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陈晓萍浙江教育学院0571-88218092cxp@zjei.net一、教学设计传统:指在实施教学活动之前,在分析教学主体状况和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在整合教科书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形成教学活动方案的过程。预设固定一、教学设计新课程:依据现代建构主义理论,把教学设计看做是对课堂教学进行积极建构的过程。预设动态生成以知识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比较知识中心学生中心知识观知识是客观的,可以从有知识的人那里传递给学生不是纯客观的,是学生在与外界环境的交互过程中主动建构起来的学生观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学生是对知识的积极加工者,每个学生都会对知识范围有独特的理解师生关系教师是知识的源泉,学生的活动要配合教师的活动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辅导者,其活动要配合学生的活动进行教学过程鼓励学生模仿、记忆鼓励学生去发现、创造、解决问题教学结果获得的知识系统,但往往是机械的,不灵活获得的经验可能深刻但却不全面一、教学设计重视教学活动之前的“前设计”,又关注教学活动过程中基于交流和创生进行教学调整的“中设计”,更看好教学活动过程结束之后基于反思的“后设计”。设计—实施—反思—调整—再设计—再实施一、教学设计学习目标设计:学习任务分析和学习需要分析。学习环境设计:一般是指与师生之间的交互作用有关的教学模式的设计。学习策略设计: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学习评价设计:强调过程性和正面激励。(一)学习目标设计目标和目的的区别和关系1、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在具体情景下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通常是策略性的,可观察、可明确界说、可测量、可评价的。它是目的的具体化。是一种实然状态。2、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为实现教育目的,在教学领域给教师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它是一种方向,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等同,一种应然状态。3、目的和目标的关系:一般与特殊、普遍要求与具体结果的关系。(一)学习目标设计学习任务分析本节课是7—9年级《科学》课程中声学与光学的第一课时。了解声波及声音传播等知识是后面学习声、光的基础,也将对以后波的学习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声音的传播及声波的教学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一)学习目标设计学生分析:声的现象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现象,在小学《科学》或《常识》的教学中学生已经知道了部分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知识,也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但由于年龄及思维发展关系,学生对于声音的发生与传播的认识还是停留在一种比较浅显的、模糊的、似是而非的状态(如对声音的产生大多只停留在固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层次),对较为抽象的声波认识近乎空白。因此,认识声波,了解声波传播过程特点是本教学的难点。(一)学习目标设计教学任务分析:1、教材的性质与特点。2、所教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3、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分析:学生的学习起点分析,即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分析。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2、学习者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3、学习者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情感态度等等。(一)学习目标设计学习任务分析举例:“油菜花开了”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的第一课。选取油菜花作为观察实例,学生较为熟悉,而且构造也较为简单,具有代表性,又能为下一课《各种各样的花》打下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观察和了解花的各个部分的构造是本课的重点。由于油菜花较常见,如何通过油菜花的学习能够使学生爱护、珍惜油菜花,从而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分析:三年级的学生以直接兴趣为主。在生活中,他们已经观察过自己的指纹,或通过电影、电视等了解过指纹,但这种观察往往只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需要教师引导向更深层次研究。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观察能力,知道在观察前应先制定计划。会使用放大镜等工具进行观察,用比较的方法了解事物。学习目标叙写的常见错误将目的作为目标陈述。如,培养学生的实际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等等。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教学目标来表述,却没有学生在学习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的陈述。例如,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获得植物组织切片的基本知识,理解关节的功能,了解显微镜的结构与原理等等。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作为教学目标来表述,但却没有具体说明希望学生如何处理这些知识点,也没有学生在学习之后到底能做什么的陈述。如细胞分裂、基因突变、细胞工程等等。将教师要做的事情作为教学目标来表述,却没有陈述期望学生发生什么变化。例如,激发学生实验课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实验课学习的积极性等等。(一)学习目标设计教学目标的叙写1、ABCD型:一般包含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但是这种教学目标的表述也有它的缺陷,它只强调行为结果而忽视了内在的心理过程。如:通过实验观察自己或他人的指纹图样,让学生认识每个人指纹的独特性。2、用内部过程和外显行为相联系的方式表述教学目标。这样既保留了行为目标表述的优点,又避免了行为目标只顾及具体行为变化而忽视内在心理变化过程的缺点。(一)学习目标设计举例:1、通过教学使70%的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解释蒸腾作用的概念和过程。2、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①生物课上没有学生进行与生物教学无关的活动;②上生物课时学生迟到的人次累计一学期不超过10次等。(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从自然现象到现实生活,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思乱想,而从他们的经验出发而推出的合乎逻辑的假设。(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理科的教学效果常常不能达到教师所预期的结果,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内容上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三种情况。(1)学生在学习前已经从不同途径获得了与教师头脑中和教科书中的观念完全不同的观念。(2)有些学生尽管受过一些科学教育,也还存在着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日常概念。即:他们的这些日常概念在接受科学教育时很顽固,没有得到改变。(3)有些概念虽然通过教学有所改变,但并未全部改变没有达到教师的计划要求。其二是,在认知政策上,学生具有的策略与教师认为他们应该具有的策略不同。(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策略上看,学生实际的认知结构与教师认为他们应该有的认知结构不相同,造成教学工作中达不到理想的结果。每个学生带着他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听课,而未能同化新的信息,或者说新的信息未能与长时记忆中原有的信息成功地建立联系,从而达到意义的理解。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呈现者,他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学生的想法,洞察学生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1、让学生暴露思想阶段教师要据此来考虑后面的教学安排。教师要考虑、设计一些情景,使学生暴露自己的观点。2、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重建阶段A、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让他们在交流中明辨是非。B、教师可以告知科学家是如何考虑这个问题的(广义:实验、观察等)C、重建新的概念3、应用科学家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相互交流,把自己的想法理清,去伪存真。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是非常重要的。4、让学生回顾自己在观念上的变化(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1、同学们外星人从来没有看到过水,你们能告诉他们什么是水吗?——创设情景,暴露思想2、观察一杯水:看、嗅、尝、听、摸。分组进行,组间交流;教师不断在规范孩子的表达。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水是无色的(白色),水是无味的(清凉的)——重建新的概念3、比较水、可乐等饮料与水的不同——应用科学家的观点。抽象出“液体”的概念。——应用科学家的观点4、现在你可以再告诉外星人,对水你们有了哪些新的发现,水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回顾自己在观念上的变化(三)有效提问在观察蜗牛一节教学中,我们会看到教师这样去问学生:1、这是什么动物?知道的同学请举手。2、蜗牛属于什么动物?3、适宜蜗牛的生长环境是怎样的?4、蜗牛的特征有哪些?(三)有效提问问题可分为:事实性和思考性两种。事实性问题:如“是什么?”“有哪些?”之类的问题。学生只要照书本,不假思索就可答出,应尽量少提事实性问题。如“鸟类的特征是什么?”不如问“鸟类为什么适于空中飞翔?”;问“两栖纲和鱼纲有哪些不同点?”不如问“如何证明两栖纲是由鱼纲进化而来的?(三)有效提问题目尽可能是开放性的,要有一定的难度;基于学生的认识基础来设问。问题提出得越明确,认识任务表达得越清晰。减少那些无效提问:是什么?对不对?对于学生思维活动没有任何帮助。(二)有效提问提问种类1、回忆性发问例:人体血管的2个名称是什么?2、与理解力有关的发问例:酸和碱的区别是什么?3、与应用能力有关的发问例:给花浇水,什么时间最好?为什么4、分析性发问例:你怎么知道冰比水轻?5、评价性发问例:你认为这一方法的优缺点?6、综合性发问例:怎样做才好?《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师出示马铃薯:小朋友认识吗?学生说:马铃薯。教师:又叫什么?学生:土豆。教师拿着两个马铃薯问:这两个马铃薯有什么特点?学生:一个大,一个小。教师: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学生:沉。教师将马铃薯同时放入了水槽结果都沉了《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师出示两个大小不一放着水的烧杯问:这两杯水有什么不同?学生说一杯水多,一杯水少,一杯水不干净,一杯水干净。教师:小的马铃薯放入大烧杯,大的马铃薯放入小烧杯,结果怎样?教师演示:放入大烧杯的小马铃薯浮了起来,放入小烧杯的大马铃薯沉了下去。教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你有什么问题?学生说:小的马铃薯为什么浮起来了?教师问: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有关?学生:与水的干净不干净有关;与马铃薯的重量有关、大小有关;与水的多少有关;与杯子的大小有关;与水中放盐的多少有关。(三)有效提问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达所学的知识;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解决有关的问题;能否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能否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能否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去。思考性问题的四种方式侧击式。即通过与所提问题有关的另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出问题的答案来。例如:讲动物是怎样生活的?可问:老师想把这些小动物交给你们“领养”,愿意吗?要领养好小动物,必须了解动物的什么?对比式。是通过两种不同情况的对比,把要揭露的问题烘托出来。教师让学生学着燕子飞,飞了好一儿都没有停下来,教师问:手酸吗?累吗?学生(笑)累了!教师:你们才飞一分钟,燕子是在不分昼夜地飞,想想它们的感应该是怎样的?反问式。从反面提出问题,引出正面的答案来。如讲保护色后,问:青草地里的昆虫如果不是绿色的,会出现怎样的结果?为什么?反驳式。即对学生错误的或不完全的答案,通过反驳提问,由学生自己纠正回答。如:学生认为惯性与成正比,教师问:那么当速度为零时,惯性等于多少?(四)学习评价设计有与目标相配的检测。但更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强调过程性和正面激励。如:赏识的力量——相信你能行;信任的力量——你想的办法很重要也很有价值;发现的力量——你的发现是奇迹,你很棒!(五)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学任务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材的调整教学用具教学设计教学检测(五)声音的发生和传播教学任务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策
本文标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设计与反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347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