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第五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第五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第一节财政政策及其效果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从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一、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国家财政由政府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构成,其中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而政府收入则包含税收和公债两个部分。政府购买是一种实质性支出,有着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交易,因而直接形成社会需求和购买力,是国民收入的一个组成部分。政府购买支出对整个社会总支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在总支出水平过低时,政府可以提高购买支出水平,如举办公共工程,增加社会整体需求水平,以此同经济衰退进行斗争。反之,当总支出水平过高时,政府可以采取减少购买支出的政策,降低社会总体需求,以此来抑制通货膨胀。变动政府购买支出水平是财政政策的有力手段。与政府购买不同,政府转移支付是一种货币性支出,政府在付出这些货币时并无相应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产生,因而不能算作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但转移支付同样能够通过转移支付乘数作用于国民收入,只是乘数效应要小于政府购买的乘数效应。在总支出不足时,失业会增加,这时政府应增加社会福利费用,提高转移支付水平,从而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水平,社会有效需求因而增加。反之,在总支出水平过高时,通货膨胀会上升,政府应减少社会福利支出,降低转移支付水平,从而降低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社会总需求水平。政府收入中最主要的部分是税收,它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税收可以作为实行财政政策的有力手段之一。与政府购买、转移支付一样,税收同样具有乘数效应,税收乘数有两种,一种是税率的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另一种是税收绝对量的变动对总收入的影响。因此税收作为政策工具,既可以通过改变税率来实现,也可以通过改变税收总量来实现。降低税率或减少税收都会引致社会总需求增加和国民收入的增长;反之,则引起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的降低。在需求不足时,可采取减税措施来抑制经济衰退;在需求过旺时可采取增税措施抑制通货膨胀。当政府税收不足以弥补政府支出时,就会发行公债,使公债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又一组成部分。公债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公众对政府的债权。公债是政府运用信用形式募集财政资金的特殊形式,包括中央政府的债务和地方政府的债务。中央政府的债务称国债。政府公债的发行,一方面能增加财政收入,影响财政收支,属于财政政策;另一方面又能对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的扩张和紧缩起重要作用,影响货币的供求,属于货币政策。二、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战后,西方国家经济虽然仍有周期性波动,但同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相比,波动幅度大为减少,衰退持续时间也大为缩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西方财政制度与财政政策对经济的自动调节与主动调节不无关系。自动调节指西方财政制度本身有着自动地抑制经济波动的作用,即自动稳定器;主动调节指政府有意识地实行所谓反周期的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1、自动稳定器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⑴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⑵政府支出(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⑶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2、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由于政府支出中转移支付乘数和税收乘数所产生的效果都比一般自发性支出(如投资支出和政府购买支出)所能产生的效果要小,因此虽然各种自动稳定器一直在起作用,但作用毕竟有限,特别是对剧烈的经济波动,自动稳定器更难以扭转。西方经济学者认为,为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变动支出水平或税收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这就是斟酌使用的或权衡性的财政政策。当认为总需求非常低,即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以刺激总需求。(扩张性财政政策)反之,当认为总需求非常高,即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紧缩性财政政策)这种交替使用的扩张性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被称为补偿性财政政策。这是凯恩斯主义的相机抉择的“需求管理”。由于凯恩斯分析的是需求不足型的萧条经济,因此他认为调节经济的重点要放在总需求的管理方面。凯恩斯主义认为,当总需求水平过低,产生衰退和失业时,政府应采取刺激需求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措施;当总需求水平过高,产生通货膨胀时,政府应采取抑制总需求的紧缩性财政措施。简言之,要“逆经济风向行事”。从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罗斯福“新政”到60年代初肯尼迪的繁荣,在一定的限度内,都是运用这套财政政策来提高有效需求的结果。但是60年代后期以来的“滞涨”局面(即失业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局面)的出现,让人们对这种政策提出了怀疑。这说明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的作用同样具有局限性。三、功能财政与公债1、功能财政根据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政策主要是为了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当实现这一目标时,预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这样的财政称为功能财政。预算赤字是政府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即减税和扩大政府支出就会造成预算赤字。预算盈余是政府收入超过支出的余额。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即增税和减少政府支出就会产生预算盈余。功能财政思想是凯恩斯主义者的财政思想。他们认为不能机械地用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观点来对待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而应从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功能财政思想认为,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行。2、公债按功能财政的思想,战后西方国家普遍实行了干预经济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这种政策从理论上说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相机抉择”,但事实上多数是扩张性财政政策,结果是财政赤字的上升和国家债务的积累。弥补赤字的途径无非是借债和出售政府资产。政府借债又分两类,一类是向中央银行借债,这实际上就是让中央银行增发货币,这可称为货币筹资,其结果是通货膨胀。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弥补赤字常常用这种方式,但发达国家较少采用。另一类是向国内公众(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和外国举债,这可称为债务筹资。一般说来,向国内公众举债,不过是购买力向政府部门转移,并不立即直接引起通货膨胀。然而,当政府发行公债时往往会引起利率上升,中央银行如果想稳定利率,则必然要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债券,从而增加货币供给,这样,预算赤字也会引起通货膨胀。公债作为政府取得收入的一种形式可以为预算赤字融资,使赤字得到弥补。然而,政府发行了公债要还本付息,一年年未清偿的债务会逐渐累积成巨大的债务净存量,这些债务净存量所要支付的利息又构成政府预算支出中一个十分庞大的支出。面对庞大的并且增长着的政府债务,西方经济学者对公债问题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一些学者认为,公债无论是内债还是外债,与税收一样,都是政府加在公民身上的一种负担。因为公债要还付本息,这样就必须用征税和多发行货币办法来解决,其结果必然是公众负担增加。公债不仅是加在当代人身上的负担,还会一代一代传下去。但另一些学者认为,外债对一国公民来说是一种负担,因为必须用本国的产品来偿还外债的本息;但内债不同,因为内债是政府欠本国人的债,也就是“自己欠自己的债”,因而不构成负担。况且,政府是长期存在的,会用新发债的办法还旧债;即使用征税办法来偿还公债,也只是财富再分配而已,对整个国家而言,并没有财富损失。至于公债对子孙后代的影响,他们认为也不构成负担,因为发行公债可以加快经济增长的速度,从而给子孙后代带来更多的财富和消费。当然,在充分就业时期增加的公债且又没有相应的资本形成,或者公债的增加引起私人投资下降,这就会成为公民的一种负担。四、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从IS-LM模型看,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指政府收支变化(包括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IS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大小,随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不同而有所区别。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化就越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反之,IS曲线越平坦,则IS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化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假定LM曲线即货币市场均衡情况完全相同,并且初始的均衡收入y0和利率r0也完全相同,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它可以是增加政府支出,也可以是减少税收,现在假定是增加同样一笔支出为△g,则会使IS右移到IS′,右移的距离都是EE〞,EE〞=kg×△g。图中,收入应从y0增加到y3,y0y3=△y=kg×△g。但实际上,收入不可能增加到y3,因为如果收入要增加到y3,则必须假定利率r0不上升,可是利率不可能不上升,因为IS向右上移动时,国民收入增加了,因而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了,但货币供给未变动(LM未变),因而人们用于投机需求的货币必须减少,这就要求利率上升。因此,均衡利率就上升了,利率的上升抑制了私人投资,这就是所谓的“挤出效应”。由于存在政府支出“挤出”私人投资的问题,因此,新的均衡点只能处于E′,收入不可能从y0增加到y3,而只能分别增加到y1和y2。从图(a)和(b)可见,y0y1<y0y2,就是说图(b)表示的政策效果小于图(a)表示的,原因在于图(b)中IS曲线比较平坦,而图(a)中IS曲线比较陡峭。IS曲线的斜率大小主要由投资的利率系数所决定,IS越平坦,表示投资的利率系数越大,即利率变动一定幅度所引起的投资变动的幅度越大。若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应较敏感,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利率上升时,就会使私人投资下降很多,就是“挤出效应”较大。因此,IS越平坦,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被挤出的私人投资就越多,从而使国民收入增加得就越少,即政策效果越小。图(b)中y1y3是由于利率上升而被挤出的私人投资所减少的国民收入,y0y1是这项财政政策带来的收入。图(a)中IS曲线较陡峭,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较小,进而财政政策效果较大。当IS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财政政策效果又随LM曲线斜率不同而不同。LM斜率越大,即LM曲线越陡峭,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LM越平坦,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一般说来,在经济萧条,收入和利率较低时,LM曲线较平坦,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而在收入水平较高,接近充分就业水平时,LM曲线较陡峭,财政政策效果就较小。表现在图中,政府支出同样增加△g,使IS曲线右移同样距离,即从IS1到IS2的水平距离和IS3和IS4的水平距离是相等的,但国民收入增加的情况y1y2明显大于y3y4。这是因为,LM曲线斜率较大即曲线较陡峭,表示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较小,或者说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反应较不灵敏。这就意味着一定的货币需求增加将使利率上升较多,从而对私人部门投资产生较大的“挤出效应”,结果使财政政策效果较小。相反,当货币需求利率系数较大即LM曲线较平坦时,政府由于增加支出,即使向私人部门借了很多钱,也不会使利率上升很多,从而不会对私人投资产生很大影响,这样,政府增加支出就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较多,即财政政策效果较大。上面说明了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d)和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h)对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此外,支出乘数也会影响政策效果。这是因为,较大的支出乘数意味着一笔政府支出会带来较多收入增加,从而有较大的政策效果。然而,如果经济处于投资对利率高度敏感而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的状态,则即使支出乘数很大也无法使财政政策产生强有力的效果。只有当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不会使利率上升很多,或利率上升对投资影响较小时,它才会对总需求有较强大的效果。五、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如果LM越平坦,或IS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此时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
本文标题:第五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362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