地位和特点1、本节教材主体内容分为“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部分,内容具有总述的性质。为本章教材后续的几节课内容做了铺垫。2、海陆间水循环过程也是本章乃至整个自然地理中最重要的原理之一。地位:1、注重在传授知识时的地理观念和地理视角,注重向学生传授有用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念,尤其是环境观念,从而体现地理的应用价值;2、从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角度出发,降低知识难度,注重阐明基本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两大鲜明特点:课程标准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二】课程标准要求及解析课程标准解析:1.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但应以海陆间循环为主,使学生从总体上综合把握水循环。2.教学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绘图方式加深理解水循环的过程与环节。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应注重对学生地理观念和环境意识的培养。地理学最大的特点就是综合性,知识内涵丰富,教学中不能过度窄化,应注重地理知识的背景、和其他学科领域的联系以及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强调其开放性。因而,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图3.1“水圈的构成”认识水圈的构成2)能运用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相互关系”分析陆地各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3)能绘出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4)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地理问题。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读图、分析、绘图、案例思考、小组讨论等学习活动去学习知识达成学习目标。1)读图分析:读教材中图3.1和图3.2,了解水圈的构成并学会分析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2)归纳创造:参考教材的“水循环示意图”,绘制水循环示意简图。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2)树立保护与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识,培养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重点: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2.能理解并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四】教学重点难点根据建构主义课堂观,我主要采用问题引导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力求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自己的分析去获取新的知识,学会新的方法。所以教学中,笔者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发挥CAI技术手段的优势,向学生提供大量具体而生动的信息,由学生通过自己探究分析得出结论,获取新知。二、教学方法和手段1.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水资源”的初步知识,在必修1第一章已掌握了水圈的有关知识,对本课题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学生仍局限于感性认识,难以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采用适当的方法给予辅助和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完成新知的建构。三、学生学习方法2.学法指导:教学和学生学习中,遵循:“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原理——地理案例分析”的教学步骤,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发挥CAI技术手段的优势,学生通过感受、观察、分析多媒体演示提供的大量具体而生动的信息,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自己探究分析得出结论,获取新的知识,学会新的方法。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5分钟。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作为导入新课的指导思想。研究地理学离不开观察和分析,这既是研究地理的基础又是学生认知的起点。所以,此处由演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图中有哪些水体形式而引入新课。四、课堂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二)新课过程“相互联系的水体”部分,内容相对简单,对此可以适当简化处理,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予选择性引导启发。教学设计以“学生读图—教师引导分析—学生探究思考得出结论—教师评价”为主要过程。1、相互联系的水体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0分钟。教师先引导学生读图3.1“水圈的构成”,并提出以下问题:①地球上的水体包括哪三部分?②陆地上的水体有哪些?水圈的构成教师先引导学生读图3.1“水圈的构成”,并提出以下问题:①地球上的水体包括哪三部分?②陆地上的水体有哪些?水圈的构成教师进一步指出“人类生产生活所需淡水几乎全部都来自陆地,主要是河流水、浅层地下水和淡水湖泊水。”从而引起学生思考,并指引学生进一步读图,从而得出“淡水资源十分有限”这个结论。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使学生从内心感受到淡水资源的宝贵,从而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的节水意识和环境意识。图3.2“陆地上水体及其相互关系”,重在按照教材要求引导学生分析河流和湖泊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必过多涉及冰川和大气降水。此处,引导学生分析图中陆地水体的形式。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河流水与地下水关系进行探究思考。对于河流与湖泊之间补给关系的分析可以先从引导学生分析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的具体关系入手,这一方面是出于两种补给之间的相似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在分析完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之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探究分析河流水与湖泊水之间的补给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分组讨论、案例分析和师生互动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与分析。在自主、合作和研究性学习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同时通过激发其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兴趣,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思维的有机结合,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读图3.3,教师首先讲述水循环的含义,之后引导学生观看动画“水循环”,同时提醒学生思考“海陆间水循环可以分为几个主要环节”。图3.3水循环示意对水循环的三种类型,应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着重强调海陆间水循环。而对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做淡化处理,此处只要求学生了解即可。在由学生分析海陆间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并得出结论之后,设置“学学、练练”小环节,让学生当堂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简图。这样一方面巩固了学习成果,另一方面也发展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使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在教材中又设置了活动题,此处引用活动题1做深度拓展,同时在引导学生分析活动题1的基础上补充课外深度阅读“干岛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类活动主要可以影响到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对于“水循环的意义”这一部分的教学采用案例分析的做法,引入地表径流“长江”这一案例,并提出带有引导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启发学生自己归纳、分析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对结论进行评价、归纳。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的主体内容完成以后,以提纲的形式对本节课做一个总结,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弄清知识结构、加深理解的作用。(三)课堂总结为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稳定性,并使知识顺利迁移,在本节课上安排5~10分钟的时间进行巩固和练习。具体做法是:先留3分钟时间让学生回顾一下教材知识内容,接着完成课堂练习。(四)巩固练习画水循环示意图标出各环节,并写出水循环地理意义(五)布置作业一、相互联系的水体1.水圈的构成:2.陆地水体的形式及相互补给关系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1.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2.水循环地理意义①维持了全球水量平衡,更新陆地淡水②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影响地理环境形成③塑造地表形态五、板书设计以上是对《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从提出问题到圆满解决,教师通过语言启发、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地理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水循环规律的认识中,使学生的思维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也学会了对复杂地理现象的分析研究方法,达到了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创新。在此过程中,老师只是引导者,多媒体演示只是提供信息的手段,从而,课堂成为学生愉快的探索过程。六、说课综述感谢各位专家、老师指导!
本文标题:《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606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