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第01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南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系朱顺娟课程教材:1、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庄林德,张京祥.中国城市发展与建设史,东南大学出版社.中国城市建设史上篇:古代部分1、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2、殷周时代的城市3、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4、秦汉时代的城市5、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6、宋元时代的城市7、明清时期的城市8、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中篇:近代部分9、中国近代城市发展概况11、外国独占的新建城市12、因近代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城市13、变化中的传统城市14、日本帝国主义侵占的城市15、近代的中西部城市16、中国近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10、由“租界”发展的大城市下篇:现代部分17、1949年以来的城市化进程18、半个世纪以来的城市规划发展历程及其特点19、现代中国城市规划与建设实践的前期20、改革开放后的城市规划与建设课程内容中国历史朝代更迭简况一.奴隶社会:夏(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商(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066年);周(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771年)春秋战国(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二.封建社会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汉(分为东汉和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三国(魏、蜀、吴公元220年—公元280年)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东晋十六国(公元317年—公元439年)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1年)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五代十国(公元907年—公元979年)宋(公元979年—公元1279年)辽(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西夏(公元1032年—公元1227年)金(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元(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清(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中华民国(公元1912年—公元1949年)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第一节:原始社会生活及劳动情况第二节:原始的居住形式第三节:原始的居民点第四节:城市的产生上篇:古代部分中国城建史古代史学习要求基本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各个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政治经济背景和城市特点,以及相关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熟知典型代表城市的布局结构和特点。重点:熟悉各个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特点及典型代表城市的布局结构和特点。如:齐临淄、赵邯郸、秦咸阳、汉长安、曹魏邺城、北魏洛阳、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等。难点: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背景,理解城市布局变化和发展。第一节:原始社会生活及劳动情况1、原始社会的人类生活状况依附自然采集的生活,主要的居住方式为穴居、树居等,没有固定居民点。图1重庆发掘的崖穴居图2、原始生产及劳动①旧石器时代初期使用简单石工具,生活依附自然,穴居或树居野处,居住地点靠近河流,人类求生十分困难。②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的手已较为灵活,石器制作技术提高,可制砍伐器、投掷的石球及木棍,以狩猎为主。开始集体狩猎及围猎,出现原始群(50~100人),仍然以穴居和巢居为主。③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能力进一步进步,生产方式为采集和渔猎,居住出现死人与活人的空间分离(活人居上室,死人葬下室),学会制造火,生活范围扩大。④中石器时代过渔猎采集生活,开始出现农业,产生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狩猎业的分开),开始逐渐形成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⑤新石器时代农业逐渐发展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同时兼有渔猎),聚居村落规模扩大,分布相当稠密。图2浙江余姚河姆度遗址第二节:原始的居住形式1、穴居①我国古代关于穴居的记载《易经·繁辞》:“上古穴居野处,圣人易之以宫室”。《墨子·解过》:“古之民未知为官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论语》:“天下之民穴居野处,未有宫室,则与鸟兽同城,于是黄帝乃伐木构材,筑作宫室,上栋下宇,以避风雨”②我国古代关于穴居的象形文字2、巢居①我过古代关于巢居的记载《庄子·盗跖篇》:“古时禽兽多而人民少,民皆巢居而避之,昼拈稼粟,暮栖树上,故名已曰有巢氏之民”。《风俗通》:“上古之时草居患‘宿恙’,噬入虫也,故相问:‘无恙乎’”②巢居方式的演化——干阑式建筑3、半穴居①半穴居方式发展演变历程——穴居与巢居形式的结合。②半穴居居住空间基本形态多为方形袋穴,4米×4.3米,穴深0.8米,中央为火坑,屋中间有支柱,四周也有支柱。4、地面建筑①基本形式接近半穴居的形式,穴更浅,凹下22~38厘米,基本形式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为3.89米×3.58米,12根柱径15~22厘米的圆柱;圆形建筑直径5米,周围与圈圆形柱子,中间为火坑。②地域分布及发展特征黄河流域,随着建筑向地面的发展,长方形平面逐渐取代圆形和方形平面,面积由小增大,室内空间逐渐由单室向双室、多室进化。东北及内蒙古还发现大石堆砌建筑。第三节:原始的居民点1、原始居民点产生的社会背景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形成,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形成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2、原始居民点的选址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靠近河湖水面。3、原始居民点的分区简单分区,住址与葬地的区分、窑地(主要的手工业制陶)与住区的分开、出现了公共仓库区。4、原始居民点中的建筑建筑布局:有一定规律,聚落中心为供氏族成员集合的大房子,周边为居住的小房子,开门方向朝向中心大房子。建筑分区:出现明显的住宅与公共建筑的分区。建筑规模:小屋住4-5人。5、原始居民点内的其他设施壕沟、围墙:为了防御。6、原始居民点遗址实例——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总体布局:聚落有明显分区,居住区是主体,其外围有壕沟围护。壕沟的东部及东北部为墓葬区,西南临河河岸为陶窑区。居住区分五个组群,各以一个“大房子”为主体。组群围绕广场布置,房屋门朝向广场。房屋分为小、中、大三类。墓葬区墓葬区陶窑区第四节:城市的产生1、城市产生的社会背景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奴隶社会形成。2、城市的形成私有制产生,需要有城郭沟池来保护私有财产(防卫),“筑城以卫君、选廓以守民”。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出现交换,发展形成固定的交换场所(市或市井)和商人。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据我国考古发现了距今4000年以前的古城堡遗址。中国最早的城市出现于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出现于原始社会后期。•小结•1、原始初期:巢居穴居-固定居民点•2、原始村落后期:•村落简单分区(居住区、墓葬区和陶窑区);•建筑也有分工与组合(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储藏空间)•3、城市属于社会经济范畴,与城墙在概念上有区别的。
本文标题:第01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736686 .html