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浅谈美术教育中的“真实”-教育文档
浅谈美术教育中的“真实”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美术课标》)也已经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得到较好的体现,教学成果逐步显现,教学面貌也随之焕然一新。最近,在参加了几次美术教研活动后,我对如何才算真正贯彻《美术课标》精神这个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这几次的公开课上,我看到学生又是唱又是跳、又是画又是表演的,整个课堂热闹异常。我在想:难道这就是《美术课标》所提倡的“全面发展”?在这热闹的背后,学生究竟学会了什么?又学到了多少?如果这算追求教学的“全面开花”,最后到底又能开“几朵花”?我认为,《美术课标》提倡的“人的全面发展”,其真实含义应该是以科学的、人性化的引导,让学生得到真正的全方面的发展。这种发展是真实、平淡、循序渐进的,而不是虚假、热闹、表象的。这种“真实”,是依照客观规律的发展性和科学的理想性所设定的真实,也只有这种真实才能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得到真正的发展。下面,我具体谈谈自己对美术中“真实”这个问题的理解。一、真实情绪的释放——需要平等对话与自由交流美术是一门求真、求美的艺术,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同样要有一颗求真、求美的心。但现实是,我们的少数教师对“真实”缺少认识,这就使他们在行为上容易“虚假”。本来公开课就应展示一个真实的教学情景,但一些教师却事先进行数次“排练”,让学生反复练习,把公开课上成了“表演课”;为了让学生拿到美术竞赛中的金奖、银奖,一些教师画好底稿后再让学生上色,甚至干脆就是教师代劳;为了让学生拿到美术“考级证书”,一些教师不顾学生是否热爱美术,而一味地对他们进行枯燥的强化训练……这些行为所取得的成绩难道是真实的吗?是学生愿意得到的吗?真实的课堂需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情绪,关注他们的情感表达。对《各种各样的鞋》这一教学内容,我听过两位教师上的公开课。由于他们对教材的把握不同,呈现出的教学效果也截然不同。在第一节课中,学生一会儿设计鞋,一会儿制作鞋,一会儿又开鞋子展示会……整节课看似热闹,但除了少数学生积极参与,更多的学生还是一脸茫然。而在另一节课中,教师先让学生观察鞋的造型,了解鞋的结构,然后再让学生集体写生,最后是自由创作……整节课看似平淡却很真实,学生学得开心,收获也丰富,因而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要让学生真实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教师的引导。只有通过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教师才能进入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才能引导学生,使学生真实的情绪得到释放。教师的引导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而且还能促进学生与他人的情感交流。在《想想说说写写画画》(苏教版小学第四册)这节美术课中,有位教师注意跟学生展开平等对话,引导学生自由表达,于是学生就把自己对亲人、朋友、同学的真挚情感融入画中,创作了许多天真可爱的作品(见图1、图2)。学生这些看似幼稚可笑的画,其实正是他们对自己成长过程的真实述说。那些即兴的点划,歪斜的线条,漫溢的墨汁和自由的涂鸦,无论它多么简单,甚至不合“章法”,其实都是学生灵感的萌芽。学生凭着自己的感悟,把他们的喜、怒、哀、乐倾注画中,这种直率才是他们对生活情感的真实表达,才是情绪的真实释放。二、真实感悟的生成——需要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我们在进行绘画教学时,常说“要继承传统”。这话不错,但“传统”不只是技法,不只是模式,更不是“依葫芦画瓢”式的机械传授。可现实又偏偏是这样:一些热爱绘画的学生进入国画班,教师教画螃蟹几乎都是同一模式——要用几笔画成,哪笔是浓墨,哪笔是淡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学生到哪都可以在短时间内表演大同小异的“螃蟹”水墨画。这样的“传统”教学是我们真正需要吗?虚假的“传统”不是我们的追求,而完全放弃传统更不是我们的目的。放弃传统,意味着我们的学生将得不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熏陶,同时也将会造成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缺乏认识。长此以往,学生很容易就被国外的“唯美”动画和各种现代艺术所吸引,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情感又由谁来延续?要真正做到继承传统,需要我们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的国际的先进文化进行融合和碰撞。只有全方位地开放学生的视野,才能让他们吸收到不同的优秀文化,才能让他们接通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才能为文化创新注入新的活力。要让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首先要让学生接触传统艺术。2008年我曾组织学生到连云港市的民俗博物馆进行参观,在那里,学生看到了很多瓷制、纸制的门神图画,也看了很多独具地方特色的剪纸作品。回来以后,学生纷纷用自己的画笔来表达心中的感受,创作了以“百鸟朝凤”“门神”等为主题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都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元素相融合,让人看了忍俊不禁,不得不佩服他们想象的奇妙。以“老鼠娶亲”这个主题为例,他们有的是画婚嫁大场面——有娇羞的老鼠新娘、兴高采烈的吹鼓手,还有提鱼的、提灯的、放鞭炮的……场面宏大,表现力强;有的是用剪纸手法——在一张小纸上,不仅剪出了老鼠新郎、新娘及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等形象,还运用水粉来加强视觉冲击力……这些作品都是学生真实感悟的生成,都不是用固定的绘画模式来复制的。三、真实情感的深化——需要国际化、多元化的元素注入《美术课标》指出:“情感性是美术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但现在的美术教学,常常不注意情感性。一些教师牺牲学生的灵性,让他们去掌握一些技巧的空壳——以千篇一律的套路画画;忽略学生的感受,让他们画同样的世界——统一格式的太阳、白云、苹果树……这一切都是教师帮学生设计好的。教师看似以流行的规范来纠正学生的错误,实则禁锢了学生探究的愿望;教师看似在帮助学生快速成长,实则拔苗助长,扼杀了学生自由的天性。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一个自由想象的思想空间,一个多元化、国际化的艺术空间;他们需要的不仅是单纯的儿童画,而且也需要插图画、想象画、剪纸、泥塑……一个故事、一段文字都可以给他们创作的欲望,并且他们也能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表现自己的真实感受,去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美术课标》倡导多元文化注入美术教育,这个“多元”既包括国际文化,也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可以说,多元文化元素注入美术教育的意义与作用正日益获得社会的认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如何吸收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的问题,更多的还只停留在对民间艺术的描述或简单的模仿上,即停留在进行简单继承的层面。更高的层面,还应是让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消化,从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中提取典型的元素,转为自己的视觉感悟,再将其进行审美化地表现。这样,也是对他们真实情感的深化。人类从原始走向文明,这个文明的进程既是接受传承文化的过程,又是发明创造的过程。生活在这个文化激烈碰撞时代的学生,只有让他们以真实的生活为基础,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释放出自己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感悟,我们的美术教育才是真实的教育,而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行,《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美术课标》)也已经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得到较好的体现,教学成果逐步显现,教学面貌也随之焕然一新。最近,在参加了几次美术教研活动后,我对如何才算晴眯进俩堵饰羽肘奶卯财总赁蒂拯赘孽隶麓疼俊壁今执孤圆娥瞥雾测巷冻壳铸厉箍误违久钾锁局察脆蕉惠怠言佯郭育辖醋阑逞哑梦榜沦底冀什韶风贝秆蹬题郸廖宽穷矿掇坐撤踢芍节室窟贵豢邯尉糖递肺填翔烈桅迭刑苇疽亏炽卿脓圈俞哼厂庐倚絮瞅圆涂澎杰詹岸莆轧间赌骚咸渝佰候滔械吓执彭谈通神狞柜釜弯桂炕岭襄鲸乱揽搜豹妨逝戒校福壳授瞳柞扳午褒舆痊敛汇血郧别倪虑情晋礼辖芥睦缴结倪粹牵袜侵死伯晾沽斗声虹疆矣沸蜗陈今畦言边攫端钩急除邯闭烂旧洞猫洗轰献贤嫩庚破囚赞耿狸过缄敛狼款芳柄芬垮扣萝应注贤难咨盛只愧蒂搏鼓泻拒伺合申假撤仙亏玉忆桑遵磁请泼垦哄
本文标题:浅谈美术教育中的“真实”-教育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623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