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事业发展
-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序言在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市科教党委和市教委的统一部署,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编制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是在全国科技大会召开之际,党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提出的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方针,围绕上海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目标,把握上海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特色大学的重要规划。《纲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上海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四个重要文献,在组织开展我校“十五”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情况评估,广泛听取各个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一、“十五”我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十五”期间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发展进程中的重大转折时期。全校-2-教职员工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在校行政的积极推进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了学校的发展战略思想。即明确了创建现代化特色大学的一个发展战略目标;推动了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两项创新;遵循了高等教育发展、人才培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三大规律;坚持了把学校发展主动纳入到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以及大格局之中,纳入到全球经济发展趋势、高新技术发展潮流、学科建设发展规律之中,纳入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迫切需求之中,纳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之中的“四个纳入”;树立了只争朝夕、敢为人先、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五种精神。全校教职员工团结一致、迎难而上、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全面完成了学校“十五”发展的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学校取得了超常规发展和跨越式前进的显著成绩。1.松江新校区全面建成“十五”初期学校抓住上海高校新一轮布局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全力以赴建设了松江新校区。松江新校区占地约1200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投资约8亿元人民币。学校坚持高质量、高水平地建设松江校区,确保了总体工程质量均达到优良水平。松江校区所有的建筑都获得了优质结构奖,其中行政楼、体育馆、艺术楼、图文信息中心、现代工程中心5个单体建筑均获得了上海市白玉兰奖,体育馆获得了上海市金刚杯奖。松江新校区建设投资严格控制在预算之内,创造了质量好、速度快、性价比优的业绩。今天,一所现代化、信息化、人文化、园林化的美丽校园矗立在浦江上游,镶嵌在佘山之侧,令九峰生辉,华亭增色,象征着“工程大”的腾飞,象征着学校二十一世纪璀璨的远景。2005年学校成功举办了一场-3-精彩纷呈,令人难忘的松江新校区落成典礼,出席落成典礼的社会各界人士对美丽的新校园给予了很高的赞誉。松江新校区的建成是学校“十五”期间建设发展的显著标志,奠定了创建现代化特色大学的坚实基础,成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目前,学校由原来的四个校区,校园面积仅255.77亩,建筑面积仅16.07万平方米规模较小的高等学校,发展成为一所拥有六个校区,占地面积1419亩,建筑面积41万平方米,万人以上规模的地方高等学校。2.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是学校广大师生员工长期渴望实现的目标。“十五”期间学校先后连续组织了两轮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点的申报。2002年学校组织申报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材料加工工程”等10个硕士点,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建立了“车辆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点。从2004年起,学校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培养“车辆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目前已经招收了两届硕士研究生。学校成立了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并初步建立起研究生招生、培养的管理制度。2005年学校再次组织申报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和硕士学位授权点,全校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全力以赴,终获成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社会保障”、“车辆工程”、“材料加工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等学科成为我校首批独立招生硕士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使学校的办学层次跃上了新的台阶,它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3.推进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实施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是学校“十五”期间的重要任务之一。经过三轮综合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4-2001年学校实施了第一轮综合管理体制改革,以规范剥离,平稳过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为先导,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突破,全面推进了教学、科研、管理及用人制度、考核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各个方面的改革,理顺了人事体制,转变了管理职能,促进了人员合理分流,初步打破了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建立了注重绩效、奖勤罚懒的分配机制,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2003年为了适应学校教学重点向松江校区转移,实施了第二轮综合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校内分配二期改革和松江新校区综合津贴的实施意见》等八项改革方案,进行了包括教学、科研、管理、人事在内的一系列改革,完善了部门目标管理与考核制度,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了校内工资分配方案。2004年学校完成了第二轮的全员岗位聘任工作,健全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岗位职务聘任机制。经过双向选择,有近1000名教职员工签约上岗,使未聘人员得到合理分流。2005年学校实施了第三轮综合管理体制的改革。以进一步深化人事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实行了全员合同聘用制,用人制度发生了根本转变。校内工资分配方案得到进一步调整,分配结构更趋合理,教职员工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整体提高,在教学科研岗位上贡献突出人员的收入有较大的增幅,进一步调动了学校教学、科研骨干的积极性,基本形成了人事管理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为建设一支爱岗敬业、素质较高的教学、科研、管理队伍提供了制度保障。4.师资队伍建设成绩显著“十五”期间学校加大了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学校每年从国内外引进和招聘了近百名教师和科研人员,全校教师人数由“十五”初期的500余人,增加到近800人,当量师生比达到1:16,数量上基本满足了教学科研的需要。在教师数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不断得到-5-提升,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的教师由”十五”初期的30%上升到目前的65%。教师队伍的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人数达到200余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1%。学校建立了校、院两级特聘岗位制度,选拔了一批校级学科带头人、主讲教授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学校建立了教学名师评选制度,每两年评选10位教学名师。校、院两级特聘岗位制度和教学名师选拔制度,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激励了骨干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5.办学特色更为鲜明“十五”期间学校坚持依托现代产业、服务地区经济的办学宗旨,紧紧抓住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机遇,推动了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学校主动融入科教兴市主战略,创建了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构筑校企战略联盟的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学校进一步加强与上海汽车集团公司和上海航空公司的合作,推动了“汽车工程学院”和“航空运输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新领域,2005年,与上海地铁运营公司开展更为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成立了校企共建的“城市轨道交通学院”,该学院成为学校与企业集团产学研合作的新平台。与此同时,学校还与上海交运集团公司、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上海轨道交通设备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局、上海宽带技术及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企业集团结成了产学研战略联盟。与城区政府广泛合作是学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又一重要形式。学校瞄准“数字长宁”的产业定位,建立了多媒体设计专业、游戏软件和艺术造型专业及多媒体产学合作基地;瞄准金山区“国际化工”产业定位,与金-6-山、漕泾化工区共建了上海市精细化工研究中心;瞄准“电子松江”产业定位,积极发展电子封装技术专业;瞄准普陀区包装产业特色,组建了上海包装设计产学研基地。推动了校区、城区和科技园区的“三区”联动发展。学校与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合作开展了上海市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研究。学校凭借教育、科研资源优势;城区政府发挥区域优势,宏观调控、政策引导,双方优势互补、实现了共赢。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构筑产学研战略联盟,使学校的学科建设获得了强大动力,人才培养获得了坚实基础。学校依据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专业设置紧贴产业需求,人才规格满足社会需要。学校先后设置了对接先进制造业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工程”、“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城市轨道交通技术”、“纳米表面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现代装备与控制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制药工程”等一批专业,形成了对接海、陆、空交通运输产业的学科链与专业群;设置了对接现代服务业的“多媒体设计”、“会展与空间设计”、“物流管理”、“国际货运”、“市场营销”(服装营销)、“市场营销”(汽车营销)、“市场营销”(邮轮经济)、“游戏软件和艺术造型设计”、“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等一批新的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初步形成了与创意产业对接的专业群,为上海的创意产业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些年,我校师生的创意作品在国内外比赛中屡屡获得大奖,2005年在上海国际创意产业展览会上,我校学生的创意设计作品得到社会各界较高评价。“十五”期间,学校产学合作教育得到新的发展,产学合作教育理论-7-研究取得了新的成果,完成了教育部《产学合作教育的教育模式和办学模式的研究》(“九五”试点)项目。成功主持并完成了世界银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合作教育项目。产学合作教育实践获得了新发展,学校创建并逐步完善了适合我国国情的“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全校参加产学合作教育的学生达到50%,产学合作教育在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增强。6.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十五”期间学校坚持做到“质量、规模、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基本实现了“以工为主,文理渗透,管理、艺术两翼齐飞,特色鲜明”的布局结构。目前,学校有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或同意备案的28个本科专业和26个专业方向,另有17个高职专科专业。开设课程1300门,涵盖工学、管理学、经济学、艺术等学科门类。学校规模从2001年的招生数1800人,在校生数6200人,到2005年的招生数达到4000人,在校生12892人,学校跃上了万人大学的规模。“十五”期间,学校贯彻落实教育部2000年4号文件和2005年1号文件,始终坚持将教学工作放在中心地位,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学校在2002年组织了教学观念转变论坛;2003年开展了教育思想大讨论;2004年召开了全校教学工作会议,推进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建设措施,规范教学管理。学校构建了比较完善的教学管理体制。健全了以分管教学工作的校、院长为主的教学管理队伍,形成了校、院二级教学管理体系。学校长期坚持每两周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例会制度。检查和分析教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005年,全校认真研究和修订了所有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培养-8-计划。学校初步建立起校、院二级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强化了教学督导,加强了教风、学风、考风的督查,完善了教学质量监督和评价制度,在课堂教学、课程考核、教学实践等各个环节,严格规范操作程序,确保了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十五”期间,学校积极推进教学专项建设,取得显著成果。五年来,共设立教学建设专项399项,通过鉴定验收260项。五年来学校共出版教材65本。有15本教材获上海高校优秀教材奖。2001年我校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2005年我校又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
本文标题: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事业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73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