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城市设计-03城市设计基础理论
第三章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本章教学内容•空间形式理论•现代城市功能理论•田园城市与新城设计理论•场所文脉理论•人文社会设计理论•自然生态设计理论•设计过程理论•城市设计的整体理论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线索•从关注城市宏观构图→探索可感知的视觉艺术环境→深入精神内涵、情感要素以及社会科学目标的综合环境观念→融入现代生态观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面向未来的设计理念。学习本章的重要意义•当今城市设计理论体系多元并存,学习与掌握西方近现代城市的经典理论与著作,对我们今天的城市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与现实意义。3.1空间形式理论•代表人物及其理论•1、卡米洛-西特•奥地利学者,专著《城市建设艺术》一书的出版是现代城市设计诞生的标志。•西特也因此被称为“现代城市设计”之父。•提出城市空间环境的“视觉秩序”(VisualOrder)理论,是现代城市设计学科形成的重要基础之一。•《城市建设艺术》a.书中批评了当时在城市设计中盛行的形式主义刻板模式,认真总结了中世纪城市空间艺术的有机和谐特点,努力探索城镇建设的内在规律。b.强调城市空间要和自然环境相协调。•在城市空间艺术创造中他又强调以下3个方面:(1)自由灵活的设计;(2)建筑之间的相互协调;(3)广场和街道应组成有机的围护空间•影响:(1)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形式主义(2)总结了中世纪城市空间艺术有机和谐的特点(3)倡导了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基本原则(4)揭示了城镇建设的内在艺术构成规律(5)形成“西特学派”,对许多建筑师和规划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伊利尔·沙里宁、吉伯德)(6)促进了“城市艺术”(CivicArt)学科的形成与发展。2、伊利尔-沙里宁•活跃于20世纪30、40年代的美籍芬兰建筑师沙里宁对现代城市设计的早期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代表著作《形式的探索》、《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倡导城市“有机秩序论”、“体形环境”设计观•在《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一书中,他着重论述了城市的有机分散、城市设计和体形环境三方面理论。•他的城市建设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3点:1)表现的原则2)相互协调的原则3)有机秩序的原则•影响3、埃德蒙-N-培根•美国费城人,就读于康乃尔大学及匡溪艺术学院,师从沙里宁。•曾任美国费城总建筑师和宾州大学建筑系主任。•代表作:《城市设计》是当今城市设计的一部有着重要影响的书籍。4、戈登.卡伦•英国战后城市设计理论发展的领导者。•著作:《城镇景观》(1961)•提出将城市主义的基础建立在体验感受和特定场所的特殊性上。•进入理想之城的三座大门a.运动(motion):视觉连续——序列视景分析(SerialVision)•位置(position):场所1.场所即当我们置身某一环境时对自我位置的感知。它产生于空间的开敞与围合属性对我们的影响。2.人们需要一种场所感,并将对此处的感受与彼处的意识结合在一起。•内容(content)城镇景观要素:处理好色彩、肌理、尺度、风格、特色、品质和独特性等方面的细微差别。5、芦原义信•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历任日本法政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和东京大学教授,曾担任日本建筑学会主席、日本建筑师协会主席。•代表作:《外部空间的设计》《街道的美学•提出了“空间秩序”“逆空间”“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和“减法空间”等颇具有启发性的概念。•外部空间要素:1.尺度:“十分之一理论”“外部模数理论”2.质感:认为在外部空间设计中,质感与距离有直接关系。因此,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距离对辨认材质的影响。•外部空间序列:西欧技法与日本技法的区别一个是从一开始就一览无余地看到对象的全貌.一个是有控制地一点一点给人看到.•空间创作方法:加法空间—由内向外减法空间—由外向内3.2现代城市功能理论•代表人物及其规划理论•1、勒·柯布西耶1887年10月6日出生在瑞士一个钟表制造者的家庭,1917年移居法国,1965年8月27日在美国逝世。其主要城市规划观点:“城市集中主义”•(1)传统城市中心功能的老朽需要通过技术改造以完善他的聚集功能;•(2)摩天大楼是“人口集中、避免用地日益紧张,提高城市内部效率的一种极好手段。”•(3)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4)新的城市布局形式可以容纳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代表作•《明日的城市》、《阳光城》300万人口的明日城市,采用现代化的几何构图形式,矩形和对角线的道路交织在一起;规划的中心思想是疏散城市中心、提高密度、改善交通、提供绿地、阳光和空间;巴黎城市中心区改建设计-----伏埃森规划(Voison)2、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雅典宪章》•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简称:“国际建协”(CIAM),亦译“国际新建筑会议”。1928年,由24位代表各国的建筑师在瑞士一古堡聚会,成立了“国际现代建筑协会”。1959年停止活动。《雅典宪章》•即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于1933年8月在雅典会议上制定的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城市规划大纲”。它集中反映了当时“新建筑”学派,特别是勒·柯比西耶的观点。•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的思想。3.3田园城市与新城设计理论•代表人物及其理论•1、埃比尼泽-霍华德20世纪英国著名社会活动家,城市学家,风景规划与设计师,“花园城市”之父,英国“田园城市”运动创始人。开启新城规划的先河。代表作:《明日的田园城市》•2、弗雷德里克-吉伯德•英国著名城市设计师,代表作《市镇设计》。将城市设计提高到艺术水平上去研究。3.4场所文脉理论•代表人物及其理论•1、凯文-林奇•20世纪城市设计领域最杰出的人物之一。曾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久•代表作:《城市意象》(TheImageoftheCity),第一次把环境心理学引进城市设计,在城市意象领域取得了开拓性的研究成果。•凯文·林奇将城市景观归纳为路径(Path)、边界(Edge)、区域(District)、节点(Node)和标志(Landmark)五大组成因素:1.路径(paths)——包括交通联系的道路和视觉联系的视廊。路径构成城市的空间骨架,即城市的“骨骼系统”。2.区域(districts)——是指具有某种共同特征和使用功能的城市区域。形成区域应该具有以下特征:文化社会性共同的使用者一致的使用功能一致的空间特征3.边界(edges)——区域与区域之间的界线,通过自然或人工行态上的变化所表现出来的线性成分。4.节点(nodes)——指城市广场或交叉路口,或河道方向转变处等非线形空间。节点对环境的认知者来说十分重要,是城市的“核”。5.标志(landmarks)——是人们感觉和识别环境的重要参照物。它是城市中令人产生印象的突出形象,其关键特征就是单一性和外在性。3.5人文社会设计理论•代表人物及其理论•1、简-雅各布斯•代表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被视作美国城市规划转向的重要标志。•城市设计必须满足四个基本条件:•(1)街区中应混合不同的土地使用性质,并考虑不同时间、不同使用要求的共用。•(2)大部分街道要短,街道拐弯抹角的机会要多。•(3)街区中必须混有不同年代、不同条件的建筑,老房子应占相当比例。•(4)人流往返频繁,密度和拥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3.6自然生态设计理论•代表人物及其理论•1、伊安-麦克哈格•英国著名园林设计师、规划师和教育家,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研究生院风景园林设计及区域规划系创始人及系主任。•代表作《设计结合自然》•麦克哈格的生态设计方法:1)自然过程规划视自然过程为资源。对有价值的风景特色、地质情况、生物分布情况进行逐一分析。2)生态因子调查土地信息包括原始信息和派生信息的收集。3)生态因子的分析综合对单因素图进行叠加和综合形成综合图。4)规划结果表达土地适宜性分区:保存区(Preservation)、保护区(Conservation)和开发区(Development)3.7设计过程理论•代表人物及其理论•1、乔奈森-巴奈特•曾任纽约总城市设计师,现任宾州大学教授。•代表作《城市设计引介》•从城市公共政策和管理的角度探讨城市设计过程,从土地使用、开放空间、街道家具、城市交通、立法、公共投资等方面阐述了与城市设计密切相关的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及方法。3.8城市设计的整体理论•代表人物及其理论•1、罗杰·特兰西克曾在美国哈佛大学的设计研究生院和瑞典查默斯理工大学主持工作,现任美国康奈尔大学景观建筑学课程的教授。代表作《寻找失落空间》•提出了几个理论分析方法1.图底关系理论分析方法:从理解城市形态入手,体会城市建筑体块的空间关系。通过图底关系分析,从二维角度认识城市模式、空间秩序、空间等级等。2.联系理论分析方法:通过交通、视觉方面的联系分析,明确城市空间中主要功能与景观构成要素之间的交通与视线联系,从而确定城市的主次交通和视线、视廊。•场所理论分析方法。通过对影响城市环境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的分析,把握城市空间的内在特征。课后思考1.谁最早提出城市空间环境的“视觉有序”理论?对现代城市设计学科的形成起到了哪些作用?2.伊利尔·沙里宁提出“体形环境”的内涵是什么?他倡导的城市建设原则主要为哪三点?3.如何理解“城镇景观不是一种静态情景,而是一种空间意识的连续系统”?4.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出了哪五大城市景观组成因素?5.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主要设计思想是什么?对传统城市设计提出了哪些批评?6.自然生态城市设计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并请分别简述他们的设计理论。
本文标题:城市设计-03城市设计基础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238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