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房地产 > 历史:2.1《改革变法风潮和秦国历史机遇》课件(人教版选修1)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角逐,诸侯争霸,秦国地处西陲,远离中原核心地带,比较落后。然而,恰恰是偏远落后的秦国在角逐中,脱颖而出,统一了六国,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当时的秦国面临哪些历史机遇能够最终完成统一?★春秋战国概念:(1)平王东迁,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洛阳)(2)东周的分期: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3)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的基本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动荡:春秋诸侯争霸战争(春秋五霸)、战国兼并战争(战国七雄),战乱频仍,政局动荡;·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奴隶制(井田制、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封建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中央集权制)逐步确立;·大发展:随着生产力进步,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商品经济繁荣。铁器、牛耕使用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百家争鸣大发展大变革大动荡社会变化的新气象社会经济发展,封建经济产生封建制生产关系产生上层建筑的变革战争的需要“”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社会经济发展,封建经济产生(1)表现:(2)影响:①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西周晚期,铁器开始使用;春秋时期,铁器用于农业生产;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②兴修水利:如都江堰、郑国渠等。③农田施肥:沤肥技术④荒地开垦:1)农业:2)手工业:冶铸、纺织、漆器工艺等都有新的成就。3)商业:日趋活跃,出现邯郸、临淄、宛、陶等商业中心。影响(2)影响:①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削弱人身依附关系②产生新的阶级力量:新兴地主和自耕农阶级,要求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2.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生产力发展私有制确立新的阶级力量产生分化出的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奴隶制生产关系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3、上层建筑的变革: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原因目的途径措施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发展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建立封建专制统治改革的目的: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途径:变法(1)原因:经济基础的变化(2)目的: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3)途径:变革(4)措施:①以选贤任能、奖励军功取代世卿世碌制;②以实行俸禄制取代封邑制;③以中央集权取代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1)春秋:诸侯争霸战争(2)战国:以兼并战争为主(3)变革动力:富国强兵战国时期,群雄角逐,战争频繁。为了富国强兵,各诸侯国纷纷变法。进而说明了改革的必要性。4、军事:战争的需要(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繁荣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空前发展。(2)表现:①私学兴盛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格局。(学在官府是指奴隶主阶级垄断教育)②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陆续诞生,出现了百家争鸣活跃局面。(3)影响: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等)5、思想文化:背景表现影响学术自由,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经验教训:名称内容含义本质成效齐国管仲改革大力发展农工商业,整顿和发展军备,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实际上承认土地私有①增加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加速了齐国井田制瓦解②使齐国率先成为中原霸主鲁国初税亩按亩收税公开承认土地私有认识顺乎了时代需要;局限:重在经济改革(改革税制,增加收入),没有改革旧的世卿世禄政治制度1.春秋时期的改革奴隶主阶级改革2.战国时期:李悝吴起魏国李悝变法:率先强盛楚国吴起变法:成为强国公元前445年1)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2)推行“平籴法”3)制定《法经》加强法制1)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收回爵禄2)强令旧贵族迁居3)裁减冗员,节余养兵和奖励军功.4)要求官员秉公执法地主阶级改革小结:各国的改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吴起李悝思考: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改革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各国统治者都希望通过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争取兼并战争胜利;1)经济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新兴地主势力增强,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2)阶级基础3)内在动力这些改革家们是哪一思想派别的代表?体现了什么思想主张?顺应时代进行变革;以法治国法家思想派别:思想主张:一个地处西陲,比较落后的秦国,能够虎视中原,最后吞并“连横”的六国,一统天下。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制度创新──“商鞅变法”。秦国在公元前4世纪,面临着巨大的历史机遇。秦国当政者抓住了机遇,任用商鞅,以法家思想为指导思想,进行了改革。经过变法,秦国迅速强盛起来,最终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依然饶有兴味。1、改革的必要性:(1)秦穆公称霸西戎(公元前7世纪后期)——落后(2)秦献公改革(公元前4世纪初)——无改观内容:废除人殉制度;迁都栎阳;制定户籍制度。结果:秦国的整体面貌无根本改观。2、改革的可能性:(1)有利条件:①国君权力集中,奴隶主贵族势力较弱;(权力集中)②注重实用、讲求功利的发家学说容易得到认同;(法家学说)③民风质朴,充斥尚武精神。(民风质朴与尚武精神)(2)历史机遇:①三家分晋,阻秦力量大受削弱;②中原士人游说各国,为秦国招揽贤能提供了可能性;③诸侯卑秦,秦孝公决心发奋图强、实现富国强兵。(3)主观条件:商鞅的个人才干。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变法背景)本课小结: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诸侯兼并,战争频繁客观:经济:政治:文化:军事:(1)秦孝公支持(2)国君拥有比较集中的权力,守旧势力相对薄弱(3)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4)当地民风质朴,具有尚武精神(5)各国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主观:•客观原因——穆公称霸西戎,但仍落后中原•必要条件——献公改革,无根本改观;•有利条件——权力集中、法家学说、尚武精神;•历史机遇——三家分晋、“士人要求”•主观原因——秦孝公变法图强,重用商鞅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无夺民时,则百姓富。”——《国语齐语》材料二:“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贱则国贫。”——《汉书食货志》材料三:“----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一楚国之俗。”——《史记蔡泽列传》请回答:(1)这三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哪三次重大改革?(2)材料二说明的是哪一项改革措施?(3)这三次改革有何共同的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政治特征?答案:(1)管仲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2)“平籴法”(3)促进个诸侯国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特征: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新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铁器、牛耕使用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百家争鸣大发展大变革大动荡小结:(一)社会经济的发展:1、农业生产的发展:2、手工业技术的进步:3、商业日趋活跃:铁农具、牛耕、兴修水利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改革(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1、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新的阶级力量产生:新兴地主、自耕农(三)上层建筑的改革:1、目的:2、途径: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变法决定上层建筑改革农业手工业商业生产力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社会面临着怎样的大变革?经济:生产力发展,封建经济产生;政治:上层建筑变革,新兴地主要求改革奴隶制度;军事: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文化:百家争鸣,法家思想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时间国家改革者变法内容作用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军事:整顿和发展军备经济:发展工商业、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增强了齐国实力,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鲁国初税亩经济:“履亩而税”公开承认土地私有战国魏国李悝变法经济:“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推行“平籴法”,保护小农经济法制:制定《法经》,加强法制使魏国在战国七雄中率先强盛,为各国改革树立了榜样楚国吴起变法政治:限制贵族权力,改变分封制,三代以后收回爵禄;强令贵族迁居,变相没收其土地;裁撤冗员,削减俸禄,奖励军功;严格吏治禁止私门请托取得一定成效,成为战国中的强国(成为强国)其它诸侯齐国邹忌改革;赵国公孙连改革;韩国申不害改革都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
本文标题:历史:2.1《改革变法风潮和秦国历史机遇》课件(人教版选修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298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