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世界上矛盾是无处不在的,商业中亦是如此。企业内部、企业同竞争对手、企业同客户、企业同供应商、客户之间、供应商之间等等,无时无处不存在着矛盾。我们在销售过程中,不仅要逐一地分析各个顾客的具体需求,以及自己同各个顾客间的关系,而且,更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全面、宏观的看待整个问题,要认识到顾客与顾客之间的矛盾,并加以积极的运用。风平浪静J市的公用电话市场长期是J市电信的垄断业务。经过多年的投资和经营,J市电信已经拥有了有人职守公话3万多台,无人职守IC卡公话2万多台。其公话室的一位主管曾不无得意地说:“就差农村黄瓜地里没有了。”虽然这种不计成本和效率的普遍撒网、密集布点的粗放式经营方式有其很多不足之处,但在客观上筑起了相当高的进入壁垒,即减少了空白市场、摊薄了单机收益,使任何潜在进入者都要面临很大的规模压力和盈利压力。从设备供应商角度来看,J市公话市场一直为几家供应商牢牢占据。他们苦心经营许多年,打下了很厚实的基础。他们是广州T公司(老牌国企)、上海A公司(外企、早期的行业老大),扬州H公司(擅长低价冲击)和J市本地的N公司(J市市场是他们的命根子,是必争之地)。四家厂商,各有所长,运营商选择他们也有综合的考虑。在市场格局非常稳定的情况下,R公司作为业界的领导者,在数年中谋求进入J市公话市场都未能成功。而且,由于电信对现在公话业务规模和安全度上的自信,每年的新增量也非常少。初起波澜J市是国内少有几处移动通讯业务联通占优势的地区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J市移动一方面在移动通讯市场继续和联通进行激烈的竞争,另一方面也希望引入新的业务增加营收。而J市联通虽然在业务上压过了移动,但价格战和巨大的市场推广费用也增加了联通的盈利压力。所以,当一家深圳的电信虚拟运营商S公司以“无线公话项目”找联通合作时,双方一拍即合。投入市场后,影响颇大。但由于虚拟运营商和设备提供商采取滚动分期投入的策略,所以,联通的无线公话业务进展缓慢。在这样的情况下,公用电话业务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盈利业务进入J市移动的视野,并最终确定本市的一家房地产开发商Z公司为合作的虚拟运营商,合作协议是移动出网络和品牌,Z公司负责设备的采购、安装和运营,然后五年合作期内双方话费分成,之后设备所有权归移动。矛盾终于出现了:首先,移动通讯市场的竞争矛盾随着移动和联通进入公话市场而延伸过来,同时引发了他们与J市电信在业务上的矛盾;其次,原有设备提供商如果想进入无线公话项目,就势必影响他们与电信的合作关系。以无促有我们作为R公司在J市的销售团队,认为实现市场突破的机会来了。经过市场走访和周密的分析讨论,我们认为,J市的公话市场的未来还在于电信。首先,移动和联通的主业是移动通讯,而且,无论从现状还是从长期看,移动通讯业务的利润水平远远高于固网业务。所以,移动运营商对无线公话的重视程度和投资意愿都有限。这从其采取虚拟运营商介入的模式就可见一斑。同时,虚拟运营商相对于运营商来说实力不足,非常顾虑大规模设备投资的风险,这从对S公司的调查中可以印证:其首期设备采购量很有限,而对设备供应商的付款条件则非常苛刻。所以,这都决定了无线公话项目要么设备采购量小,要么回款周期长、风险大。其次,从业务现状来看,电信终端存量大,并占据了优势的网点,公话业务作为其一个运营多年、收益稳定的项目不但不会放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不断追加投资。所以,无线公话终端只是一个侧翼补充型产品,电信还是我们真正有价值的顾客。多年努力的无果,是因为市场格局的稳定和竞争对手的合围态势。现在矛盾出现了,就有了利用矛盾改变格局的机会。具体的,我们制定了“以无线促有线”的策略,就是要通过无线公话项目切入J市市场,在努力推动这个项目的过程中加强运营商的业务竞争,刺激电信采取更加进取的态度和业务发展思路,从而挖掘机会进入电信的采购名单。全力以赴但想介入无线公话项目也是不容易的。联通的虚拟运营商已绑定了一家设备供应商,基本上不存在低代价进入的机会。移动和Z公司联合招标,各设备商都非常踊跃,竞争也非常激烈。虽然作为行业的领导者,我们R公司研发实力强、新产品推出速度快、产品质量好、外形美观,并且售后服务能力也是一流的,但产品价格也是最高的,这一直是我们拿单的最大障碍。在决定以移动无线公话项目为目标后,我们先对客户需求进行了分析。客户有两家:移动和Z公司。他们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对于移动,它非常注意维护其品牌价值、并且由于不出资采购设备,主要关注点看设备供应商的企业规模、发展潜力、品牌声誉、设备质量及售后服务能力等,相反对于价格不甚敏感。它在招标中主要扮演监督者的角色。而Z公司,是负责设备采购和运营的,对价格就非常敏感度了,对质量则不太关注,只要在五年内有一个比较好的运营维护成本就够了。他们的矛盾是基于各自的利益的,是近期利益和远期利益上的矛盾。考虑到,我们的优势主要是移动所关注的,所以,一开始我们就对移动公司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我们努力在产品质量以及丰富的功能上争取他们的认同,开展了诸如技术交流会、产品推介会等推广活动;另一方面,则通过组织参观等形式,使其了解公司,提高对R公司品牌和行业美誉度方面的认同。终于,移动的认同成为劝说Z公司的有力武器。而Z公司的主要问题,还是在价格上。但我们认为,Z公司是被名义采购价格所迷惑,而忽略了其本质上真正关注的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和性价比。在根本利益上,我们是能够满足其需求的。所以,在沟通中,我们重点对产品的使用成本进行了分析。例如,无线公话无法线路供电,必须要有电池。而我公司产品所使用电池的容量高出其他厂家的一倍,持续供电达到了十天,也是其他公司的一倍。这样,从更换电池的人工成本来考虑,即使以4元计,我们的产品一个月可少更换三次,即节省12元,一年即可节省144元,五年就是720元。再加上其他方面的优势,比如,更长的免费服务期,五年中使用成本的节省已接近设备采购成本的1/2。另外,只有我们公司的产品可以提供更多的增值业务,按话机月平均话费500元、增值业务可提高20%的收入来计算,一个月可提高收入100元,一年则可提高1200元,五年经营期内则是6000元。一减一加,设备采购成本就显得并不重要了。同时,针对移动和Z公司在公话业务运营上缺乏经验,我们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咨询服务,特别在网点布置,首期目标人群锁定上的建议极大地提高了设备使用率和收益率。并且,争取公司的支持,在前期即投入比较多的设备供其测试和试运营之用,大量的技术支持人员也和Z公司的技术人员共同工作,全力解决技术方面的问题,终于在事实上确定了在移动无线公话项目中的绝对主导地位。至此,我们不但在J市完成了切入,还建立了重要的着力点,以备进一步突破。隔山打牛依托多年在公话市场的经验和对渠道、最终用户的分析,我们建议Z公司在试运营中采取“攻彼所痛,扬己所能”的策略。具体的,一方面进攻电信的优质市场和渠道合作者,将网点都设置电信ARUP值最高的区域,并通过更多的返点和返利对电信ARUP值在1000元以上的黄金代办户进行挖角;另一方面,发挥无线公话的优势,在不便于布线的商业街、旅游景点等外来人群密集的区域布点。再加上一系列的资费政策设计和宣传攻势,无线公话项目在J市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此时,J市电信很痛楚地意识到其公话业务并不是铁板一块,特别是黄金代办户的大量流失让其无法坐视不理。他们认识到除了粗放式经营所造成的效率问题外,对市场缝隙的忽略是形成当前局面的重要原因。J市电信终于开始较大规模的防守和反攻计划。其第一步就是用低端的有人值守产品扩大覆盖率,抢占布点资源,并在整体上进一步降低单机的ARUP值,提高规模壁垒和对手的投资回收期。了解到电信对计费器的采购计划后,我们也加强了和电信的沟通,因为,我们在此类产品市场上客户认可度非常高,最高峰时期曾占据了75%以上的市场。此时的J市电信无形中对我们另眼相看,一是怨意,怪我们支持移动,二是服气我们在无线公话项目中的表现。而此时,公司为解决运营商公话业务语音收入不断降低的问题,第一家推出了多业务增值终端,努力将公话终端打造成一个集上网、收发EMAIL、信息查询、小额支付、广告等业务为一体的平台。在一些城市的试用中,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都取得了不错的增收效果。而且,这种基于ISDN技术的产品,又恰好解决了电信在发展ADSL宽带业务战略下对前期ISDN资源的闲置。在沟通中,我们不断强调,公话业务的发展依赖于“两个提升”:一是依靠低端计算器产品的低成本,提高投资收益率;二是升级公话业务,用多业务终端取代传统的IC卡通讯终端,用增值业务弥补语音业务收益下滑的损失。而在这两个产品上,一个是我们有优势,一个是“人无我有”。失小得大正如我们的预料,受困于投资压力,Z公司在设备采购上的条件和S公司非常类似,虽然试运营非常成功。在谈判中,Z公司却强烈要求我们免费提供大量的设备而在收益分成中取得回报。而这么大的终端投资成本让我们承担,加上过长的付款周期,其财务风险和成本已经大大超出了公司的底线。我们也努力试图说服财大气粗的移动能负责一部分终端投资,或者向Z公司提供融资,没能成功。当时,移动的主要任务是将GSM网提升到GPRS2.5G上,而联通正在全力建议CDMA网络,其无线公话项目同样止步不前。而在无线公话项目陷入困境的时候,电信方面的进展却非常顺利。在我们不断沟通和强化下,加上提供其他城市多业终端运营数据,J市电信非常认可其价值,并主动要求马上在J市两个重点大学的校园里进行试用。试用后,出来的数据非常完美,J市电信非常满意。之后,虽然公司安排其他团队接手这个项目,但项目仍然按既定路线延续。无线公话项目终于在移动的轻慢和Z公司逃避风险的思想下难以为续,项目最终流产。而电信,最终采购了数千台的多业务增值终端,实现了R公司在J市市场上的大突破,完成了我们最初的战略构想。经验总结在区域市场的销售中,整个市场总在平衡和不平衡间摆动——即矛盾的各主体之间会形成暂时的平衡,一旦矛盾中的一个主体发生变化,打破了这个平衡,必然会带来新的商机。就象J市电信公司,本来自认没有需求,却因为移动的进攻而不得不进行防守,从而产生了新的需求。同时,要善于利用矛盾,并积极的引导它,使它朝着对我们有利的方向发展,变被动为主动。上例中,我们正是利用了移动和电信之间的矛盾,帮助移动发展,去进攻电信,等到电信防守时,又积极的引导电信的需求,使其完全按照我们的思路发展,从而改变了久攻不下的被动局面,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同样,在争取Z公司时,我们通过先强调移动的利益,借他们的力量来影响和改变Z公司的态度,最后取得Z公司的认同。这有点象武术中的“四两拨千斤”或“借力打力”——巧劲比蛮力有用和有效。最后,矛盾中各个主体的需求是有差异的,他们之间是“大利同,小利异”的,甚至“大利”也会“由同转异”。我们在销售中,应尽可能的联合其中有共同利益的主体,扩大自己的同盟阵线,增强自己的力量,从而取得单靠自身力量所无法取得的结果。例如,在无线公话项目中,我们就曾经联合实力和技术比较好的厂商,共同抬高技术标准,从而将本地资源强大而技术实力不足的本地厂家排除在外,消灭了非常具有威胁的对手。
本文标题:透过矛盾看销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121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