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苏教版优教案
《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江苏省盱眙中学李淞◆教学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诵读课文,体会书信中作者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教学重、难点: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柔中寓刚,语言委婉有礼,意志坚决果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公元年北宋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却遭到许多士大夫的极力反对。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或许能从中了解到王安石实施变法所受的阻力及变法最终失败的原因。二、初读课文,解决句读.读准字音()强聒.(ɡō)()壬.人(é)()卤.莽(ǔ)()胥.怨者民也(ū)()怨谤.(àɡ)()会晤.(ù).学习小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要求:能认真、大声、准确、清晰地诵读;能指出对方诵读中的失误和不足。).全班齐读三、分组讨论,初步感知课文.【解题】阅读文章标题,谈谈你对标题的理解。(由题入文)“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不能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而要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补充】北宋宋神宗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内外交困。担任参政知事的王安石立志改革,推行新法,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司马光于熙宁三年(年)致书王安石,不遗余力地攻击新法,王安石当即答以简短的回函,进而写了这封信作为答复,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书信是人们交流的一种方式,这封书信中,作者主要是回复了司马光哪几个方面的问题?“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追问: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四、小组合作研读课文,弄懂字词(分组展示).【重点字词】()某.启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操:持。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虽欲强聒..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故略上报...略:简略。上报:回信。()重念..蒙君实视遇厚...重念:又想到。视遇:对待。厚:优厚。()于反复..不宜.卤莽反复:书信往来。宜:应该()冀.君实或见恕...也:冀:希望。或:或许。见恕:原谅我。()举.先王之政.举:推行。政:政令。()辟.邪说,难壬人...辟:排除,驳斥。难:责难。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固:本来。前知:预先知道。()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以:把。恤:考虑。()胥怨..者民也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非特:不只是。特:只是。而已:罢了()以膏泽斯....民以:连词,表目的,来。膏泽:给以好处。斯:这。()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第一个“事”用作动词,做。()无由.会晤.由:机缘,机会。晤:见面。.【重点句子】()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昨天承蒙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好已经很久了,可是议论事情每每意见不合,是因为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蒙教:承蒙赐教。窃:谦词,私下,代“我”。游处相好:交往共事相互友好。)()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虽然想强作解说,可想到终究一定不会得到谅解,所以想约略写此回信,不再一件一桩地替自己辩解。()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原来读书人所争辩的,主要是名义和实际是不是相符的问题。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搞明白了。(名实:名义和实际。得:明白。)()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从皇帝那里接受旨意,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进行修订,把它交给主管官员去执行,算不得是侵犯职权。()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大小官员大多把不关心考虑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作上策。()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如果说现在应当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墨守以前的陈规旧法罢了,(这)就不是我所敢于领教的了。(知:领教,接受)五、课堂总结六、布置作业:完成《三维设计》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随机抽查第一课时“字词积累”部分的字词句(实用实物展台),指名学生回答。二、课堂展示(一)朗读课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为什么起初只想简单地写回信?后来为什么改变主意,详写了回信?表现王安石什么态度?◆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鲁莽。表现王安石慎重,礼貌的态度。.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实施变法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形?◆人——“习于苟且”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欲变此”◆天下——“怨谤”;众——“汹汹然”。(二)小组讨论、明确下列问题.在如此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结合文中语句理解)◆坚持变法,义无反顾。集中体现立场的语句:“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作者在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为了借此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三)小组合作,深入探究:.本文是驳论。作者旨在批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观点。请结合第二段分析作者是如何驳论的?◆针对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责难,作者先逐点驳斥“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这样,有理有据有节,而“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成为无中生有,司马光的论点失去了成立的基础。王安石进一步批驳,他没有否认“天下怨谤”。他认为“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顺水推舟地指出“上乃欲变此”;再列举“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这样,王安石从现实和历史两个方面说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因此,“天下怨谤”不足为奇。(四)诵读课文,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词语运用:简明扼要,铿锵有力。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说:“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坚持自己的信心。.中心表达: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写作借鉴: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这是同学们需借鉴的。四、课堂总结五、当堂训练,延伸阅读答段缝书王安石段君足下:某在京师时,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未尝及其为人也。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惠书以.所闻诋巩行无纤完,其居家,亲友惴畏焉,怪某无文字规巩,见谓有党。果哉,足下之言也?巩固不然。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父亦爱之甚,尝曰:“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此某之所见也。若足下所闻,非某之所见也。巩在京师,避兄而舍.,此虽某亦罪之也,宜足下之深攻之也。于罪之中有足矜者,顾不可以书传也。事固有迹然而情不至是者,如不循其情而诛焉,则.谁不可诛邪?巩之迹固然邪?然巩为人弟,于此不得无过。但在京师时,未深接之,还江南又既往不可咎,未尝以此规之也。巩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巩闻之,辄瞿然。凡巩之行,如前之云,其既往之过,亦如前之云而已。岂不得为贤者哉?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愚者固忌贤者,贤者又自守,不与愚者合,愚者加怨焉。挟忌怨之心,则无之焉而不谤,君子之过于听者,又传而广之,故贤者常多谤,其.困于下者尤甚。势不足以动俗,名实未加于民,愚者易以谤,谤易以传也。凡道巩之云云者,固忌、固怨、固过于听者也。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县.断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孔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孟子曰:“国人皆曰可杀,未可也,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孔、孟所以为孔、孟者,为其善自守,不惑于众人也。如惑于众人,亦众人耳,乌在其为孔、孟也?足下姑自重,毋轻议巩。.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敌:对等,相当.巩在京师,避兄而舍.舍:舍弃.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赖:依靠.县.断贤者之是非县:通“悬”,凭空答案解析舍:居住。.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曾巩有德行的一组是()①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②左右就养无亏行③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④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⑤巩在京师,避兄而舍⑥巩果于从事.①②③.②③⑥.②③④.③⑤⑥答案解析④句是曾巩父亲对他的评价,属于间接描写;⑤句是曾巩的不足之处;⑥句是说曾巩做事果断,与德行无关。.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王安石钦佩和敬重曾巩的才学,与他结交做了朋友,但他也承认曾巩有不足之处,认为曾巩过于苛严,以致在家里,亲友都害怕他。.王安石认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曾巩作为兄弟不可能没有一点儿过失,但瑕不掩瑜,曾巩仍然可称是贤明之人。.贤明的人多被攻击,因为愚昧的人嫉妒甚至仇视贤明的人,贤明的人又不和愚昧的人同流合污,这样愚昧之人就带着妒忌和怨恨之心造谣,攻击贤明的人。.王安石以先贤孔子和孟子不轻信他人的评价为例,说明考察真伪再做论断的重要性,并且以此来告诫段缝不要随便议论曾巩,也借给段缝的这封书信表达了对嫉妒贤者,诽谤贤者的不良风气的不满。答案解析“曾巩过于苛严,以致在家里,亲友都害怕他”,这是段缝给王安石的信中的内容,王安石并不这么认为。.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译文:(我)回到江南之后,才和他相熟并且敬佩他,和他做了朋友,又写文章粗略地说了他行事的方式。(要点:“始”、“友”、“道”。)()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译文:他内心勇敢并合乎道德,这不是能用刑罚和利益改变的。(要点:“适”、“可以”、“动”。)()孔、孟所以为孔、孟者,为其善自守,不惑于众人也。译文:孔子、孟子之所以成为孔子、孟子,是由于他们善于自守节操,不被一般人引诱。(要点:“所以”、“自守”、“于”、“众人”。)【参考译文】段君:我在京师的时候,曾经对你说过曾巩擅长写文章,而没有说过他的为人。(我)回到江南之后,才和他相熟并且敬佩他,和他做了朋友,又写文章粗略地说了他行事的方式。你来信用你听到的来批评曾巩的行为没有一点好的地方,说他在家里,亲友都害怕他,你怪我没有写信规劝曾巩,认为我们结党。你的话是真的吗?曾巩当然不是那样。他的文学和议论的水平在我相识的人中没有谁能超得过。他内心勇敢并合乎道德,这不是能用刑罚和利益改变的。他父亲在贫穷之中,他在父亲身边侍奉没有不周之处,家里的事即使再小也要亲自去做。他父亲也非常爱他,他父亲曾经说过:“我这一家人丁不旺,能依靠的,只有这一个儿子。”这是我所看到的。像你所听说的那些,我没见到。曾巩在京师,回避兄长而居住,这就是我也要责备的地方,你应当严厉地指责他。我身处于罪责之中有些事要小心,因而不可以用信来告诉你。事情虽然表面是这样然而动机不是这样的,如果不按照心理动机来评价,那么谁不可以被判罪呢?曾巩做事是这样的吗?然而曾巩作为兄弟不可能没有过失。只是在京师时,我和他并没有深入交往,回到江南之后又不再说以往的事,不再理睬,没有用
本文标题:答司马谏议书导学案-苏教版优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187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