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中国建筑史9156568437
1中国建筑史1、学习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目的、意义和方法第一,学习中、外建筑历史,借签前人经验,可以免走弯路;第二,学习中外建筑历史,可使自己眼界宽、思路广、丰富自己创作思想,创作手法和创作理论;第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吸取中、外建筑精华,创造中国的有民族特色的新建筑。学习什么呢?一种是基本知识,主要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中带有一般规律性的东西,例如:建筑是如何发展的,建筑发展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建筑与技术的关系,与艺术的关系,如何学习外来建筑的好经验以达到民族化…..等等。再一种是手法,即技巧,例如:平面布局处理手法,组群建筑艺术处理手法,建筑形象与构图处理手法、园林,民居处理手法等。第三种是创作理论,如:对建筑本质与特征的认识,建筑风格与地方风格的形成继承与创新、设计思想与方法等理论。至于学习方法。第一、先学营造,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体系,是东方建筑独特体系之一。它与西方楣式建筑构造体系不同。由于材料不同,结构方式不同,外观造型也就不同。中国古代建筑用木材为主要材料,它的构架有特点,这就是营造。不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营造,就很难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营造,就很难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及其优秀成就。第二、学历史发展。这是学习中国建筑史的主要脉络系统,其主要内容有:a)建筑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它的因素(社会的、生产力的、环境的、民族的、文化的)是什么?b)为什么建筑有时发展很快,有时停滞,缓慢,是什么原因?c)建筑与外来影响的关系,如南北朝佛教的广泛传入、隋唐的传出等。国内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及其对建筑的影响。d)建筑发展中是如何继承传统,又如何创新的?第三、学习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优秀实例进行分析评价。优秀实例是前人智慧的结晶,经验的总结。它是一个时期创作的精华,也是一个时代的典型。学习优秀实例,有助于对该建筑物所在时代的了解,并了解其创作过程及其设计过程,也同时了解其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了解它,评价它,分析它,对今后创作大有帮助。第四、学习古代建筑中的创作经验和创作理论。2.中国古代建筑有下列四个特点:1.木构架为主的建筑体系2.组群布局3.建筑形象4.工官制度2(一)木构架为主的建筑体系中国古代建筑有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1.抬梁式(主要方式)2.穿斗式(沿海抗风和抗震用)3.井干式(高山多木材地区用)。1.抬梁式木构架至春秋时代已完备,其构件有:柱、架梁(梁)、桁、枋、椽。1.柱----有六种:檐柱、金柱、中柱、山柱、童柱、瓜柱2.架梁(梁)----架梁中主要要受力的构件。按桁条的数字定出大梁的名称,如七桁的大梁称七架梁。承受五桁的大梁称五架梁。梁架(上下)之间用瓜柱支承,瓜柱用角背固定(右图)梁架中,桁条之间距离称为步架主梁----梁架中的架梁称为主梁(梁即樑的简写)次梁----在檐柱、金柱之间的梁称为次梁次梁在大式建筑中叫挑光梁次梁在小式建筑中叫抱头梁当廊子很宽时,两步架宽的次梁称双步梁,一步架宽的次梁称单步梁。3.桁----梁架上承受屋面重量的构件叫桁,小式建筑叫檩(受力材)4.枋----联系两榀梁架之间的,位于桁下的联系材(不受力构件)5.椽----屋面上,承受屋顶重量(如望板、板瓦、脊饰等),其下传送到桁(檩)的构件称为椽。按步位分有:脑椽(扶脊木下),雀架椽(金桁之间统称),檐椽(出椽部分),飞檐椽(檐椽之上重叠而又更长一些伸出之椽)。6.斗栱,在大式建筑中用之,其构件有:斗----承托栱与翘或昂相接处的十字开口构件,坐斗称大斗,小斗也称十八斗。升----栱两端,承托枋或栱的左右开口构件,一般称三才升。正心栱两端的升称槽升子。栱----斗栱上与建筑物面宽平行,置于翘或昂之端上的,似弓形的木构件。翘----斗栱上沿前后中线伸出的弓形木构件。3昂----斗栱上在前后中线上,向前后伸出,前端有尖向下斜垂之材,状似象鼻的构件。栱有足材栱----材栔(宋式名称)相连之材称为足材,高2斗口。单材栱----材栔不相连之材,仅为栱的高度之材称为单材,高1.4斗口。曲木做法(斗栱卷殺)瓜四万三厢五(瓜、万、厢、栱也。四、三、五、瓣也)斗栱各部位及名称(以清式平身斜为例,科即斗栱)出跴----斗栱向建筑物的里、外挑出,称为出跴。每挑出一跴,宽3斗口。拽架----每出一跴,其距离称为一拽架计算方法:三跴斗栱----以正心斗栱为轴线、里、外各出一跴,称为三跴斗栱。五跴(七跴)斗栱----以正心斗栱为轴线。里、外各出二(三)跴,称为五(七)踩斗栱。斗口----大斗正面开口的宽度,亦即坐斗正面的槽口宽度(容纳翘或昂的部位),清代称为斗口,是官式大木建筑中衡量建筑物的标准单位。坐斗----即大斗,宋代称为櫨斗。斗耳(斗的上部)----斗的西侧凸起的部分。斗腰(斗的部分)----斗的平直部分(宋式称为斗平)斗扁(斗的下部)----斗的下部倾斜部分(宋式称为欹)无斗耳的斗叫平盤斗斗栱名称----无昂斗栱称为品字斗栱,如:三跴单翘品字斗栱,七跴单翘品字斗栱等。有昂斗栱称为:如单昂斗栱(三跴)单翘单昂斗栱(五跴)单翘重昂斗栱(七跴)重翘重昂斗栱(九跴),一般以九跴为止。计算方法----一个斗栱,也称一品,一组斗栱,称为一攒。攒与攒斗栱之间距离为114斗口。清式大木建筑中,明间斗栱6攒(除柱头斗栱外计算),柱与柱应为7个距离,即柱中心之间的面宽为7*11斗口=77斗口。照此类推,次间斗栱5攒,其面宽为66斗口。又柱高,清式规定为60斗口,斗口就是衡量建筑的计算单位。斗栱在宋代称作铺作,其计算单位用材、栔。如一材二栔,二材三栔等。斗栱的足材其高为一材一栔,单材其高一材。材栔的比例是,一材高15分,宽6分,栔高6分,宽4分,材宽即栔的高度。7.屋顶屋顶形式有:庑殿式----四坡五脊,即古书所载“四阿”屋顶,乃高貴建筑用之。歇山式----四坡九脊,较高贵的建筑用之。硬山式----两坡硬山墙,一般建筑用之,防火性好。悬山式----两坡顶,山墙外挑出木桁与屋面,一般建筑用之。攒尖式----集中式屋顶,有四角、六角、八角、圆形等。卷棚式----无屋脊的屋顶。屋顶结构----较复杂的屋顶是庑殿式屋顶和歇山式屋顶。庑殿式屋顶----普通作法有:a.顺扒梁法;b.抹角梁法;c.遽角梁法。特殊作法有:推山法。2.木构架建筑结构优点:1.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2.适应不同地区气候;3.减少轻微地震危害;4.取材易,施工快,并可采用标准构件。木构架建筑结构缺点:1.易燃、易虫蛀、不防潮、2.跨度、挠度、硬度(质地)都较弱;3.成材慢。为什么木构架建筑存在严重缺点,而中国古代长期以来一直以木结构建筑为主要建筑体系?至于中国长期采用木构架体系的原因,主要有下列原因:1.可以满足封建帝王大兴土木的需要。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咸阳城,明成祖朱棣建北京城等,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权力,全国取材,全国集中工匠,大规模施工。而木构架系统可采用模数制,可用定型构件,施工时可预制,可拼装。2.可以满足封建社会几千年沿袭下来的封建宗法、礼制、等级制度和一些哲理思想,观念的需要,包括建筑的布局、规模、开间、高矮,屋顶形式以及色彩等。3.封建传统的正统观念和审美观念主宰着建筑的结构和形象,如古代建筑中的台基、柱廊、屋顶一套做法已形成为正统(即官式)建筑的制度。又如审美观念,中国古代建筑,崇高,巍峨,可以威天下,又如四阿之制,为建筑之冠。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木构架体系所组成的建筑可以满足统治阶级需要。同时,又有一套封建秩序、礼制、正统观念来筑固这一套建筑的制度,因而,长期形成下来。但是,5也必须指出的,从建筑材料发展规律来看,木结构必然要淘汰的。3.中国木构架建筑体系的产生与形成原始社会建筑,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奴隶社会建筑,梆紮结构,建筑的稳定性,固定性差。封建社会建筑,榫卯结构,建筑稳定性增加,但因木材强度关系,跨度不能大。为了解决跨度问题,于是产生了替木、叠木、斗柣、这样木结构体系在汉代就基本形成了。中国木构建筑的成熟----唐代。建筑实例可以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为代表。成熟标志:1.功能使用方面,适应各种平面,如:高低大小,单檐重檐,单层多层,各种屋顶形式。2.适应各地区气候,如:暴雨、地震、寒冷、炎热、潮湿等。3.其力学,结构性能富于机能。4.设计、施工趋向定型化。设计方面----产生了掌握油墨并能绘制图样的“都料匠”图纸方面----产生了木样,如照明堂图,以一分为一尺,即今之缩尺1:100组织方面----产生的行会的组织。5.为了保护木料,产生了矿物油漆颜料和琉璃。中国木构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宋辽金时期。标志:1.平面更富于灵活性,除矩形,方形外,还有十字形----例:河北正定隆与寺摩尼殿,宋代黄鹤楼。增加雨搭----例:河北正定隆与寺转轮藏殿。工字形平面----例:河北安平县圣姑廟。此外,根据功能使用要求,产生移桂法----例:正定隆与寺转轮藏殿、河北登封县少林寺初祖庵。减桂法----例:山西太原市晋祠圣母殿。平面开井口----例: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2.结构更富于机能,如:柱不在一条直线上----例: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井口结构----例:蓟县独乐寺观音阁。斗栱更富于机能,如:翘、昂都富有力学作用。多铰点结构----例:开封汴河虹桥(见北宋张择瑞«清明河上图»。3.向高层发展,结构上可解决风力、地震、木材材料、土耐力等技术问题。实例见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蓟县独乐寺观音阁,江苏苏州市北寺塔。4.构件定型化,实行模数制,即材栔制度。5.形象多样化,如屋顶形式更丰富,实例可见宋代黄鹤楼,腾王阁。此外,为了稳定,增加造型美观,有:侧脚,生起,收分,殺梭柱之制。装饰、彩画、壁画和建筑进一步结合和丰富,如山西芮城元代永乐宫壁画。6.经验总结成书,如宋营造法式一书(北宋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完成)。4.宋«营造法式»的内容、特点、意义4.1著者:李诫,字明仲,官至“将作监”(相当于现在建设部部长)刊即日期: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编书目的:政府为了管理宫室,壇廟,官署,府第等管建工作而颁布的一种各类建筑设计,结构,用料和施工的“规范”、“手册”。64.2内容:分六部分,前面“看详”和“目录”各一卷,释名,各作制度,功限,料例,图样共34卷。1.看详(看,规定也)----说明若干规定和数据,如屋坡曲线,书法,计算材料,所用各种几何形的比例,定垂直和水平方法,按不同季节订定劳动目的标准等的依据。2.释名----第一卷«总释»第二卷«总例»,内容是考证了每一个建筑术语在古代文献中的不同名称和当时通用的名称,从而确定书中所用的正式名称,并定出«总例»。3.各作制度----第三~十五卷,共十三个工种制度,即: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等十三作制度。各作中,说明每一个工种如何按建筑物的等级和大小来运用材料标准,各构件的比例尺,艺术加工方法和各构件的互相关系和位置等。其中,大小木作占八卷篇幅,最重要的是大木作。制度中首先规定:“凡构屋之制,皆以材为祖”、“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材”即作为基本模数。4.功限----第十六~二十五卷,规定各工种的构件劳动定额和计算方法。5.料例----第二十六~二十八卷,规定各工种的用料定额和质量标准。6.图样----第二十九~三十四卷,是图样,篇幅几乎占全书和一半。4.3特点:1模数的制定和运用----“材”分八等,按房屋的等级和大小选定“材”的等级。材栔:材高15分,宽10分,两层斗栱之间高6分,称为“栔”。所有房屋尺寸以材栔来确定,反映古代原始的模数运用,充分说明斗栱在古建筑中的重要性。2.设计的灵活性----各作制度虽有明确的、精密的规定。但对组群布局和单体建筑的平面尺寸都未有规定,故有各制度下都有“随宜加减”之註。故设计人可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这是此书的重要特点之一。3.自然科学法规的利用----如“总例”中例举圆、方、六稜稜、八稜等开体的经、围和斜长的比例数字,便于工匠把握。此外,木构架结构中,立构有“侧脚”,柱高有“生起”,整个构件向内倾斜,增加了稳定性。又
本文标题:中国建筑史9156568437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682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