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韩愈、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第五节韩愈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及教育活动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今辽宁锦州市东),人称昌黎先生,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3岁:孤儿,随伯兄会,会卒,嫂郑氏抚养25岁:考取进士,之后“三试于吏部不成,十年犹布衣”35岁,做推官,后调四门博士37岁,被贬为连州阳山令39岁和45岁,两次为国子博士之后,因为谏唐宪宗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二、“性三品”说与教育的作用(一)“性三品”说(二)性情之分(三)教育的作用仁义礼智信。上品的人是善的,中品的人可导上下,下品的人是恶的。情也分品级,有喜怒哀惧爱恶欲学习与教育对于中品的人来说非常重要,使之顺性而克情,弃恶扬善,向上品人靠拢。三、教育的目的(一)“明先王之道”(二)“学所以为道”仁义礼智信,它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小到家庭饮食习惯,大到社会的典章制度。通过教育的手段,使人民重新认识儒家的仁义道德,以便恢复儒学地位,对付佛学、道学的挑战。四、关于教师问题的见解(一)教师的作用在《师说》中,韩愈首先阐明了教师的作用。他从总结历史的经验中得到一个结论:“古之学者必有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二)教师的任务韩愈认为教师的任务包括三个方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就是传授儒家的政治伦理之道;所谓“授业”,就是讲授儒家的经典,泛指文化知识;所谓“解惑”就是解答学生在学习道、业过程中的疑难问题。(三)择师的标准韩愈把“道”作为择师的根本标准,也是择师的首要标准。“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四)师生关系韩愈认为师生之间可以互相为师,两者没有绝对的不可逾越的鸿沟。他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五、关于学习方法(一)业精于勤韩愈在《进学解》中说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他以自己学习的经验教育学生要做到“口勤”:“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勤:“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脑勤:“沉浸浓郁,含英咀华”,做到“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二)博精结合博与精是对立统一的,没有博就不可能有精,没有精,博也只不过是一种大杂烩。“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提其要”、“钩其玄”“学虽勤而不由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三)学习与创造结合韩愈认为学习古人,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辞。”主张把学习与创造结合起来,要在学习别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观念。“抒意立言,自成一家新语”,“自树立,不因循”,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独辟蹊径,与众不同。六、影响《师说》是中国古代第一篇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后人有关师道观的不少论述皆受其影响。第三节柳宗元的教育思想广西柳州市柳侯公园里的柳宗元衣冠冢广西柳州市柳侯公园里的柳宗元塑像一、生平和活动(一)生平字子厚(773-819),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唐代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参与王叔文等发起的“永贞革新”,力图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打击豪强地主集团以及与之勾结的宦官、藩镇等反动势力。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他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二)活动柳宗元继承和发展了荀况、王充的朴素唯物主义论,反对消极出世,提倡积极关心现实,为社会大众服务。他在世界观方面的唯物倾向,在政治观方面的民主倾向,在人生观方面的积极入世倾向,以及他主张儒佛道三教调和的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是有其卓越地位的。(二)活动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积极支持者,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思想内容和现实主义精神。柳宗元从事教育活动,指导学生们认真学习和协作,其著作有《柳河东集》二、主张儒佛道三教调和柳宗元接受儒学传统教育,儒学是其学术思想的主题。他曾在家庭影响下信佛,对佛学也作了长期研究。它既学儒又兼学佛,认为儒佛的思想学说有共同因素可以相互沟通,因而主张“统合儒释”二、主张儒佛道三教调和(一)佛道往往与《易》、《论语》合,不与孔子异道(二)佛教接受孝道思想,与儒学的要求符合(三)佛教可佐教化在儒学的基础上三教调和,这是柳宗元的思想特色三、关于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的主张培养君子(一)目的(二)标准1、具有正统儒学家所提倡的忠君、孝亲的标准2、符合“公之大者”的政治要求(统一)3、具有“生人之意”的政治思想(民意)(二)标准“有柔儒温和之道”、“有雅厚直方之诚”、“言恭而信,信端而静”、“善树艺”、“有礼让”、“执忠与敬”、“饰以文墨,达于政事”(三)教育内容2、其次是诸子之说1、最推崇儒家经典学习《书》,学习它探求事物的本质;学习《诗》,要掌握它所反映的人的恒常性情;学《礼》要知道在生活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该如何做,使自己举措得宜;学习《春秋》,要掌握它的是非标准,判断是非;学习《易》,要掌握它所反映的发展变化的道理。这是学习“道”本源,是“有乎内”的主要措施,但是“饰乎外”,则旁推诸子百家之说;学习《谷梁春秋传》用以磨砺文章气力;学习《孟子》、《荀子》可以使文章条理清楚;学习《庄子》、《老子》可以使文章的叙事说理沉渊广博;学习《国语》用以增加文章的情趣;学习《离骚》可以使文章抒情委婉幽远;学习《太史公》可以使文章峻洁。四、论师道(一)师道的重要性(二)老师的作用1、“言道”。就是传授尧舜之道,“延孔氏之光”。2、“讲古”。就是说古论今,指导学生出入古史经书,借鉴古人的兴败得失,以助于对现实的认识。3、“穷文辞”。指导学习通畅文辞,文以载道。1、支持韩愈尊师观点2、提出“不师如之何?吾何以成。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的观点。(三)师德1、要做到“有教无类”“俞扁(俞跗、扁鹊,皆古代良医)之门,不拒病夫;绳墨之侧,不拒枉才;师儒之席,不拒曲士。”3、要有高尚的品德“业精为师,道高为范”2、要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五、论学生(一)“志乎道”。(二)“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柳宗元提出学生要志于学,志乎道,要有明确的学习方向,也要有学习的志气。1、“信书自成误,经事渐知非。”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修正从书本上学来的东西,敢于置疑,敢于修正前人论述的错误2、。“君子之学,将有以异也,必先究穷其书,究穷而不得焉,乃可以立而正也。”不友如之何?吾何以增”做学问的君子,要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必定要先吃透前人有关的论述,他们的论述实在不能解自己的问题,然后才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反对或补充前人的论述。(三)“慎勿怪勿杂勿速显”。学生学习先王尧舜之道,不应该走旁门歪道,应当学习儒家的经典,即“求孔子之道,不于异书。”学习还要专一,还要贪多图杂,什么都想学,其结果将是什么都学不会,最重要的是学习要先打好基础,不可急功近利,妄图速成。如果能够“勿怪勿杂勿速显”,那么学到东西后则如同有源之流,耐得住干旱;囤积有稻谷的人,不害怕年馑,收藏有珍珠宝石的人,不愁没钱花。五、论学生六、论教学(一)文以明道柳宗元所说的“道”即“中道”(五常),或“大中之道”,他把儒家的“道”加以提炼,赋予革新的政治理想,这就是他的“学以明道”的思想。“学以明道”的与“文以明道”是根本,其他都是次要的问题。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六、论教学(二)交以为师“终日与吾子言,不敢倦,不敢爱,不敢肆,苟去其名全其实,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以交以为师。”师生如朋友,大家互相学习,学习对方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六、论教学(三)“开发之要在陶煦”他指出“开发之要在陶煦,然而不失其道”。如何开发学生,激发学生的潜能,关键在于对学生进行陶冶,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南朝教育家颜之推说“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有款押,熏清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易暗化,自然似之”,这段话说明了陶冶的积极作用。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东西,而不必强加干涉。柳宗元在“陶煦”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指出陶冶要有良好的环境,不能“失其道”。六、论教学(五)奋志厉气圣人与子同,圣人能求诸中,以厉乎已,久则安乐之矣;子则肆之,其以异乎圣人。”
本文标题:韩愈、柳宗元的教育思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311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