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造型基础2——课程安排1、理论知识讲述2、分大组选定空间模型制作主题词3、大组关于主题词资料收集汇报4、分小组制作模型5、成果展示与汇报评分标准我们这门课上的是什么(what):创意概念空间设计为什么上这门课(why):加深对空间的认知,并了解以人的尺度衡量空间特性;以建筑为载体,认识到限定下的空间概念,如尺度、比例、秩序等;提高欣赏和审美水平;对空间建立比例和尺度的概念,并掌握空间形式和建筑功能之间的对应关系。怎么学习这门课(how):快速工作、小组合作、利用制作模型的方法沟通设计方案设备与工具:绘图纸——用于头脑风暴绘图纸——绘制草图绘图笔、马克笔——绘制草图模型制作材料及工具——制作模型及草模胶带——粘贴图片数码相机——收集资料、拍摄模型、记录设计过程空白光盘——刻录作业目录第一讲空间的涵义第一节空间的发展历程第二节建筑空间类型第二讲空间感觉第一节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第二节创造知觉力场第三讲基本空间力象第一节空间力象的三维结构模型第二节空间限定形式第三节空间限定要素及条件第四节空间限定程度第四讲空间组合与形式第一节包容第二节连接第三节接触第四节互锁第五节线性第六节中心式第七节组团式构成第八节序列第五讲形式美规律第一节主从与重点第二节均衡与稳定第三节对比与微差第四节韵律与节奏第五节比例与尺寸第六节构图手法第一讲空间的涵义第一节空间的发展历程第二节建筑空间类型空间的涵义空间是由“空”和“间”复合而成。空”是虚无而容纳处,可以向四方作无限的延伸扩展。“间”是门字和日字的内外组合体,意为两扇门间有日光照进,即”空隙”之意;也有隔开、不连接的意思。现代人把纯粹空间想象成纯几何的广延:连续、无限伸展、三维、均匀、各向同性和可度量性,空间被认为是一种绝对存在,第一节空间的发展历程漫长的历史进程证明:人类为了生存不但能适应环境,而且能改造环境。从原始人的穴居,发展到具有完美设施的室内空间,是人类对自然环境进行长期改造的结果。一、原始人的行动空间在“穴居而野处”的原始社会中,人类的生存空间只是一个被动式的适应环境,这样的原始空间主要表现于防卫和贮存的营造活动。当时的原始人虽有距离概念,但没有尺度测量概念,只能凭记忆来熟悉自己的活动领域。二、文化人的符号空间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人们除了用文字进行记述和用语言来进行交往外,还学会用文字记载和语言描述空间的形状,从而进入一个符号的世界。虽然当时的空间也呈现一些人文的色彩,但基本是一种纯功利的生活空间。三、抽象的几何学空间几何学空间是在天文学、数学发展基础建立了点,线、面,体;轴线;坐标系、向度概念、各种规则的几何图形和拓扑关系及同质的、普遍的空间模式。几何学空间使人类进入了一个秩序化的世界,它不仅勾划出一个空间的框架,同时也帮助人们认知一个空间的秩序和结构。人类在聚落选址、定位、考虑朝向和进行群体组合时开始有了三维的空间观念。四、工业社会的现代功能性空间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城市化的步伐加快,公共空间的类型增多,居住建筑的需要也以等比级数上升,原有空间模式被新材料、新结构、新技术冲击,从而使满足日常功能需要的大批量的建筑空间应运而生。Vitrahuas赫尔佐格·德梅隆五、人性空间和综合环境观念如果说几何学空间为人类提供了行为的秩序和空间的框架,建立了空间的结构;物质功能为主的空间,则使人们扩大了行为的领域,提供了行为的场所和需求的满足,那么人性的空间必将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了空间的活动内容和丰富了人生的乐趣和意义,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流水别墅赖特第二节建筑空间类型一、原空间(自然空间)上接蓝天,下接岩石,无边无缘,无限伸展。二、建筑空间是人们按自己的需要从无限的自然空间中划出一块有限的活动领域,加以人工构筑,它是人们理想意志的物化。三、知觉空间在空间形态上.指一种律动、力动,气韵而言。1自然形态是形式的源泉.其内部结构和外部形态一致.一般呈具象特征。2人为形态由抽象概括和拓扑变形及运用比例、尺度、分割、韵律、节奏组织的。3超自然形态是以微观的世界.如化学分子结构、生物的细胞结构等原型.创造或再现于建筑空间。四、空间的属性属性1:空间的形状•长方体空间有明显的方向性,水平长方体有舒展感,垂直长方体有上升感•三角锥形空间有强烈上升感•圆柱形空间向心性团聚感•正六面体空间各向均衡,具庄重严谨的静态;•球形空间有内聚性,有强烈封闭压缩感•环形空间具有明显的指向性和流动感;•拱形剖面空间有沿轴线集聚的内向性。1.空间的形状2.空间的比例空间比例实例一空间比例实例二3.空间的尺度a.引力感强b.有引力感c.引力感弱•是衡量建筑空间及其构成要素大小的某种主观标准,它涉及空间形象给人的视觉感受是否符合其实际尺寸的问题。a.压抑b.正常c.不亲切4.空间封闭与开放洞口对空间封闭和开放感的影响1这个属性主要与主要与洞口的尺寸、数量、形式及所处的位置有关。洞口对空间封闭和开放感的影响2第二讲空间感觉第一节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第二节创造知觉力场第一节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我们通常把空间分为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两大类,物理空间为实体所限定,是可测量的空间,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空隙”。心理空间是没有明确边界却可以感受到的空间。它来自形态对周围的扩张。第二节创造知觉力场1空间紧张感。它有两个释义,一是形态具备从原状态脱离的倾向,如“箭头”有一种要运动、启动的能,另一是两个分离的形态构成一个整体的最大距离。多用于创造动势。2空间进深感。是指在有限的物理距离中创造心理上的无限进深,以此来扩展空间感,具体做法主要是利用人们透视经验来造成悬念。(1)采用形的大小渐变:以某个已知对象的大小为标准推知到那儿的距离(比如利用窗户的大小作为基准),来造成空间的深度幻觉。2)强化透视线消失的角度::将所有垂线作高度变化(如建筑中列柱和窗线)。欧洲的一些教堂建筑,常常利用这种错觉采用拱形和小拱形的渐变.造成看似比实际空间深得多的错觉空间.以此强化教堂的空间深度。空间处理上的”引导与暗示”.通过狭长的空间形式.诸如道路、桥梁、铺面,游廊、踏步来诱导出一种向往和期待的心理和情绪来导向主空间。(3)利用重叠与遮挡:当一个物体遮住另一个物体的一部分时.被遮住的物体往往被看作距离较远.而遮住其他物体的物.则看起来比较近。(4)应用结构级差:万物递增或递减的级数(如墙面的肌理和地板上的瓷砖纹样随距离退远会变得细密).能够产生空间进深感。5)加强阴影和明暗:明亮和幽暗给予视野以相对的深度线索.明亮的显得近些.幽暗的显得远些。通常一个物体的远近.是由该物体所产生阴影的长短来表现。(6)将视平线或灭点遮挡.使有限空间向无限空间延伸。中国园林布局中.通过”藏与露”采用欲显而隐.欲露而藏的手法.使精彩的景观忽隐忽显.若有若无。3.空间渗透感。打破原有空间之间相对隔阂分裂状态,通过空间之间的彼此渗透、相互因借,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意境。(1)将外空间的效果直接引入内空间,称作内空间的外化;或把内空间效果延伸到外空间中,称作外空间的内化。如宾馆大堂的四季厅景观往往将外空间景观通过透光天(覆)或大面积的玻璃幕墙渗透于内空间。日本黑川纪章设计的福冈银行本店是内空间外化的典范,在一个巨大屋顶下的广场,所有朝向这个空间的围合(墙)都尽可能作透明处理。在中国古典园林厅堂布局中,室内通过开敞的隔扇而摄取园中的外部景物.由于是较暗的室内向亮处看.不仅有丰富的层次变化.而且外部空间的景物还显得分外地绚丽、明快.2)园林中的廊.不仅可用来连接各单体建筑.而且还可以用它来分隔空间并使其两侧的景物互相渗透。中国古典造园手法中.往往通过一条透空的廊横贯于园内.原有的空间便立即产生这一侧与那一侧之分.随着两侧次空间的互相渗透.每一侧空间内的景物都将互为对方的远景或背景.而廊本身则起着中景的作用.从而极大地丰富了空间层次。(3)借用内空间中完全透空的门洞、窗口使分隔的内外空间互相连通,有的甚至透过一层又一层的玻璃隔断不仅可自室内看到庭院中的景.而且还可以看到另一室内空间.及其更远的自然空间的景色。如江南园林中的留园.鹤所向左至东部景区.借粉墙把空间分隔成若干小院.并在墙上开了许多门洞、窗口。人的视线可以穿透一重又一重的窗口.自一个空间看到一连串的空间.从而使若干个空间互相渗透.产生极其深远.乃至不可穷尽的感觉。(4)除了同一层内若干空间的互相渗透.还可以通过旋转楼梯、夹层的设置和处理.使上下层.甚至许多层空间穿插渗透。4.空间扩张感。单纯的物理上的空间扩张指垂直向扩展.水平向扩展.开拓复层空间.利用复用空间.扩大覆盖面积.采用可调节空间的天覆等等。扩张空间感指心理尺度的扩大.主要利用视错觉造成。空间的无界无限.通过景有断而意无穷来拓展空间感。(1)采用发光天覆(顶棚)、发光围合(墙面)、发光地载(地面).来扩大空间感。(2)中国传统园林中有借景、对景等手法.实得扩大空间感之奥妙。(3)模糊空间边界.形成空间的不定性、多义性、灰色性来引伸扩大空间感。(4)利用水面或镜面反射(均应将镜子置于背光处).5空间流动感。流动感的创造主要靠观赏者在空间中的亲身移动和视线穿透.使空间的开敞性和导向性加强。(1)在空间组合中.为避免孤立静止的体量组合.追求连续的流动空间.只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采用象征性分隔.而保持形态与形态最大限度的交融和连续。(2)为了使交通无阻隔性.常常借用动态的、引导性的线型来创造流动空间。(3)围合的竖断(侧界面)可以采用曲面组织形成动线和节奏.使视线流畅和通顺。(4)斜线、锯齿线有规律的重复运用.也能使视线处于不停地流动状态。第三讲基本空间力象第一节空间力象的三维结构模型第二节空间限定形式第三节空间限定要素及条件第四节空间限定程度空间是无限的.也是无形的.这就给创造空虚形态增加了困难.为把空间变成视觉力象.必须对空间进行分割.使其”聚气显形”.使无限成为有限.使无形成为有形.限定空间空虚形态最主要的是实体是面.其次是线的排列(包括纵橫交错的网格)。第一节空间力象的三维结构模型我们以天覆、地载、围合作为限定的基本形式为第一维:然后拓展限定条件为二维;限定程度为第三维;使三维相互渗透.紧密相连.成为一个整体。从这个三维模型中我们可以发现.同为天覆仅变化限定条件.空间形状(高低、长短、宽窄)不同.空间态势(凹凸.平直、直斜)不等.数量与大小各异.空间力象就会不一样。即使是同一天覆、同一形状、同一状态、同一数量与大小.空间力象还会因为被用作限定实体的视线透过率而不同。第二节空间限定形式一、天覆平顶具有明确的领域感.斜顶具有强烈的方向感,并使人的情感向着高位的一方扩张(德国柏林爱乐音乐厅).穹顶具有向心,内聚、因而会将人凝聚至中心。下凹顶具有离心.扩散.人的视线会流向外部.错落顶具有明确的区域界限.人的情感会在低矮的那处的得到片刻的宁静.反复折曲的顶部却能产生阵阵节奏与层层扩展,恰似生命节奏的回响二、地载地载是对底界面的限定。人类的一切活动与地载相连.通过地面肌理.材质的应用.空间的布局就具有领域感与诱导性。1、地载局部凹陷.地面会产生降落,隐蔽之势。人们愿意在下沉式的广场休闲、娱乐,为的是远离喧嚣的街巷.让心的港湾有了依托;.2、将地载凸起.地面就有隆起腾达之势.使人兴奋。北京的天坛.故宮太和殿的须弥座台基就是追求着这种意境。3、如果架空地载,并与地载的中心景(雕塑、楼阁)集合.就构成莅临.探海之势。二、竖断在空间中竖断决定围合的基本态势.它能决定气在空间中的阻断与流动。形成靜与动的节奏效果。1.竖断的基本形式有(1)I型是分割空间的独立垂直面或不垂直面.低的I型面产生波动.形成视觉和空间的连续性,高的I型面产生迂回.将空间与空间分隔开来,形成领域感;(2)L型面从转角沿对角线向外划定一个空间范围.L型面内角呈内向性,具有滞留感,外向具方向与诱导性入型面虽是静态的,因它的端头具开敞性.它比I型面更冒有表情.能产生各种有趣的空间组合;(3)T型面越接近空间的顶角滞留感越强.是一种庇护感很强的空间限定形式,它创造的是一种静谧的安全的空间。2夹持空间的侧界面形成的
本文标题:空间构成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804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