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名词解释1.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有机物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且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2.土壤肥力:土壤具有能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水分、空气、热量的能力。(土壤肥力狭义上的定义:土壤供给植物必需养分的能力)3.肥料:能够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必需营养元素的物料4.矿物:指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均质体(单质或化合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5.岩石:由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地组成的集合体。6.岩石的风化:岩石、矿物在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渐发生崩解和分解的过程。风化的分类:(按照其作用因素和风化特点来分)(1)物理风化:指外力作用使岩石、矿物发生崩解破碎,但不改变其化学成分和结构的过程。这个外力作用一般包括:温度作用、结冰作用以及水流和大风的磨蚀作用等(2)化学风化:指岩石、矿物在水、二氧化碳等因素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而产生新物质的过程。这种风化作用主要包括:溶解、水化、水解和氧化。(3)生物风化:指岩石矿物在生物及其分泌物或有机质分解产物的作用下,进行的机械破碎和化学分解过程。7.土壤粒级:根据单个土粒的当量粒径(假定土粒为圆球形的直径)的大小,可将土粒分为若干组,称为粒级8.土壤有机质: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主要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9.矿质化: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二氧化碳、水、氨和矿质养分(磷、硫、钾、钙、镁等简单化合物或离子),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10.腐殖化: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把有机质分解产生的简单有机化合物及中间产物转化成更复杂的、稳定的、特殊的高分子有机化合物—---腐殖质的过程。11.有机质转化:土壤有机质在水分、空气、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极其复杂的转化过程。12.土壤质量含水量:土壤中水分的质量与干土质量的比值,又称为重量含水量,无量纲。(使用最普遍的一种方法)13.土壤通气性:是指土壤空气与近地层大气进行气体交换以及土体内允许气体扩散和流动的性能。又叫透气性。14.土壤热容量:指单位容积或单位质量的土壤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水分有机质矿物土粒空气)15.土壤导热率:指在面积为1m2、相距1m的两界面上温度相差1K时,每秒中所通过该单元土体的热量焦耳数。是评价土壤传导热量快慢的指标(矿物土粒有机质水分空气)16.土壤孔性:指能够反映土壤孔隙总容积的大小,孔隙的搭配及孔隙在各土层中的分布状况等的综合特性。17.土壤孔隙:土壤中土粒或团聚体之间以及团聚体内部的空隙叫做土壤孔隙。18.土壤孔隙度:单位容积土壤中孔隙容积占整个土体容积的百分数,即土壤大小孔隙的数量。土壤孔隙度=孔隙容积/土壤容积×100%=(1-容重/相对密度)×100%19.土壤结构体:土壤中的土粒在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相互团聚成大小、形态和性质不同的团聚体,这种团聚体称为土壤结构或土壤结构体。20.永久电荷(内电荷):粘粒矿物晶层内的同晶代换所产生的电荷。21.可变电荷:电荷的数量和质量随介质的pH而改变的电荷。22.土壤吸收性能:指土壤能够吸收和保持土壤溶液中的分子和离子,悬液中的悬浮颗粒、气体及微生物的能力23.土壤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胶体通常带有大量负电荷,因而能从土壤溶液中吸附阳离子,以中和电荷,被吸附的阳离子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被土壤溶液中其他阳离子从胶体表面交换出来,此即阳离子交换作用。24.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指在一定pH值条件下每1000g干土所能吸附的全部交换性阳离子的厘摩尔数(cmol/kg)。25.土壤盐基饱和度(BSP):土壤胶体上的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比。26.土壤活性酸度:指土壤溶液中游离的的H+所直接显示的酸度27.土壤潜性酸度:指土壤溶液中吸附的的H+、Al3+离子所引起的酸度。28.土壤缓冲性:狭义:土壤抵抗酸碱物质,减缓pH变化的能力。广义: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缓冲体系,包括对氧化还原、污染物质、养分等。指抗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29.生理酸性肥料:化学肥料进入土壤后,如植物吸收肥料中的阳离子比阴离子快时,土壤溶液中就有阴离子过剩,生成相应酸性物质,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土壤酸化。这类肥料称为生理酸性肥料。30.生理碱性肥料:化学肥料进入土壤后,如植物吸收肥料中的阴离子比阳离子快时,土壤溶液中就有阳离子过剩,生成相应碱性物质,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土壤碱化。这类肥料称为生理碱性肥料。31.根外营养(叶面肥):植物通过地上部分器官吸收养分和进行代谢的过程。32.有机肥料:广义:含有有机质,既能为农作物提供各种有机、无机养分,又能培肥土壤的一类肥料狭义:农村中利用各种有机物质就地积制或直接耕埋施用的一类自然肥料(农家肥)33.绿肥:直接用作肥料的新鲜绿色植物体二.解答题1.土壤肥力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肥沃的土壤能持续协调地提供农作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土壤肥力因素,保持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稳定与提高。因此,土壤肥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源的土壤以及与之密切关联的土壤肥料学的发展对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国家都把提高土壤肥力,防止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纳入发展农业与整个国家经济计划之中。2.五大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①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②气候:主要决定着成土过程中水热条件③生物:通过生物小循环作用于土壤的形成,是形成土壤的主导因子,它使母质飞跃成土壤。④地形:(1)影响母质在地表进行再分配(2)影响水分和热量分布(海拔、坡度、坡向)⑤时间(年龄):土壤的形成过程随着时间的进展而不断加深。3.各级土粒特性石砾:多为岩石碎块,直径较小,山区和河漫滩土壤中常见,矿物组成与母岩基本一致,速效养分很少,吸持性很差,通透性极强。砂粒:矿物组成主要是石英等原生矿物,颗粒较粗,比表面较小,吸持性能较弱,矿质养分较低,无粘结性和粘着性,表现松散,粒间孔隙较大,通透性良好。粉粒:颗粒中次生矿物含量增加,石英含量减少。比表面比砂粒大,吸持性能增强,养分含量比砂粒高,具有一定的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和涨缩性,通气透水能力比砂粒差。粘粒:是化学风化的产物,矿物组成以次生矿物为主,粒径小,比表面大,粘结性、粘着性、可塑性、涨缩性和吸附能力均很强,矿质养分丰富,粒间孔隙小,通透性能差,粘粒多的土壤常表现为湿时粘韧,干时坚硬。4.砂土,壤土,粘土的肥力特点(1)砂土类质地特点:松散的土壤固相骨架,砂粒多,粘粒少粒间空隙大肥力特点:通气性、透水性强,易耕作蓄水弱,抗旱能力弱养分含量少,保肥能力差,有机质分解快,养分供应快温变化快对植物生长影响:“发小苗不发老苗”(2)粘土类质地特点:孔隙小,多为极细的毛管孔隙。肥力特点:保水保肥性强,养分含量丰富(肥效缓慢,劲长),土温较稳定,温差小。透水、透气性差,耕作困难,宜耕期短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发老苗而不发小苗”。(3)壤土类质地特点:含有适量的砂粒、粉粒和粘粒,兼砂质土和粘质土的优点,是理想的农业土壤肥力特点:含水量适宜,耕性好,通透性好,相当的毛管孔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适宜种植各种植物,既发小苗又发老苗。5.土壤质地的改良措施:①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质的粘结力比砂粒强,比粘粒弱,家畜粪便,绿肥,秸杆还田②掺砂掺粘、客土调剂(遍掺、条掺、点掺)③翻淤压砂、翻砂压淤④引洪放淤、引洪漫沙(出水口的调节)6.土壤有机质的来源,类型,组成一、土壤有机质的来源(1)植物残体:包括各类植物的凋落物、死亡的植物体及根系(2)动物、微生物残体:包括土壤动物的残体,及各种微生物的残体.(3)动物、植物、微生物的排泄物和分泌物(4)人为施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肥料二.土壤有机质的类型(1)新鲜有机质:指土壤中未被分解的动.植物残体(2)半分解的有机质(3)腐殖质三.土壤有机质的组成(1)碳水化合物:占有机质总量的15-27%,包括糖类、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甲壳质等。(2)木质素:木质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芳香族的聚合物。(3)含氮化合物:主要是蛋白质。(4)树脂、蜡质、脂肪、单宁、灰分物质7.矿质化过程和腐殖化过程的关系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和腐殖化过程是即相对立,又相联系,即相独立,又相渗透的两个过程。矿质化过程是有机质释放养分的过程,又是为有腐殖质合成提供原料的过程,没有矿质化过程就没有腐殖化过程,同时腐殖化过程的产物—腐殖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再经矿质化过程而释放养分以供植物吸收利用。8.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凡是能影响微生物活动及其生理作用的因素都会影响有机物质的分解和转化(1)土壤温度微生物活动响应于温度变化无分解:≤0℃;分解随温度而加强:0-35℃;升温10℃,分解速率提高2~3倍最适分解温度:20~35℃(2)土壤水分(3)土壤通气状况(4)植物残体的特性(有机质的碳氮比和物理状态)(5)土壤特性(酸碱性)9.土壤有机质的作用一.、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1)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2)促进植物生长发育(3)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4)促进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5)提高土壤的保肥性和缓冲性(6)有机质具有活化磷的作用二.在生态环境上的作用(1)有机质可降低或延缓重金属污染(2)有机质对农药等有机污染物的固定作用(3)土壤有机质对全球碳平衡的影响10.土壤水分的形态及其有效性如何有效性:(1)吸湿水:水分子呈定向紧密排列、密度1.2~2.4g/cm3、无溶解能力、不能以液态水自由移动,也不能被植物吸收。(2)膜状水:重力不能使膜状水移动,但是膜状水能从膜厚的地方向薄的部位移动。部分膜状水可以利用。(3)毛管水:这种水可以在土壤中移动,具有溶解养分的能力、作物可以吸收利用。分为毛管支持水(指土壤中受到地下水源支持并上升到一定高度的毛管水,即地下水沿着土壤毛管系统上升并保持在土壤中的那一部分水分)和毛管悬着水(指不受地下水源补给影响的毛管水,即当大气降水或灌溉后土壤中所吸持的液态水)(4)重力水(指土壤水分含量超过田间持水量之后,过量的水分不能被毛管吸持,而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大孔隙向下渗漏成为多余的水。)当土壤被重力水所饱和,即土壤大小孔隙全部被水份充满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饱和持水量,或称最大持水量。11.土壤空气组成的特点土壤空气中的CO2含量比大气高十至数百倍土壤空气中氧的含量低土壤空气中的相对湿度比大气高土壤空气有时含有还原性气体土壤空气数量和组成经常处于变化之中12.土壤热量的来源(主要来源)太阳辐射能:土壤热量最主要的来源生物热:微生物分解有机质释放的热量地热:由地球内部地岩浆通过传导作用至土壤表面的热量13.如何调节土壤水,气,热一、土壤水分的调节总体原则:尽可能地减少土壤水分的损失,尽量地增加作物对降雨、灌溉水及土壤中原有贮水的有效利用①控制地表径流,增加土壤水分入渗合理耕翻等高种植,建立水平梯田改良表土质地和结构②减少土壤水分增发中耕除草地表覆盖免耕覆盖技术和保水剂的使用③合理灌溉灌溉的基本原则:灌溉的目的是在自然条件下,对整个根层补充水分,使土壤水分含量达到田间持水量,根据该土壤自然含水量与其田间持水量之差确定灌溉定额。灌溉方法不同地形特征选择不同的灌溉方法(畦灌、喷灌、滴灌、沟灌的选择)④提高土壤水分对作物的有效性通过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肥料,不仅可以降低凋萎系数,提高田间持水量,增加土壤有效水的范围;而且还能加厚耕层,促进植物根系生长,扩大根系吸水范围,增加土壤水分对作物的有效性。⑤多余水的排除对于旱地作物而言,土壤水分过多就会产生涝害、渍害。因此必须排除土壤多余的水分,主要包括排除地表积水、降低过高的地下水等。二、土壤空气的调节土壤通气不良主要发生在粘质土壤上:解决方法:采取合理耕作结合增施有机肥料,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孔隙。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的易涝地区,由于土体中水分过多,不仅空气容量减少,而且障
本文标题:土壤肥料学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311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