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第八章--货币需求理论
第八章货币需求理论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和居民等微观经济主体基于生产经营或生活消费的需要,产生了对货币的需求,为了满足这一需求,一国货币当局就通过一定的机制来向整个社会供给一定的货币。货币供给、货币需求及其均衡问题也就成为金融学的研究内容之一。第一节货币需求概述一、货币需求(DemandforMoney)的含义(一)货币需求与货币需求量货币需求的含义: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国民收入)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经济主体为满足正常的生产、经营和各种经济活动需要而应该保留或占有一定货币的动机或行为。)货币需求量的含义:货币需求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部门(个人、企业、政府)在既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需要的货币数量的总和。(二)货币需求的特点货币需求是一个内涵丰富、内容独特的概念,在理解货币需求的含义时,注意把握以下特点:货币需求是一个存量概念。货币需求是愿望与能力的统一。货币需求包括对现金和存款货币的需求。货币需求包括对执行多种货币职能的货币的需求。(三)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名义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经济部门所持有的一定数量的实际存在的货币数量,通常以Md表示。实际货币需求则是指名义货币数量在扣除了通货膨胀因素之后的实际货币购买力,它等于名义货币需求除以物价水平,即Md/P.因此,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剔除了通货膨胀(或物价变动)的影响。举例来说,假设T0期时的货币需求为1000亿元,T1期时生产、流通规模和实际财富水平与T0期相比未变而物价却上涨了1倍;也就是说全社会的商品、劳务的名义价值增加了1倍。这时如果货币流通速度保持不变,货币存量必须增加1倍,以满足社会生产和流通的需要,即名义货币需求量由T0期时的1000亿元增加到T1期时的2000亿元。但这种增加只是适应物价上涨幅度在名义上的增加,就经济成长过程本身所提出的实际货币需求并没有变,仍然是1000亿元。二、货币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货币需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变量,了解、把握这个变量,不仅能够从货币这个侧面了解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和微观经济主体的意愿与行为,更重要的是能为货币当局准确把握货币均衡关系式中最为复杂、可变性最大的需求状况,从而合理供应货币、保持货币供求的均衡提供决策依据。•把握货币需求的关键在于把握影响和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一)宏观角度♂全社会的商品与劳务总量。♂商品的供求结构。♂一般物价水平。♂分配结构。♂货币流通速度。♂信用发达程度。♂其他因素。(二)微观角度☻收入水平。☻市场价格水平。☻利率与金融资产收益率。☻心理及习惯等因素。第二节货币需求理论所谓货币需求理论是一种关于对货币需求的动机影响因素和数量决定的理论。代表人物:古典经济学派、马克思、欧文·费雪、马歇尔、凯恩斯、弗里德曼等。一、古典货币数量论古典学派认为货币本身并无内在的价值,其价值纯粹源自交换价值,即对商品和服务的实际购买力。货币只是披在实际要素身上的“面纱”。这种思想有相当悠久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8世纪英国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休谟的著作。其后,这一传统思想在经济学说史上统称为“古典货币数量论”,在20世纪30年代发展到了顶峰。古典货币数量论有两种主要形态:其一是费雪的交易方程式,其二是剑桥方程式。这两种形态的共同特点是:仅从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这一角度研究货币,因而货币实现功能的场所无疑仅为商品市场。(一)费雪交易方程式美国经济学家艾尔文·费雪在他1911年出版的那本很有影响的《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对古典数量论作了最清晰的阐述。MV=PTM表示货币总量V表示货币速度P表示价格水平T表示产出货币速度:货币周转率,即一元货币每年用来购买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平均次数.MV=PT分析PT=名义收入=货币收入,决定于货币数量M的变动第八章14M增加,P一定上升.故:价格水平的变动仅仅源于货币数量的变动.货币量M增加,MV加倍增加,名义收入PT也一定加倍增加.产出总量T在短期中可以看作是一个常量.V在短期内基本不变费雪的现金交易方程式:仅分析或研究了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本身是一个恒等式:货币在一定时期内的支付总额与商品交易总额相等,即货币数量乘以在给定年份中货币被使用的次数必定等于名义收入。理论假定:T受制于充分就业时的潜在国民产出水平,短期内稳定不变;V受制于支付习惯、社会传统等制度因素,短期内也不变;因此,该方程式最终变成了货币数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理论要点:货币数量的增加会带来物价水平的的同比例上升,而经济却无法增长,原因在于社会处于充分就业水平。货币需求取决于:交易量、价格水平和货币流通速度。没有考察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混淆了金属货币和纸币在物价决定中的不同作用。金属货币制度下的自我调节机制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越多越多的货币,越少越少的货币(二)剑桥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又叫“余额方程式”、“现金余额说”.•1917年,由英国剑桥学派代表A.C.庇古提出。•一种以货币供应和需求为中心,解释货币价值和价格水平变动的数学方程式.•着眼于货币储藏手段职能其理论根据是A.马歇尔的货币数量论。马歇尔的观点持币动机:第一,得到便利与安全第二,投资收益少,人们愿意持有货币第三,直接消费得到的效用较低货币流通速度人们的持币时间和持币量人们的财产和收入中多大一部分以货币形态贮存起来。“人们愿意保持的备用购买力”剑桥学派,在研究货币需求时重视微观主体的动机。认为处于经济体系中的个人对货币的需求,实质是选择以怎样的方式保持自己资产的问题。每个人决定持有货币多少,有种种原因;但在名义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水平之间总是保持一个较为稳定的比例关系。对整个经济体系来说,也是如此。因此有:Md=kPY剑桥方程式•所谓货币数量是指在一定时点停息的货币量.M表示货币需求K表示总收入中以货币形式所持有的比例P表示平均价格水平R表示总收入、即实际产量M=KPR经济单位在通常情况下所持有的货币量或现金余额,与国民总收入保持一个固定或稳定的关系。K值在短期分析中也可视为一个既定的量.产量R达到最高水平时,货币需求取决于P的变动。剑桥系数K:在人们的总财富中,有多大比例愿意以现金的形式持有。剑桥学派注重分析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认为K将由于以下原因而变动:人们的财富有三种用途:(1)投资于生产,以获取利润或利息;(2)用以直接消费,以得享受;(3)保持货币形态,使其成现金余额,以得便利与安全。这三种用途互相排斥,必须权衡利弊而作出最佳选择。当人们感到保持现金余额所得利益大于因放弃投资和消费而受的损失时,则必然增加现金余额。相反,则要减少现金余额。由此可见,现金余额说的最大特点在于重视了人的行为因素——持币动机对货币需求进而对货币价值或物价水平的影响,它为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思维。无论是后来凯恩斯的货币资产需求论,还是费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稳定论,都受益于剑桥学派的这一重大贡献。交易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的区别1、交易方程式注重货币的交易职能,其研究的货币为执行交易手段职能的货币,而剑桥方程式更注重货币的贮藏职能,其研究的货币为执行货币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交易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的区别2、交易方程式在研究中在研究中提出了货币具有一定的流通速度,但没有深入地研究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而剑桥方程式认为现金余额的变化是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主要因素。交易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的区别3、现金余额学说分析了人们对货币需求的动机,这是货币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突破。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一)凯恩斯的思想基础•凯恩斯:剑桥经济学家马歇尔的学生;庇古的同学。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认为,人们有了货币收入后,将进行两个抉择1、第一选择:消费和储蓄的比例。这是时间偏好的选择2、第二选择。储蓄中是现金形式与购买国债形式的比例。假设,金融市场只有两种金融资产(二)流动性偏好•1.交易性货币需求:指应付日常交易需要而产生的持币需要.主要取决于收入大小;随收入增减而增减。2.货币的预防性需求:由于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为防止收支增减等意外变化,往往保有一部分货币余额以备不测。3.投机性需求:人们为了在未来某一适当的时机进行投机活动而愿意持有一部分货币。一般而言,预防性货币需求为收入的增函数在货币和生息资产之间的选择。取决于利率的高低(三)凯恩斯货币总需求函数•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都是收入的增函数,用L1表示,以Y表示收入,则•L1=f(Y);•投机性货币需求是r的减函数,以L2表示,则•L2=f(r);•用L表示总货币需求,则货币总需求:L=L1+L2=f(Y)+f(r)(四)凯恩斯流动性陷阱liquiditytrap•当利率降低(债券价格提高),且低于某种“安全水平”时,人们预期未来利率将上升(债券价格下跌),愿意多持有货币,任何措施都不再能使利率继续下降。•这种无能为力的状况,恰如落入陷阱一样。利率的不确定性将造成债券价格升降,人们便在持有债券和持币之间选择。金融当局对于市场利率,并不总能随心所欲地调节债券价格=债券利息/利率流动性陷阱图示•当利率降至某种水准时,流动性偏好可能变成几乎是绝对的;•当利率降至该水准时,因利息收入太低,而债券价格不再上升,故几乎每人都宁愿持有现金。三、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1956年,在那篇著名的《货币数量论:重新表述》一文中,米尔顿·弗里德曼发展了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论并不是关于产量、货币收入或物价的理论,而是货币需求的理论,是明确货币需求由哪些因素所决定的理论。决定人们对货币需求的因素有以下四种:1.财富总额2.财富的构成3.人们保有货币及其他资产时所预期的收益率或报酬率4.人们的主观偏好、技术与制度因素等弗里德曼详尽分析了影响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他提出的货币需求函数式为:Md—名义货币需求f—函数关系P—一般物价水平rb—债券的预期收益率re—股票的预期收益率w—物质财富在财富中所占的比率Y—恒久收入u—对货币的效用发生影响的收入以外的各种因素的代理变数—物价水平的预期变动率弗里德曼对上述影响货币需求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1)实际货币需求不受物价水平(P)的影响。(2)实际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作为总财富代表的恒久性收入(Y/P)。由于恒久性收入在长期内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状况(如生产技术水平、人口、物质资源及其利用状况等等),其变动是相对平稳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货币需求也是相对稳定的。美国统计资料的经验数据证明,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为1.394,即当收入提高1%时,货币需求提高1.394%。(3)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极小。rm、rb、re决定于市场利率,而实际统计资料表明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化的敏感性很差。统计资料还表明,物价变动率只有在幅度很大,持续时间很长的情况下,才会影响货币需求,因而不会对货币需求发生较大影响。弗里德曼的研究表明,尽管货币需求是多种复杂变量的函数,但是,由于起决定作用的变量受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制度等因素制约,从长期来看,不会发生大的变动,尤其是具有高度稳定性的恒久性收入这一因素对货币需求起主导作用。一些易变因素如利率、价格变动率等对货币需求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从总体上看,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经过努力,货币需要量是可以预测的。问题的关键只在于,货币当局能否按货币需要量控制货币供应,使货币供应量稳定增长。四、弗里德曼理论与凯恩斯理论的比较弗里德曼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存在着多个差异。其中一个是,通过将许多资产视为货币的替代物,弗里德曼认为对于整体经济运行而言,具有重要意义的利率不止一种。而凯恩斯在他的理论中则将货币之外的其他金融资产一并归为一类—债券—他认为这些资产的回报通常一起波动。如果实际情况果真如此的话,则债券的预期回报率将成为其他金融资产预期回报率的一个很好的指示器,在货币需求函数中也无须将它们分别列示。与凯恩斯理论的另外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弗里德曼将货币和商品视为替代品,即
本文标题:第八章--货币需求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607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