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8-第2课《碰撞与冲突》示范教案
二碰撞与冲突学习内容分析(1)课标要求1.了解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2.欣赏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3.列举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民族性。⑵学科内以及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及衔接19世纪中叶,世界文学领域以批判现实主义风格为主。这类文学作品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弊端,并对之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和强烈批判,鼓舞了人们斗争的勇气,坚定了人们胜利的信心。巴尔扎克、列夫·托尔斯泰是当时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9世纪中叶的世界音乐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形成了民族乐派音乐;这一时期的美术作品以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绘画为主。这两类绘画同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以及民主思想的传播有着密切关系。教材当中对这一时期文艺的流派成就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图景,但不足的地方是,课本知识体系很难让学生有更好地情感体验,在文艺形成的背景上铺垫较少、对本课标题“碰撞与冲突”也体现得不够。而这些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突破的。学习者分析高一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水平都有了相当的发展,在思维品质方面,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比较明显,质疑探究问题的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同时,在性格特征方面,成熟冷静与幼稚浮躁;多情善感与冷漠无情;活泼外向与孤僻内向;自我表现与自我封闭在他们身上矛盾地统一着。高一学生对待历史课,在课堂上,他们比较轻视历史学习,因为历史课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弹性、隐性,都使被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所感染的学生难以在表层对其加以认同,但在深层,他们能够初步感知到人文学科对一个人的成长的重要性。因此,对于历史学科在他们心目中可能已是兴趣的边缘。就这点来说,作为历史教师,首要的工作就是要让那些深层的东西表象化,从形象入手,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思考,使其形成思考的紧张,进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满足他们学习的内在需求。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大凡阅读面宽广一些的学生,在高中之前已形成了一些基础,再加上高中阶段又有专门的学科深化,如高中语文有专门的“名著导读”单元,高一的音乐鉴赏等,都可以为学生学好这一单元,提供良好的铺垫。而课堂的任务是,如何在文艺的基础上挖掘更深层次的历史内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所以,我们不能把它上为语文课或是音乐美术课,而首先是,作为一节有启发的历史课加以定位。另外,在新课改唯物史观和科学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也变得十分重要。因此,在选择教学资源方面,我尽量寻找那些比较典型,甚至是学生觉得比较熟悉的资料,求精但不求多;在具体引导中,抓住“情感体验”这一要线,让学生通过内心感受,提高他们对文艺的鉴赏能力,同是也养成重新审视历史文化的能力。教学目标设定(1)知识与能力知道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探究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知道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世界艺术主要特点和成就,探究其产生的时代背景。(2)过程与方法编制“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文学艺术成就大事年表”,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把握所学知识系统化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好文学艺术的几个重要特点:(1)鲜明的时代性。文学艺术作为人文领域的文化现象,作为上层建筑,必定是对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2)相对的独立性。尽管文学艺术与政治、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它自身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前后之间有着连续性、继承性和创新性。(3)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辨证统一。(4)有着很强的可读性与欣赏性。教学策略设计(1)重点难点重点: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文学艺术获得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文学艺术领域中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及其艺术价值。难点:对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的理解,并且能结合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理解文学的文学艺术的时代性和民族性。(2)教学手段本课主要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结合教师讲述法,师生阅读法、比较法、情感体验法等方式来进行教学。(3)教学策略本课可以从“学科内”、“学科间”、“生活上”三个关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科内联系:必修二专题五“蒸汽的力量”、“走向整体的世界”(联系点:经济基础)必修三专题八“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打破隔离的坚冰”(联系点:继承与发展)学科间联系:中学语文、美术、音乐学科与生活世界的联系:文学和艺术,是人之为人的一种素质,是丰富我们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学和艺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和交流着,了解世界文艺的过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文艺的时代脉搏及其继承发展。(4)设计框架在课的结构上,先点题“碰撞与冲突”,再从“文学、绘画、音乐”三个领域把握这一历史总背景下的文化反映。教学过程设定课前准备学生看书,搜集了解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主要的文艺作品;学生事先阅读教师发下去的《欧也妮·葛朗台》小说片段。(导入:投影图片)“长兴图书馆、长兴新华书店读书一角”师:这两个地方,大家应该不陌生吧!长兴图书馆和新华书店。这些人都在看书或买书。常言道,阅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在谈话。我想大家平时也一定象他们那样,在休闲的时候,补充些精神食粮。下面就请大家来回忆一下,从小到大,你阅读过哪些名著?喜欢哪几本?生:(各抒己见)师:在你阅读的名著中,有没有印象深刻的片段或句子?你觉得作者的思想最有可能和什么有关?生:和他所处的时代或生活的环境。师:的确,一部好的作品,往往是思想和生活的有机统一。文学如此,科学、艺术也是一样。把作者的的思想放到特定的年代或背景里去考察,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它。拿法国评论家丹纳的话来说,就是:“要了解一件文艺作品,一个文艺家,一群文艺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设计意图:由学生感兴趣的文学名著导入,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并有助于帮助他们明确“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自然地引入丹纳的观点,并为接下来“从历史角度分析这一时期文艺主要流派的形成”提供一定的方法论。)师:下面我们就把这个时代缩小,缩小到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去体会一下这一时期的文学和艺术。怎么体验?当然是先了解这一时代的特点。请大家结合前面所学和书本P160,思考“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世界在经济、政治方面有哪些重大事件或变化?”概括回答:经济上:两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巩固,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师:当时的社会矛盾有哪些主要表现呢?我们一起来看材料。(投影材料)材料一“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的财富飞速增长,但劳动群众反而日益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对工人阶级来说,新建起来的工厂,并不是‘文明的庇护所,不过是昏暗、肮脏的牢房’……”“在社会上,‘迈达斯的祸害’到处弥漫,就好像古希腊寓言中的国王迈达斯一样,人们贪婪的企图把一切都变成黄金;在闪闪发光的金钱面前,花朵、诗歌、友谊、爱情,一切都黯然失色了。金钱至上,物欲横流。”——哈孟德夫妇:《近代工业的兴起》师: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生: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矛盾重重,劳资矛盾尖锐,社会经济增长但道德天平失衡。材料二“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及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共产党宣言》师:材料二告诉我们,亚非拉地区被逐渐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去,而直接原因是交通的便利,那么,根本的原因呢?生:工业革命,出现了交通工具的革新,同时西方国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进一步的扩张。师:这样的卷入,会带来什么样的矛盾呢?生:资本主义在世界各地扩张,亚非拉地区的人民进行反帝、反殖斗争。师:也就是说,这一时期,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还是资本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都充满着碰撞与冲突。这种碰撞与冲突,直接反映到文学领域,就是在创作时,注重还原矛盾、还原冲突。于是形成了特定的文学流派——批判现实主义。(设计意图:高一学生,对于历史阶段特征的概括能力不是很强,为了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会在这一时期出现文艺领域的现实主义”,需要教师层层设问,并善于引导。故在此采用了小问题和材料补充的形式,让学生对该时期全球的经济、政治特征有一清晰基本的把握。并顺势自然地做到了点题“碰撞与冲突”。)一、文学主流:批判现实主义教师讲述:在19世纪下半期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中,可谓人才辈出。不过,要说起最经典、最著名的,相信大家马上会想到巴尔扎克,他因其小说集《人间喜剧》被喻为“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法国的书记员”。(学生看书,了解《人间喜剧》)投影:“《人间喜剧》评论”“它是一个有许多窗口的房间,读者从不同的窗口望去,看到的是不同的天地,有不同的人物在其中活动。这些小天地之间有道路相通,道路是由金钱铺就的,于是读者面前出现了一个完整的世界——复辟时代的法国社会。”——选自吴岳添《世界文学名著》(教师设问):那么,巴尔扎克是如何在小说中体现其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呢?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究竟有哪些特点和影响呢?接下来,我们以《欧也妮·葛朗台》(《人间喜剧》中的一篇)为例,来一起感受一下巴尔扎克式的讽刺与犀利。投影:“名段赏析”欧也妮·葛朗台(书影、图片)文字材料:《欧也妮·葛朗台》小说片段,课前发,学生事先阅读。学生各抒己见(略)(设计意图:通过典型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让学生深刻体会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选择的文字材料是原语文教材中的小说片段,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金钱关系揭露和批判得比较深刻,学生能更好地感受批判现实主义的锋芒和内涵。)师(过渡):如果说,巴尔扎克用超乎常人的勤勉,为我们带来了“比岁月还多”的法国现实主义力作,那么,谁又是同一时期能反映俄国真实的镜子呢?生:列夫·托尔斯泰。师:有没有同学了解这一时期的俄国,或看过托尔斯泰的作品?生:(回答略)。(投影材料)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其主要创作活动,是在1861年农奴制改革到1905年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这正是俄国社会大变动时期。《战争与和平》是一部描写拿破仑入侵时期,俄罗斯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史诗;《安娜·卡列尼娜》从贵族婚姻和家庭关系这个角度,整体上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一切都翻了个身,一切都刚刚安排下来”的那个时代在政治、经济、道德、心理等方面的矛盾;《复活》是作者在晚年用宗法农民的眼光重新审查了各种社会现象,通过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幅幅沙俄社会的真实图景。(学生体会)(教师补充说明):讲到这里,我想建议大家,在看文学作品时,如果看过但没有注意到写作背景,希望能看第二遍,如果没有看过,希望大家下次看的时候,能有这方面的意识。师:刚才我们仅仅提到的是西方的现实主义文学,其实,当时还有一大部分作品,来自于亚非拉地区,大家想想,这一时期的亚非拉文学,一般会侧重什么?我们不妨来思考这样的问题:假如你是生活在当时、并被划为“现实主义”流派的一位中国作家,你的创作主题最有可能是什么?生:以反帝、反侵略为主要题材,表达爱国激情。师:你能从这一时期东西方作家的作品中,归纳出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吗?生:(回答略)(投影显示)主要特点:(1)真实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矛盾(2)强烈的暴露性和批判性(3)注重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影响:现实主义作家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本质,对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法律、道德提出了强烈的控诉,同时,深切同情饱受辛酸苦难的劳动人民。(设计意图:文学在多样性的同时,还有着鲜明的时代性。为更好地了解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西方文学的特征,可以借助书本中两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同一时期的东方,虽与西方
本文标题:【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8-第2课《碰撞与冲突》示范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297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