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幼兒多元文化的教與學主講人:許純瑜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的觀點是在近代種族衝突與一些社會運動抗爭之情境下漸漸興起的。多元文化教育的興起亦非一夕間形成,而是在遠近因素交互作用下漸漸凝聚而成的。多元文化教育的發展(一)種族衝突不同族群間的相處,因為文化的不同而導致觀念分歧進而發生衝突。※美國的「黑白問題」─從1890年代主張的「黑白隔離但平等」,經過不斷的論辯及抗爭,到1950年代「黑白融合」的主張,此段期間美國境內黑白種族間的衝突與引發的抗爭,使社會付出了相當的代價。※澳洲過去所執行的「白澳政策」,導致社會對其他族群及文化產生忽視及歧視,更因而造成了持續的種族衝突,1980年代廢止此政策,也喚起了需正視不同種族共處同社會的事實。多元文化教育的發展(二)公民權運動的興起美國:1960年代是一個轉捩點,公民權運動(CivilRightMovement)的興起,使各族群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漸漸受到重視,於是開始有「多民族教育(MultiethnicEducation)」的主張出現。加拿大:1978年通過「多元文化主義法案」,風氣使然下於是才有將「多民族教育」概念修正而為「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出現(Banks1988/1998)多元文化教育的發展(三)婦女運動的推行1960年代後也興起了女性主義運動,要求消除性別歧視﹑注重女性的才能﹑與男性同工同酬﹑擁有晉升領導階層的機會,並開始要求法律之前男女平等及男性參與家事。多元文化教育的發展(四)殖民主義的反思殖民主義國家採用武裝侵略或簽訂條約等手段奪取土地後,在那裡任命總督,管理殖民地,並掠奪財產、剝削人民、販賣奴隸。但核心國家在霸權心態的控制下卻忽視了殖民地的文化基礎,因而導致被殖民國對其經濟剝削挾帶而來的殖民行為,開始反省並產生反抗的行動,因此而去除我族中心思想就此展開。多元文化教育的意義多元教育論者(Banks,1989)多元教育至少涵蓋下列的層面多元文化教育係指所有的就學者無論所屬的種族、性別、社會階級或文化特質都必須享有學校教育機會均等的機會。多元教育包含對整個學校或教育環境的改革,使來自不同社會階級﹑性別﹑種族和文化的學生,有公平的學習機會,期能達到教育機會均等,以及平等對待所有群體的學生,其目標在於改變學校的整體環境舉凡︰學校文化、學校政策和政治化結構、正式和潛在課程等。(一)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種「理想」或是「概念」(二)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種「教育改革運動」(三)多元文化教育是一個「持續不斷的歷程」舉凡教育機會均等自由、社會公平、反種族歧視、反性別歧視、反殘障歧視皆是民主社會國家致力於人性改革的長期的目標。在目前的人類社會中無法完全達成的,所以需要不斷的目標努力,藉此使個人能成為具有多元文化觀,或發展出多元文化知覺﹑評鑑信念及行動的能力。多元文化教育的意義(五)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種「承諾」期能透過適當理解、態度和社會行動技能的培養,進而對抗種族、性別及其他各種形式的偏見和歧視。多元文化教育的意義(四)多元文化教育是ㄧ種「課程設計途徑」期使學生認識與了解現今各民族與國家間的文化差異、歷史及貢獻;並致力將多元民族及全球性的觀點,融入過去單一民族所設計的課程中。兒童多元文化的目標1.堅定的認同對自我的認同、對所屬團體的認同,和認同自己為萬物眾生的一份子。2.兒童必須發展與所有人類及自然生態的團結意識兒童需了解「異」和「同」都是同一條連續線上的一部分,並學習自在地生活在「異」和「同」之間,進而超越這些區隔。3.兒童必須成為批判的思考者學習不只要接受現況,而且要追求美好與突破艱難的問題,從周遭環境裡的物品與經驗所傳遞出來的訊息中培養批判的眼光。4.兒童應成為自信與執著的問題解決者當孩子逐漸成長,應該有需多接觸不同問題和情境的機會,並且學習如何與他人合作透過腦力激盪商討解決問題的辦法,直到圓滿地完成任務。5.兒童需要具有求學問的技能需協助孩子了解知識是權力的來源,並讓他們知道如何獲得這些技能而不放棄自我認同和對社會批判的立場。6.為兒童對充滿希望的未來創造一些想像的空間世界地球村,人類共同合作以確保能共同存在的世界觀。兒童多元文化的目標兒童發展的脈絡Bronfenbrenner─生態系統理論環境如何界定孩子的視野1.微系統─家庭、學校,社區2.中系統─家庭與學校,社區與學校,家庭與社區3.外系統─具有影響兒童生活的權力,但幼兒而不直接参與,如:經濟不景氣,父母親的工作場所,社會福利制度等。4.大系統─文化價值觀,社會態度及社會的意識形態,如歧視。被歧視與失業的弱勢團體(大系統)她的社區貧窮無資金支援(外系統)限制課餘活動的範圍(中系統)限制他消磨時間的方式與學習內容(微系統)優勢團體(大系統)享受社區福利(外系統)她占有許多優勢與機會(中系統)提供許多消磨時間的方式與學習內容(微系統)兒童發展的過程皮亞傑(Piaget)─同化與調適─(失衡):新問題與概念產生的時機維高斯基(Vygotsky)─最佳發展區─推翻Piaget理論:發展必須先於學習─鷹架理論(實際能力與潛在能力之間)失衡與最佳發展區相互輔成使幼兒成為一個批判的思考者兒童訊息區分的特徵1.幼兒會以概括的、具體的分類方式來組織訊息。所有的人都傾向將訊息加以分類,因為它是一種使我們思考更有效率的方式。但是,歸類的缺點常過於草率籠統,沒有依據。2.幼兒歸類訊息通常是固定的、成對的,他們看到是事物最終的特徵而不是特徵呈現的程度。如:人種的分別兒童的社會認知社會認知─人際間與社群間的理解,尊重與團結需要具備他人觀點的能力。自我觀點為中心的思考─無法客觀或多重觀點來處理訊息。(移情作用)移情作用─幼兒本身強烈情感經驗的記憶,會促進移情作用的發展。兒童的社會認知1.孩子雖然是孩子,但是他們無所不在的受刻板印象與態度影響,與其忽視,不如承認並且與兒童一起去分析,建立新的價值觀。2.父母與教師應該傾聽和預期孩子的憂慮與疑惑,並且鼓勵孩子去批判這個世界的矛盾。文化(Culture)顯性文化:服飾、食物、工具、紀念、儀式等隱性文化:顯性文化之內的價值觀、意義與哲學文化總是在人們回應新的情境與影響時逐漸形成,不要認為他們留在過去的時間裡文化(Culture)自然(Nature)消耗天然資源?消耗石油?空氣污染?廢水?垃圾?很自然的自然界的消耗?自然界對文化的反撲我們都在特定的文化脈絡裡學習物質與社會環境的種種,也在特定的文化脈絡下教育兒童,然而我們看不到自己的文化,因為我們將它視為理所當然,我們必須意識到自己的獨特文化脈絡的價值與重要性,才可以評論它與改變他們,進而尊敬地去看待其他文化脈絡。幼兒與文化文化與語言斷層語言與文化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語言能力喪失將削弱孩子對其文化的認識。從移民觀點:孩子因為在學校上課,通常比父母親更快學到新的語言與當地風俗,因此他們常常當任父母的翻譯、協商者與教師。角色的轉變孩子學會承擔責任,進ㄧ步發展他們的語言,相對地也削弱父母的權威。當老師從她的文化觀點來教育孩子,卻與家庭文化的觀點起衝突時,孩子如何找到自我定位?母語文化孩子小時候需要語言的刺激,語言學家NoamChomsky證實孩童天生就擁有語言抽象知識的事實,只要沉浸在豐富的語言環境當中,孩子便可以自然而然的習得語言,不管是單語、雙語、或多語(Hakuta&Garcia),也是生活在一個複雜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學習雙語一般並不妨礙兒童的認知發展,特別是母語為哪種語言並沒什麼不良後果(Diaz,1983)母親用他最熟悉的語言與孩子互動,教育小孩,是最佳的溝通方式。在不熟悉的文化中兒童如何發展對兩種文化的認同與適應疏離─只認同主流文化二元論─家庭,學校互作區隔分離主義─只認同原有文化折衷─最正面,肯定自己的雙重身份父母老師必須了解文化斷層對孩子與家庭的影響,共同協助孩子適應家庭與學校文化間的差異兒童對文化的理解多數兒童並未意識他們自己或別人的文化也不了解家人的行為或其他人的行為即是「文化」多數幼兒對文化不具有明確的觀念也不清楚國家的關連幼稚園的孩子對不同社會習俗更有包容力兒童通常只會注意語言的差異─相同特質會易在一起幼兒多元文化文化背景影響兒童早期語言、行為、互動風格、社會期待及世界觀。然而幼兒通常不暸解這些差異的區別,教師與父母可以代表不同文化觀點與經驗的各種語言和教材融入在活動中,消除幼兒拒絕差異的傾向。社會階級在很多歷史或政治中引用的“階級”意指具有不同身份,不同地位與權利,不同意識形態的多個社會性群體”,通常不同階級之間都存在壓迫與被壓迫的不平等關係。階級與階級間是對立的,同階級的人容易站在同一陣線。兒童對社會階層差異的知覺與感受社會階級的指標對幼兒而言是不顯著的。Leahy(1983)指出國小低年級的兒童會以觀察得到具體名稱來解釋貧窮與富裕。大約10歲的兒童會解釋心理的感受。青少年能注意到社會與經濟結構在不平等財富分配所扮演的角色。幼稚園和國小低年級的孩子,正發展對富人與窮人的區別與態度,以及他們自己的經濟願景。消費主義金錢是經濟狀況的具體表徵,長大的兒童在幼年時期就對金錢產生興趣。是受什麼因素的影響?金錢與購物有關幣值的種類是等值的了解幣值的不同,但是無法理解與購買力的關係了解幣值與購買力的關係兒童正學著以「得到」與「擁有」,而非「使用」與「欣賞」去認識與物質有關的事物,特別是玩具與服飾。消費觀VS社會發展在物質化的時代裏,兒童也正學習視自己為消費者、擁有者,而不是創造者。從消費的重視,孩子很快的學會從他們的玩具是否值得擁有,與玩具的多寡來判斷別人和他們自己。當兒童的幸福感來源是比別人得到更多的玩具與服飾,他們如何思考種族、社會正義、平等的社會議題?當兒童著迷消耗自然資源時,如何教育他們尊重與保護自然資源‧‧‧????????????????兒童VS性別的差異反應幼兒從很小的時候就透過性別來認同與區別自我。兒童發展的性別基模、有關男女特質的推測,會影響兒童如何詮釋訊息。Mapley&Kizer(1983)發現,兒童容易記住性別的刻板印象。Maccoby(1986)推論,同性之間可能存在基本且與生具來的相容現象,而且不需依賴社會化的過程。兒童對性別的差異反應兒童正在學習性別概念以及因性別所產生的權力差異與刻板印象,當他們長大無法避免以性別來自我劃分,而且極度防守這道界線,所以,當孩子不太可能主動進行許多性別的社交活動時,成人的支持可以讓他們偶而工作與遊戲一起,讓「性別」能夠發展出融合的狀態。我國多元文化政策ㄧ、教育優先區二、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的成立三、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的成立四、九年一貫課程五、鄉土教育的重視我國多元文化政策ㄧ、教育優先區讓教育資源分配合理化,與教育均等為理想目標,期能解決地區性的教育問題及平衡城鄉差距。二、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的成立教育部86年頒佈「兩性平等教育實施方案」,負責兩性平等之宣導與規劃,以發展相關兩性平等教育之工作。三、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的成立民國87年頒訂「原住民教育法」,其目的主要落實多元文化教育,提出尊重原住民文化主體與原住民教育權之自主性。四、九年一貫課程教育部於民國87年公佈「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之理念,在於培養具被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鄉土與國際意識,以期能進行終身學習之健全國民。我國多元文化政策我國多元文化政策五、鄉土教育的重視鄉土教育的問題,是台灣非常獨特的ㄧ項多元文化教育課題,從民國80年代興起的這波鄉土教育的熱潮,其基本訴求的是台灣人民九受壓抑之主體意識的覺醒,所代表的是台灣人民重塑文化認同的ㄧ種努力(張建成,2000)。課程設計有:國小的「鄉土教學活動」和國中的「鄉土藝術活動、「認識台灣」,其目標為培養各種族的文化的尊重,以開闊的事業來增進社會和諧。結論多元文化教育論述在80年代興起,主要是這個社會變得愈來愈多元(張建成,2000)。隨這世界地球村的時代,從事教育工作者所需要傳遞的是一種客觀,且多方位思考的教育理念,讓孩子能從小接受並尊重多元種族的存在,以堅定的新肯定主流文化,認同自己,進而發展出欣賞他人世界的文化價值。
本文标题:多元文化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250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