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音乐鉴赏——中国民族乐器分析
中国民族乐器吹奏类制作:杨靖埙笛子箫排箫管子唢呐笙排笙抱笙击奏类编钟编磬钹锣云锣扬琴木鱼鼓弹奏类古琴古筝琵琶(pípa)阮瑟箜篌三弦拉奏类二胡京胡高胡(粤胡)四胡板胡中国古代音乐一.上古音乐(约前8000-约前2070)中国音乐的历史,古代文献一般追溯到黄帝。现代考古发现已把中国音乐的历史,已知的大约已有8000-9000年的历史。原始乐舞原始时期的音乐,舞蹈,诗歌都结合在一起。远古音乐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早期以某某氏为名的古乐,如葛天氏之乐,阴康氏之乐,朱襄氏之乐等;另一类是黄帝,尧,舜和夏禹等时代的古乐,时间较晚些。乐舞的内容1、关于劳动生产。如葛天氏之乐的“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吴越春秋》记载的“弹歌”等。2、以自然灾害作斗争或强健身体。如阴康氏之乐,朱襄氏之乐等;3、祭祀性乐舞。如黄帝族的乐舞《云门大卷》,商颂中的《玄鸟》等。二.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前11世纪—前211年)原始社会不存在专职的乐工,乐舞一般是部落社会的全社会活动。因此,原始时期的乐舞,并没有以专门的艺术形式的面貌和身份从社会上独立出来。到大约公元前21世纪夏代建立以后,乐舞才真正作为一种社会分工,从社会中取得独立。传说夏代初期的国君启和最后的国君桀,都曾用大规模乐舞供自己享乐,说明夏代,社会已造就出一大批专职的乐舞人员,这正是乐舞作为艺术而独立于社会的标志。夏在我国历史上统治者都有用大型乐舞颂扬自己的功德的做法,这种形式始于夏代,《大夏》因为主要吹奏乐器为龠,所以也称《夏龠》。《大夏》是歌颂禹治水功绩的乐舞。分为章节的大型乐舞《九辩》、《九歌》。商商族尚鬼神,重享乐,“巫乐”“淫乐”是商代音乐的两大部分。巫乐的首要特征是酣歌狂舞,漫无节制。狂热的宗教意识体现着巫乐的本质。“淫乐”是商统治者制作纵情声色,为欢作乐的产物。周周代在礼乐制度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宫廷雅乐体系。所谓雅乐,是指我国古代社会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所演奏的音乐,在周代广泛用于郊社、宗庙、宫廷仪礼、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的仪式。雅乐的风格,如《乐记》中说“大乐必易,大礼必简。”参照大成庙祭孔音乐,其特点可谓:典雅庄严,篇幅长而规整,节拍缓慢、齐奏为主。多呈现肃穆、安静、和谐、平正的气氛。春秋战国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落,导致其礼乐制度“礼崩乐坏”。西周礼乐一统的宫学体制也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私门之学的多元文化。《诗经》《诗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纂成书,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因音乐得名。“风”是地方乐调,收录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各篇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楚辞》“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楚国巫风盛行。《楚辞》中的《九歌》,其前身就是当时楚国各地包括沅湘一带的民间祭神的歌曲.《九歌》的音乐也就是所谓的“楚声”,有的歌词每隔一句的末尾用一个语助词,如“兮”、“思”之类,这就是楚地民歌的特色.乐器简介--古琴最初的琴,据说有五弦,后文王、武王各增一弦,琴在西周时期已广泛流传,当时它经常与瑟或加上鼓等乐器在祭祀时演奏。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众多的琴家,在《吕氏春秋》里,第一次记述了伯牙鼓琴,钟子期解音的故事。孔子不但会弹古琴,而且技艺娴熟,他教授的“六艺”中的乐,即有弹琴诵诗的内容。《高山流水》乐曲赏析《流水》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抒发了志在流水,智者乐水之意。流水:古琴曲,乐曲充分运用“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指法,描绘了流水的各种动态第一段:引子部分。旋律在宽广音域内不断跳跃和变换音区,虚微的移指换音与实音相间,旋律时隐时现。犹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飘忽无定。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泼的节奏,犹如“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息心静听,愉悦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复,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韵扬扬悠悠,俨若行云流水。”第六段:先是跌岩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着连续的“猛滚、慢拂”作流水声,并在其上方又奏出一个递升递降的音调,两者巧妙的结合,真似“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息心静听,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几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万壑争流之际矣。”(见清刊本《琴学丛书·流水》之后记,1910年)第七段:在高音区连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后升,音势大减,恰如“轻舟已过,势就倘佯,时而余波激石,时而旋洑微沤。”(《琴学丛交·流水》后记)第八段:变化再现了前面如歌的旋律,并加入了新音乐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声,音乐充满着热情。段末流水之声复起,令人回味。第九段:颂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发,富于激情。段末再次出现第四段中的种子材料,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八、九两段属古琴曲结构中的“复起”部分。尾声清越的泛音,使人们沉浸于“洋洋乎,诚古调之希声者乎”之思绪中。三.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公元前221年-公元220)秦汉乐府(前221-220)乐府:秦始皇创立了一系列国家制度。其中包括参照周朝采风制度首次设立的国家音乐机构“乐府”。到魏晋六朝时,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乐府作为音乐机构,其宗旨是收集、整理、加工民间音乐及管理宫廷音乐,这一点对后世的音乐及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音乐形式乐府搜集的最有名的歌曲形式叫“相和歌”。“相和歌”本是民间的无伴奏“徒歌”,往往一人唱,几人和,在这个基础上加丝类、竹类乐器伴奏,也就是“丝竹更(交替)相和”,就称为“相和歌”。相和大曲:相和歌是两汉(及魏晋)间对民间“街陌讴谣”歌曲作艺术加工或另填新词形成的歌、舞、大曲等音乐的总称。相和歌的最高发展形式为多段体的大型歌舞,叫相和大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公元220-581)三国魏晋南北时期是一个战乱频繁,民族融合的时代,其音乐的首要特点是中原音乐与周边各少数民族音乐的互相渗透。音乐的种类清商乐:在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是清商乐,它是相和歌和南方民歌发展起来的“吴歌”和“西曲”结合的产物,多是以爱情为题材,风格婉转,清新,自然.世人评价其为“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琴曲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的文人音乐家,阮瑀、阮籍父子,阮咸、阮儋父子,嵇康、嵇绍父子等。《酒狂》《酒狂》:古琴曲。晋代阮藉所作,通过描绘混沌的情态,泄发内心积郁的不平之气,音乐内在含蓄,寓意深刻。古琴家姚丙炎先生以《神奇秘谱》的《酒狂》谱为兰本,又参照《西麓堂琴统》谱整理打谱,把乐曲处理成在古琴乐曲中罕见的6/8拍子。由于弱拍常出现沉重的低音或长音,造成音乐的不稳定感,表现了人在酒醉后步伐踉跄的神态。同时他不着重表现表面的狂态,而是通过描绘混沌的情态,以泄发内心积郁的不平之气,音乐内在含蓄,寓意深刻。乐曲采用基本曲调的变化重复,曲首两小节的节奏型通贯全曲。另外,第一、二、三段出现两小节的固定终止型。乐曲结束段有“仙人吐酒”的文字提示。“长锁”指法演奏的一连串同音反复,音乐流动如注,满腔怒火尽泄,表现了外形酒醉佯狂,内心疾恶如仇的意境,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优秀古琴曲目。《梅花三弄》乐曲赏析《梅花三弄》最初是一首笛(箫)曲,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国传统艺术中表现梅花的佳作。《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桓伊所奏的笛曲。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三弄》。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三弄》。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一、溪山夜月:乐曲开始是一小段引子,箫在低音区奏出气氛肃穆深沉的曲调,宕开了一幅与其说是雪夜,倒不如说是霜晨的画卷。苍茫大地,万木凋零,唯有梅花铁骨铮铮、迎寒傲立。一股清新寒冷的,带着初升朝阳气息的山风,伴着轻盈虚飘的琴音,扑面而来。那清幽的琴音,将听者带入一个恬静、安详、远离凡尘的境界。四、隋唐时期的音乐(公元589-907)音乐形式唐代所出现的三种类型的音乐:雅乐、清乐、燕(宴)乐。雅乐属于周秦古乐系统,与俗乐相对,用于郊庙祭享.“清乐”即“清商乐”是从汉魏延续下来的前代音乐遗存.(主要是南朝民歌)隋唐宫廷燕乐集中的反映了这一时期最高的音乐成就.燕乐燕乐,即宴乐。隋、唐至宋宫廷宴饮时娱乐欣赏的音乐。隋唐燕乐为广义的燕乐,是指汉族俗乐与外国、外族音乐的总称。燕乐之起,可以追溯到北朝。随着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可以统称胡乐的边地及境外音乐,陆续传入内地,其中有宫廷乐舞。唐代十部乐皆有来自外域的源头,是通过异国进献、王室之间通婚,以及战争缴获等渠道输入的。此外,还有伴随贸易等途径传入的西域民间乐舞,以及伴随宗教活动传入的西域佛教乐舞,内容十分丰富。《秦王破阵乐》乐曲赏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宫廷乐舞《秦王破阵乐》原来是一首歌颂唐王李世民赫赫战功的一首战歌。它流行在士兵当中,大家崇拜李世民的勇敢,广为传唱。李世民登基后,亲自把这首乐曲编成了舞蹈,再经过宫廷艺术家的加工、整理,成了一个庞大的、富丽堂皇的大型乐舞。在原有的曲调中揉进了龟兹的音调,婉转而动听,高昂而且极富号召力。同时有大型的宫廷乐队伴奏,大鼓震天响,传声上百里,气势雄浑,感天动地。它既用于雅乐,也用于俗乐.《阳关三叠》乐曲赏析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歌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699--759)所作《送元二使安西》诗谱写的一首琴歌。王维这首诗在唐代就曾以歌曲的形式广为流传,后来又被谱入琴曲,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五、辽、宋、金、元音乐(公元936-1368)历史背景辽、宋、金、元时代随着中原文化大规模南移和南北文化的融合,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南曲、北曲。宋、元时期是我国音乐历史的重要转型阶段。表现在其音乐主流由宫廷转向民间,贵族转向平民,歌舞转向戏曲,普及面更广,综合性更强。出现了勾栏,瓦舍等市民音乐活动的场所.音乐种类曲子:隋唐以来的曲子,到宋代逐渐成为一种歌曲形式,它广泛流传发展,而且直接导致了宋词的创作与繁荣.鼓子词和诸宫调:都是说唱音乐,诸宫调的形成和发展,为戏曲音乐准备了重要的条件.杂剧:主要兴起在北方,通称“北曲”,也就是后来说的“元曲”,元曲又分剧曲和散曲,主要特点是用七声音阶,字多调促,风格劲道.南戏:北宋时在浙江温州地区形成,主要特点是用五声音阶,字少调缓,风格柔婉.《满江红》乐曲赏析《满江红》是宋、元时期的最流行的曲牌之一。曲谱最早见于1920年12月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编《音乐杂志》第一卷9、10号合刊,当时歌词为元代萨都刺所作的《满江红——金陵怀古》。1925年“五卅”运动后,杨荫浏先生将它与岳飞的《满江红》词连接起来,用以表达当时人民的爱国热情,而成为广泛流传的歌曲。六、明、清时期的音乐(公元1368-1840)明、清时期,说唱和戏曲的品种越来越丰富,成为音乐最重要的两大体裁。京剧:18世纪末徽班艺人首先把二黄(腔)带进北京,19世纪初汉班艺人入京,他们以唱西皮(腔)著称,在两戏结合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昆曲等多方面经验,逐渐形成了以皮黄腔为主要唱腔的新剧种--京剧。一般可分生、旦、净、丑四种行当。《春江花月夜》乐曲赏析夕阳箫鼓: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明清就早已流传了,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郑觐文将此曲改为丝竹合奏,同时根据《琵琶记》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更名为《春江花月夜》。全曲为民族器乐中最常见的多段体结构.《夕阳箫鼓》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赞颂了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姿。《百鸟朝凤》乐曲赏析百鸟朝凤:唢呐独奏曲。原是一首民间乐曲,其流行区域很广,在山东、安徽、河南、河北等地都有不同版本。乐曲以热情欢快的旋律与百鸟和鸣之声,表现了生机勃勃的大自然景象。乐曲开始,由唢呐吹出一个长音后,接着是呈现百鸟
本文标题:音乐鉴赏——中国民族乐器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206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