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2015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
2015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总分:5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提供了不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学习目标,下列属于描述体验性学习目标行为动词的是()。A.检验B.模仿C.养成√D.迁移解析:解析:描述体验性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有体验、感受、意识、体会、认同、养成等。故本题选C。2.下列不属于当前高中化学课程基本理念的是()。A.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模块,拓展学生选择空间B.强化学生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转变C.倡导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关注学生个性发展D.加强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培养化学科技人才√解析:解析:高中化学课程基本理念有:(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2)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3)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4)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5)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6)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7)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8)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D选项内容不符合,故本题选D。3.下列有关中学化学教科书的说法正确的是()。A.教科书是教师教学参考之一,教学不必完全依照教科书√B.教科书设置各种栏目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C.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其内容学生都应该掌握D.教科书中习题是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深、广度的主要依据解析:解析:教科书只是教师教学的参考,不必照搬,A项正确。教科书设置各种栏目的主要目的是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B项错误。教科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但其内容不需要全部掌握。需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及认知特点确定,C项错误。教师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应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特点、考试要求等,不能依据习题,D项错误。故本题选A。4.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注重相互结合的三重表征思维方式,三重表征中的三重是指()。A.现象原理概念B.宏观微观符号√C.电子原子分子D.性质组成结构解析:解析:所谓三重表征思维方式,就是从宏观、微观、符号三种表征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化学知识.并建立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和相互转化。故本题选B。5.下面是某教师的板书,没有错别字的是()。A.糖类、油酯B.低炭环保C.银氨溶液√D.胺基酸解析:解析:A项应该是“油脂”;B项应该是“低碳环保”;C项正确;D项应该是“氨基酸”。故本题选C。6.下列化学史实陈述正确的是()。A.拉瓦锡是最早使用天平的化学家B.分子概念是由道尔顿最先提出的C.阿伏伽德罗常数是由阿伏伽德罗测定出来的D.苯分子的环状结构是由凯库勒提出的√解析:解析:拉瓦锡建立氧化学说揭开了燃烧现象的本质,他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而埃及人最早使用天平,A项错误。分子概念是由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最早提出的,B项错误。阿伏伽德罗常数是由瑞典化学家J.J.贝采利乌斯测定的,C项错误。苯分子的环状结构是由凯库勒提出的,D项正确。故本题选D。7.推动、指导、支配学生化学学习的内部力量是()。A.学习习惯B.学习动机√C.学习方法D.学习成绩解析:解析: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故本题选B。8.下列不属于探究性学习基本特征的是()。A.自主性B.时代性√C.实践性D.情境性解析:解析: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有自主性、实践性、情境性。故本题选B。9.活动表现评价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评价方式。活动表现评价应体现()。A.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B.主动性、探究性和封闭性C.单一性、实践性和合作性D.综合性、理论性和探究性解析:解析:活动表现评价应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故本题选A。10.关于化学教学方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讲授法可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B.演示法除教师的演示外.还包括学生的演示C.讨论法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教师不需要参与√D.引导一发现法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解析:解析: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和讲读等方式.A项正确。演示法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相关实物、教具或演示实验,指导学生经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一种方法.演示还包括学生的演示,B项正确。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中心问题而通过集体的组织形式,进行探讨、研究,明确是非,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C项错误。引导一发现法是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D项正确。故本题选C。11.根据已有知识“碱金属具有很强的金属性,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铯是碱金属元素”,由此可以推出“铯也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这里用到的逻辑思维方法是()。A.演绎√B.归纳C.类比D.比较解析:解析: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推理方法。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推理方法。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某些共有或相似属性推出一个研究对象可能具有另一个研究对象所具有的属性.是从个别到个别或从特殊到特殊的逻辑推理方法。比较是指找出对象间的异同,认识比较对象间的内在联系。题干运用的是演绎思维方法.故本题选A。12.“知道活化能的涵义及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内容标准,该内容所属的高中化学课程模块是()。A.化学与生活B.化学反应原理√C.物质结构与性质D.有机化学基础解析:解析:活化能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属于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故本题选B。13.下列不属于中学化学习题基本功能的是()。A.诊断功能B.调节功能C.教学功能D.选拔功能√解析:解析:化学习题的功能表现在诊断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调节教学时间分配与进度;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将习题穿插在授课过程中,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新课内容等。习题并不具备选拔功能,故本题选D。14.行动研究是在实际情境中,针对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验证、改进而得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活动。下列有关行动研究说法正确的是()。A.不把规律性的发现作为追求的目标√B.研究对象要随机选取,具有代表性C.需要进行严格的程序与方法设计D.研究结果应具有普遍性解析:解析:行动研究以解次实际问题,提高教育质量为首要目标,不是为了理论的产生,而是为了实践本身的改进。行动研究以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而不是随机选取的。它应该是弹性的,没有严格的程序必须遵守.要求教师依据“问题”进行相应的变化。故本题选A。15.NA表示阿伏伽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31α白磷中,其分子含有的共价单键数目是NA个B.1molFe与足量的Cl2发生反应,转移2NA个电子C.常温下,16gO2与O3混合气体中含有氧原子个数为NA√D.标准状况下,1L辛烷完全燃烧后,所生成气态产物的分子数为解析:解析:31g白磷中,其分子含有的共价单键数目应该是1.5NA,A项错误。1molFe与足量的Cl2发生反应,转移电子数目为3NA,B项错误。O2和O3都是由氧原子构成的,故16g两者的混合气体可以看成是氧原子的组合,即含有氧原子数目为NA,C项正确。辛烷在标况下是液体,D项错误。故本题选C。16.在一个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加入2molA和1molB,发生反应:2A(g)+B(g)3C(g)+D(g),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为amol.L-1。若维持容器体积和温度不变,按下列四种配比作为起始物质,达到平衡以后,C的浓度仍为amol.L-1的是()。A.4molA+2molBB.2molA+1molB+3molC+1molDC.3molC+1molD+1molBD.3molC+1molD√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平衡中的等效平衡。A项相当于增大压强,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大于amol/L。B项与A项是等效平衡。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大于amol/L。C项相当于2molA+2molB,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大于amol/L。D项与题干所给条件是等效平衡,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等于amol/L。故本题选D。17.下列选项中的陈述I、Ⅱ都正确并且有因果关系的是()。A.B.C.D.√解析:解析:SO2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是因为其具有还原性,A项错误。有色布条褪色是利用了次氯酸的强氧化性,B项错误。铁一铜原电池中,铁作负极,C项错误。故本题选D。18.下列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醋酸除去水垢:2H++CaCO3=Ca2++CO2↑+H2OB.氯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Cl2+2OH-=Cl-+ClO-+H2O√C.向明矾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恰好使SO42-沉淀完全:2Al3++3SO42-+3Ba2++6OH-=2Al(OH)3↓+3BaSO4↓D.向FeBr2溶液中通入足量氯气:2Fe2++2Br-+3Cl2=2Fe3++Br2+6Cl-解析:解析:A项,醋酸是弱酸,不能拆开写。C项,向明矾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至SO42-恰好完全沉淀时:2SO42-+Al3++2Ba2++4OH-=2BaSO4↓+AlO2-+2H2O。D项,FeBr2与足量Cl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Fe2++4Br-+3Cl2=2Fe3++2Br2+6Cl-。19.用0.1000mol.L-1NaOH溶液滴定浓度为0.1mol.L-1CH3COOH溶液,指示剂最好选用()。A.甲基橙B.甲基红C.酚酞√D.石蕊解析:解析:强碱滴定弱酸最终溶液呈碱性,只有酚酞是在碱性范围内变色,其他都是在酸性范围内变色。故本题选C。20.普伐他汀是一种调节血脂的药物,其结构简式如图1所示(未表示出其空间构型)。下列关于普伐他汀的化学性质描述正确的是()。A.能发生加成、取代、消去反应√B.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C.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D.1mol该物质最多可与1molNaOH反应解析:解析:该物质中含有双键、酯基、醇羟基、羧酸,故能发生加成、消去、取代反应,A项正确。该物质中含有双键.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B项错误。该物质中不含酚羟基,不能使FeCl3溶液显色,C项错误。1mol该物质最多能与2molNaOH反应,D项错误。故本题选A。二、简答题(总题数:2,分数:4.00)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在研究元素的原子量和化学性质关系时.发现了几个性质相似的元素组,每组包括三种元素,如锂、钠、钾;钙、锶、钡。1862年,法国地质学家尚古多把元素按其原子量大小顺序标在圆柱体表面的螺旋线上,他发现某些性质相近的元素都出现在一条线上,于是提出元素的性质随其原子量的变化具有周期性。1868年,化学家迈尔研究了已知元素的原子量和物理性质的关系.把性质相近的元素划分为一族,并于1869年制作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1869年,化学家门捷列夫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和元素化学性质的相似性把63种元素排列成几行,当按原子量排序与元素化学性质冲突时,他依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调整位置,或留下空位。同年,他公布了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后来,他进行了更详细的族的划分,并于1871年公布了他第二张元素周期表。之后,元素周期表被不断完善,成为化学研
本文标题:2015年下半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214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