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小狗包弟》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狗包弟》,作者巴金。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说教学过程4个方面向大家展示我对这首诗歌的教学设想。一、说教材《小狗包弟》是人教版语文必修1中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人记事的佳作。叙述的是作者在“文革”期间无力保护家中的小狗免遭劫难的一段憾事。作者给予读者的不是情节的传奇性、叙述对象的坎坷经历,但读者却能感受到一股朴面而来的情感力量:含泪的控诉、严酷的自审,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年动乱的社会现实,以及当时的人们普遍的命运穷困、人性扭曲的状况。这些可以帮助我们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真谛和人生意义。二、说学情学生距离“文革”这个时代较远,对这段历史普遍不甚了解,更缺乏切身的感受,这对于深入理解“包弟”经历和作者感情都有一定影响,但只要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在阅读上就不会成为一个障碍。这篇散文字十分平实、情节较为简单,容易培养学生阅读散文的能力,容易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使他们勇于面对错误反省自己,珍惜生命,关爱别人。三、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我把学习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安排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阅读文本,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2过程与方法:加深对“文革”历史的理解,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与学习作者敢于讲真话、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理解作者精神;2难点: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2【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作家冯骥才说:“二十世纪历史将以最沉重的笔墨,记载这人类的两大悲剧:法西斯暴行和‘文革’浩劫。”“在这十年中,雄厚的古老文明奇迹般地消失,人间演出原始蒙昧时代的互相残杀;善与美转入地下,丑与恶肆意宣泄;千千万万家庭被轰毁,千千万万生命被吞噬。……虽然这不是大动干戈的斗争,再惨死的战争也难以达到如此残酷——灵魂的虐杀。如果说法西斯暴行留下的是难以数计的血淋淋的尸体,‘文革’浩劫留下的是难以数计的看不见的创作累累的灵魂。”与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关于“文革”的相关的资料,加深对“文革”历史的理解。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就通过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去感受那个动乱时代的人们的生活。(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情节1、提问:浏览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并找出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一句话。课文围绕“包弟”写了哪些事情?2、阅读后,请学生复述“包弟”的经历,教师补充:包弟的来历——与包弟相处——“文革”中包弟的处境——送走包弟明确: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达歉意。(三)再读课文,1、小狗包弟是一条怎样的小狗呢?明确:包弟特点:聪明、可爱有情义、通人性(正面描写)让人念念不忘、十分喜爱(侧面描写)2、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提问:巴金一家非常喜欢包弟,为什么还要把它送走呢?在文中能不能找到,人们因丧失理智而做出的疯狂的事呢?明确:文章开头第一自然段: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同巴金与狗的故事,形成对照,让人看到此类事在全国并非是普遍的,由此深了文章的主题;狗对艺术家的不离不弃与巴金最终3把包弟送走的举动形成对照,加深了作者忏悔、歉疚的力度;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似乎更惨烈,而巴金与狗的故事之悲哀则在心灵,是一精神的折磨。3、一只小狗,何以会引起作者那么强烈的情感变化呢?(引导学生探讨“文革”历史与作者的反省精神)提问:写小狗包弟,是为了揭露什么呢?明确:小狗的遭遇实际上是人的遭遇的一个缩影,借以反映那个动乱的年代的残酷与非人化。4、文革后,在别人都把全部责任推到了四人帮身上的时候,作为受害者的巴金却向小狗表达歉意,巴金的歉意体现了巴金怎样的人格?明确:作者的严于律已、自我反省的精神。(四)主旨:本文讲述了作者家中的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那个疯狂时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留给作者心中永难磨灭的创痛,表达了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小结:在“文革”那个动乱的年月里,人情殆尽,亲友疏远,连狗都难以幸免。巴金先生通过小狗包弟的命运,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残酷的时代以及这个时代中一段心灵的经历。他用极朴素也极简洁的文字,讲述了自己内心的隐痛,从而产生了一种直逼人心的强烈的效果。(五)由人及己曾子曾经说过他“日三省吾身”,我们未必能做到每天都能“三省”,但也不应掉以轻心。请问,你有经常反省自己吗?(六)齐读:2003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本文标题:《小狗包弟》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299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