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 糖化血红蛋白—业务学习
糖化血红蛋白检验科概述糖尿病的现状不同的血糖检测方式在糖尿病诊断中的应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正确对待HbA1C的检测结果HbA1C检测需要标准化内容糖尿病定义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性流行病2014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发布第6版糖尿病地图,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约有3.82亿糖尿病患者,患者数量还会持续增加,到2035年,糖尿病患者数量将增加55%,患病人数将达到5.92亿。IDF公布的2013年全球糖尿病患者(20~79岁)最多的10个国家,中国高居榜首(单位:百万)我国糖尿病的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并发症是糖尿病死亡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成年人致盲的首要原因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竭的常见原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中每10人有8人死于心血管事件卒中危险性增加2-4倍糖尿病神经病变导致非创伤性下肢截肢手术的主要原因外周血管病变导致非创伤性肢截肢手术的主要原因早期诊断和治疗糖尿病意义重大降低死亡率大血管并发症微血管并发症防治急性并发症消除高血糖症状及时筛查及时诊断及时干预正规监测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血糖的检测:点线面*即时血糖—静脉、指尖血糖*一天内的血糖变化—持续的动态血糖检测*长期血糖水平—HbA1C通过空腹血糖,我们能了解患者血糖控制的一般状况。空腹血糖高,意味着患者基础胰岛素分泌能力差。餐后血糖高,提示分泌胰岛素的储备能力差或存在胰岛素抵抗。除了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以外,餐后血糖控制满意,患者的空腹血糖大多是满意的。而空腹血糖控制满意的患者,餐后血糖却未必满意。这是因为,进餐是一种负荷,保存有一定胰岛素分泌能力的患者,在基础状态下,由于一夜不进食,空腹血糖是正常的。但是,只要一进食,胰岛素的作用就显得不够,表现出餐后高血糖。进餐的作用就如同上楼和负重。一个人平地行走不觉得累,但上楼就不行了,负重就更吃力了空腹血糖无法准确代表全天血糖的变化糖尿病控制及其并发症实验DCCT(1983~1993)跟踪随访1441例I型糖尿病花费$1.65亿历时9年研究结果加强治疗干预,明显减少了由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的风险直接发现了血糖控制情况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之间的关联糖化血红蛋白则能更全面地反映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容易与血糖结合。结合的产物就是糖化血红蛋白。这种结合基本上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一旦结合就难以解离。红细胞的生命周期为120天,只有等到红细胞衰亡,这种结合才会终止。所以,临床上检测到的糖化血红蛋白值反映了患者最近2~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并不受一时一刻血糖波动的影响,更客观,也更少受到饮食、运动等因素的干扰。血样比较稳定,4℃保存一周,-70℃保存1年,而空腹或者餐后血样血糖浓度下降5~7%/h。HbA1C检测的优势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值还可以帮我们鉴别高血糖属于一过性(应激性高血糖)还是长期的(糖尿病)。人在应激状态,如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或严重感染时,血糖会升高。这种高血糖不一定意味着患者有糖尿病,而是体内一些激素升高、能量应激动员的表现。我们一般不急于诊断这种高血糖为糖尿病,但是会按照高血糖来紧急处理。待病情稳定后.再复查血糖或做葡萄糖耐量试验,同时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来确定患者高血糖的性质。倘若发现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都高。则考虑患者有隐匿的糖尿病。也有利于早期发现妊娠期间的糖尿病。HbA1C的测定可以发现隐匿的糖尿病HbA1c的测定目的在于消除波动的血糖对病情的控制观察的影响。可作为糖尿病长期控制的良好指标,反映测定前1~2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监测糖尿病病情控制程度,根据监测结果,临床医生可以采用饮食控制或药物等方法来制订正确的治疗方案。早在2002年,美国DM协会(ADA)已经将其作为DM血糖控制的金标准。ADA推荐新发DM患者必须测定HbA1c,达标患者至少每年测2次,更改治疗方案或血糖水平没有达标的患者每年测4次。DM控制及并发症研究(DCCT)和英国前瞻性DM研究(UKPDS)证实,HbA1c是DM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糖尿病控制的金标准HbA1C血红蛋白的糖基化葡萄糖进入红细胞,在那里与血红蛋白发生反应需要溶解红细胞以释放血红蛋白葡萄糖不稳定HbA1c前(HbA1c)稳定的酮胺化合物HbA1cHbA1c形成血红蛋白半分半离...葡萄糖+血红蛋白快速不稳定HbA1(醛亚胺)缓慢稳定HbA1(氨基酮)再经过Amadori重排血红蛋白的组成葡萄糖结合正常人血浆中的HbA1c约占总Hb的1%~4%。因红细胞的寿命为120天,即HbA1c的寿命。HbA1c常规检测方法离子交换层析法亲和层系法免疫法测定原理基于不同组分的电荷差异进行分离,再根据峰面积来计算A1c占总Hb的比例糖基化的Hb选择性的结合于亲和层析凝胶柱上,测定Hb总量,而不是A1c的总量识别Hbβ链上糖基化的N末端的4-8个氨基酸表位的单克隆抗体测定A1c水平优缺点受Hb变异温度、PH值、抗凝剂和柱效的影响较大受除Hbβ链N末端缬氨酸残基以外糖基化的影响。不受温度、GHb变异体的影响受HbS或HbC变异影响,测定标准物质的均值与标准物质定值的偏移小HbA1c与平均血糖水平的关系HbA1c(%)平均血浆葡萄糖水平mg/dLmmol/L61267.071548.6818310.2921211.81024013.41126914.91229816.5与糖尿病相关的死亡21%心脏病14%截肢或致命性外周血管疾病43%12%卒中HbA1c1%微血管并发症如肾病和失明37%降低HbA1C与降低并发症的风险密切相关StrattonIM,etal.UKPDS35.BMJ.2000;321:405-12.美国糖尿病学会ADA2010年糖尿病诊断新标准1)HbA1C水平≥6.5%。2)FPG≥126mg/dl(7.0mmol/l)。空腹定义为至少8h内无热量摄入。3)口服糖耐量试验时2h血糖≥200mg/dl(11.1mmol/l)4)在伴有典型的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症状的患者,随机血糖≥200mg/dl(11.1mmol/l)。在无明确高血糖时,应通过重复检测来证实标准1~3。HbA1c与糖尿病筛查与诊断世界权威机构对于糖化血红蛋白有着明确的控制指标,2010年ADA(美国糖尿病学会)指南推荐将HbA1c5.7%-6.4%定义为糖尿病前期,而HbA1C6.5%是糖尿病的诊断切点,这一观点也已逐渐被欧美国家接受。201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也建议在条件具备的国家和地区采用这一切点诊断糖尿病。然而,在中国人群中HbA1C的诊断切点尚未明确。ADA关于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建议中国社区人群HbA1c诊断糖尿病的切点糖尿病诊断现状•约有1/3的糖尿病人被漏诊。•不能及时诊断,超过25%的新诊断糖尿病病人,已经患有糖尿病的视网膜病或微量白蛋白尿症。•一般的体检病人只检测空腹血糖,而仅测空腹血糖漏诊率高达八成。•很多病人是因为并发症出现后才发现糖尿病的,这种情况很常见。亚洲人群HbA1c诊断切点的差异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内分泌科陈丽教授团队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糖化血红蛋白(HbA1c)在中国成年人中的诊断价值,发现HbA1c6.3%是诊断糖尿病的最佳切点,而HbA1c5.9%是诊断糖尿病前期的最佳切点。中国人群HbA1c诊断切点研究不同HbA1c检测方法所得结果可能不完全一致。自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国家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NGSP)便致力于实现美国HbA1c检测标准化,随着国际临床化学学会(IFCC)参考系统和参考物质的确立,全球HbA1c检测标准化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我国亟待推进HbA1c检测结果标准化和一致性。HbA1C检测需要标准化NGSP与IFCC的A1c标准化工作组美国临床化学协会(AACC)决定所有HbA1c检测方法单位都应与DCCT(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临床研究)单位一致,进而催生了美国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NGSP)。NGSP实验室网络负责HbA1c检测方法的校准,使各常规实验室检测结果均与DCCT靶值具有可比性,并对实验室和厂家进行认证。国际临床化学与医学实验室联盟(IFCC)建立了HbA1c的参考测定体系。IFCC国际标准化151995年IFCC(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成立HbA1c标准化工作组,旨在建立具有高计量学水准的参考系统,用于HbA1c检测的标准化和校准,实现HbA1c测定的全球可比性。定义HbA1C质谱分析方法仅特异性针对糖化的血红蛋白D链N末端残基一个分子系列浓度进行检测,并得出真实的被糖化的血红蛋白浓度。建议将HbA1C报告为每mol糖化血红蛋白中A1C的mmol数(取代%)来增加精确性。其实也是比例(千分比)检测方法的标准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毛细管电泳。中国专家共识指出:中国的HbA1c检测需符合国际标准化的要求;所有厂家的HbA1c校准品要求溯源到NGSP或IFCC;目前HbA1c的结果报告仍只报告NGSP数值,杂志编辑和出版物建议采用SI(IFCC)和NGSP/DCCT两个单位共同报告HbA1c;检测HbA1c的实验室应开展质量控制,以确保得到准确的HbA1c结果;推荐所有HbA1c实验室开展常规的室内质量控制并参加室间质量评价计划。HbA1c的影响因素血红蛋白病红细胞寿命缩短溶血性贫血活动性出血红细胞平均寿命增加脾肿大、再生障碍性贫血药物大剂量水杨酸盐、VIT-C、VIT-E、严重缺铁总结HbA1c是目前国际公认的糖尿病血糖控制与检测的金标准。大量临床实证表明HbA1c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HbA1c的临床应用已逐渐扩展至糖尿病的筛查、诊断及预测等方面。HbA1c的临床应用优势凸显,亦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应正确对待HbA1c的检测结果。
本文标题:糖化血红蛋白—业务学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308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