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语文必修四文化常识整理
高中语文必修四: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管辖的地区(辖境相当今陕西中部地区)。,又称三秦。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大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大学名为成均,[1]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大学名为上庠,在洛邑王城西郊。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太学祭酒兼掌全国教育行政。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助教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学校的主持和讲授者)教授生徒,又称国子助教明代置十五人,品序从八品。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公府:三公的官署。“三公”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又以太尉(主管军事)、司徒(管政事)、司空(管理工程)为三公。浑天仪:是浑仪和浑象的总称。浑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而浑象是古代用来演示天象的仪表。浑天仪发明者是阆中人落下闳,后又被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所改进[1]。中国现存最早的浑天仪制造于明朝,陈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栘中厩监:管理栘中厩的官。汉宫有栘园,园中马厩叫栘中厩。秩比六百石。斥候:古代的侦察兵,起源于汉代,并因直属王侯手下而得名。分骑兵和步兵,一般由行动敏捷的军士担任,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兵种。斧钺,是古代酷刑中的一种,意思是用斧钺劈开头颅,使人致死。另外,斧钺在上古代还是用于作战的兵器,而且是军权和国家统治权的象征。斧、钺(yuè)通常被联称,二者的形制相似都是用来劈砍的长兵器。区别在于钺是一种大斧,刃部宽阔,呈半月形,更多地用作兵器;斧则是一种用途极广的实用工具。汤镬:死刑的一种,也作“烹”,是把人放进大鼎或大镬(烹人的大锅古时叫做鼎或镬,都是用铜或铁铸成的,不同的是鼎有三只足,镬无足),用滚汤将人活活煮死的酷刑。古时就把这种酷刑叫做镬烹、鼎镬或汤镬。通侯:是爵位名,出自《战国策·楚策一》。秦代置爵二十级,最高一级叫彻侯,汉朝继承秦制,因避汉武帝刘彻名讳,改作通侯,又称列侯。后土:《辞海》的解释有三:一为“古代称大地为后土”,犹称天曰“皇天”;再为“土地神,亦指祀土地神的社坛”;三是“古代掌管有关土地事务的官”。舍人:①官名,秦汉有太子舍人,为太子属官;魏晋以后有中书通事舍人,掌传宣诏命;隋唐又置起居舍人,掌修记言之史,置通事舍人,掌朝见引纳;明清内阁中书科设中书舍人,掌书写诰敕。此外,宋有阁门宣赞舍人,元有直省舍人、侍仪舍人,明有带刀散骑舍人,则皆为近侍武职。②古代豪门贵族家里的门客。战国及汉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③宋元后用以称呼权贵子弟,犹称公子。肉袒:脱去上衣,裸露肢体(古人在祭祀或谢罪时以此表示恭敬或惶恐)质,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斋戒:主要用于祭祀、行大礼等严肃庄重的场合,以示虔诚庄敬。斋戒包含了斋和戒两个方面。“斋”来源于“齐”,主要是“整齐”,如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戒主要是指戒游乐,比如不与妻妾同寝,减少娱乐活动。后以此指称相似的宗教礼仪。在佛教中,清除心的不净叫做“斋”,禁止身的过非叫做“戒”,斋戒就是守戒以杜绝一切嗜欲的意思。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也泛指官吏。九宾:宾,同“傧”。九宾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古代朝会大典设“九宾”。说法不一:一指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二指王、侯、公、卿、二千石、六百石下及郎、吏、匈奴侍子;三指九位礼宾人员。)将军:武官名。春秋时诸侯以卿统军,故称卿为将军。战国以后转为武官之称(卿仍有将军之称)。如汉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以及楼船将军,材官将军、度辽将军等、多用以尊称对方。
本文标题:语文必修四文化常识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341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